APP下载

从庄子微叙事看戏剧小品的创作思想及其审美

2015-06-11蔡青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5年4期

摘要:庄子寓言的言说方式是一种微叙事,有着完整的从人物形象构成、行动美学,以及象征寓意。而戏剧小品的创作思想及其审美与之有着诸多类似因素,其内容简洁、形式短小、主题集中、寓意深刻是二者共同的特征。本文试图从庄子微叙事和小品叙事的特点出发,来探讨戏剧小品的创作规律。

关键词:戏剧小品 庄子寓言 微叙事

引言

庄子寓言的言说方式是一种“微叙事”,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而精悍。相对于普通叙事和宏大叙事而言,微叙事则无法展现庞大的历史画卷,情节更偏向于简单与精炼。但庄子的微叙事仍然能够展现深刻的人生哲理、揭示人间百态。庄子的寓言故事擅于利用有限的时空范围来铺陈环境、营造冲突、刻画人物、阐明主题。

活跃在当今艺术舞台上的戏剧小品在组织叙事上与庄子的微叙事有诸多相似之处,“在描写上,长于截取生活和人物性情的片段而求神似;在语言上,则力求简洁而带有个性。”[1]戏剧小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形式短小、结构精巧;情节简练、线索单一;人物较少、动作性强;主题集中、耐人尋味;语言诙谐、真挚自然;富于情趣、雅俗共赏等特点。现代小品艺术的魅力与特征都可以在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寓言叙事中找到雏形,二者有颇多共同之处。

一、人物造型塑造与思想维度

在叙事创作中, 人物造型与肖像描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造型与肖像是人物生活背景、身份地位、工作职业和心理状态的整体呈现。文艺理论家张炯说:“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既关系到作品思想内容的有力表达,也关系到作品艺术魅力感人的强弱。”[2]

庄子寓言则依照这些规定,对人物的外化特征进行集中刻画,对诸多肖像与造型细节重点设计、用心打摩。在《庄子·田子方》中,宋元君挑选画师的场面可谓大气磅礴,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平庸之人也就是“众史”与后一史的人物造型和气质特征是有差异的。这些“众史”注重君臣之礼,唯恐失礼于国军,可以看出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与之相反,“后一史”“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3]“后一史”的精神面貌截然不同,他的样子看起来是那么坦然自若,他进入考场时并没有扫视周围的环境,当他来到宋元君身边时也没有慌张,而是保持自己的随意状态,继续向前走着。宋元君跟他行了礼,他没有停下来去回礼拜谢,反而是直接进入了会馆。可见,“后一史”的确跟“众史”不同,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保持了自己的个性,不随波逐流。

戏剧小品也是如此,它要在规定情境中展现矛盾冲突、凸显人物性格,尤其是要抓住细节来充实人物,在短时间内刻画人物形象。因为“戏剧小品囿于篇幅,无法像大型戏剧那样多侧面全方位淋漓尽致地描绘人物多姿多彩的丰满个性,甚至难以像独幕剧那样,就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或某一层面进行深入地开掘,戏剧小品所能捕捉的只是人物性格在某一时刻闪烁的迷人火花,这种框范烙有印象、个性、类型、意象和符号等方面的标记。”[4]戏剧小品通常选取的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平凡人物作为创作原型,来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具有一定的大众性和通俗性。小品演员的形象、造型与其饰演的人物角色性格密切相关,所以演员的扮相与造型的贴切与否直接影响着受众的审美意识。“小品的形象塑造,归根结底在于凸现形象的造型特征,切记面面俱到,要抓住某类形象的风格与特征,哪怕是点点滴滴的描绘,也就完成了这个角色的基本造型。”[5]因此,戏剧小品在塑造人物时,演员的肖像、造型一定要贴近角色,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要让观众觉得真实可信。否则,会出现造作、不自然等人工雕琢的失真痕迹。

二 庄子寓言、戏剧小品表演中的人物动作与对话

(一)动作与肢体语言

动作与肢体语言在叙事中有着重要作用,他能折射出在规定情境下人物的心理活动、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并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庄子微叙事善于细腻地阐释人物的动作与肢体语言,将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庄子·大宗师》里,有子桑鼓琴的寓言。“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6]子桑哭、唱和鼓琴的动作,透露出庄子隐藏在无心无情表象后的苦闷的心灵,是深陷贫困潦倒的绝境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

在戏剧小品中,动作是演员揭示人物内心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基本手段,是从自我到角色必须有的一个中介。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大多通过细节动作表现出来。在小品《胡椒面》中,两个人物的争夺颇具舞台动作性。体力劳动者与知识分子的动作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放肆张扬,一个气恼无奈,一举一动都凸显出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戴眼镜的知识分子用自带的餐巾纸仔细地擦桌子,然后将纸巾扔到地上,接着又细心擦着自己准备的勺子。而粗汉却是大大咧咧、咋咋呼呼,抓起桌上的胡椒瓶就往自己的面里洒,当知识分子拿回胡椒瓶时,粗汉不愿意,划定“三八线”,把胡椒瓶放在两人桌面中间,或抓起胡椒瓶猛力往自己碗里洒,甚至将筷子伸进瓶内将残粉刮个一干二净。可见,二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地反映出各自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二)对话与戏剧台词

人物对话在叙事表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庄子寓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简短的人物对话精辟而富有哲理,有助于铺陈环境、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窥探人物心理活动。 美国学者沃尔夫·里拉将对话的功能概括为四部分,即“提供信息、刻画性格、推进故事、是环境气氛的一部分。”[7]庄子寓言中的对话不仅在推进故事情节,而且展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它们促使事件的矛盾集中化,把人物内心的落差与事件的矛盾相结合,让叙事更为精彩 。例如,《庄子·德充符》里讲述了关于世故无情的故事。寓言中惠子与庄子围绕主题展开了四次对话,庄子采用的是逆向思维的反命题方式。从精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惠子是世俗的,而庄子是脱俗的。庄子通过对话是要赞美“不以好恶内伤其身”的自然之情。[8]

在戏剧小品中,对白是角色相互之间的对话,是剧本台词的主要部分。对话不仅用作交代、叙述事件和人物的情况,也用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的情节组成部分。小品中,个性化的台词语言可以表露出人物的社会角色、思想观念、所受教养、对待事物的态度等信息。在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中,赵大娘与记者的对话让观众看到了一个英雄母亲的真实内心。赵大娘的回答平实质朴,充满个性。英雄的母亲也是平凡、普通的母亲,言语中透着她的热情直爽与勤劳善良。可见,人物对话对于丰满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特征起着重要作用。“小品人物的语言不能四平八稳、人云亦云,仅仅以叙事述理为最高任务,而是要竭尽所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揭示自己造型特征的信息。”[9]

三、庄子寓言与戏剧小品中的比喻、拟人的象征寓意

庄子寓言通常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式来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控诉社会的黑暗丑陋。庄子微叙事中经常可见到意念式的人物,这些人物已经具有了典型性。寓言故事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来表达隐含、寄托、劝诫或嘲讽,人物是意象人物,情节则是象征体。在《庄子·外物》中有一个词语叫“枯鱼之市”,它是用来比喻封建等级社会下统治者对普通老百姓的压榨。而“鮒鱼”就拟人化了,用于控诉剥削阶级的虚伪与丑陋。因此,鮒鱼有了人的不满与愤怒,对社会进行谴责。“戏剧小品同样可以达到意蕴的深刻性,借助象征寓意的手法,进入具有巨大概括性和表现力的境界。例如戏剧小品《策划》中,中心事件“公鸡下蛋”是离奇荒诞、夸张的,但其深刻的寓意不容忽视。该小品巧妙地讽刺了广告行业的不良作风,蕴意深刻,令人不禁回味和思索。又如小品《求诀》,讲述了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倾其所有,请山乌国大师传授“经四十八年苦想、曾有一千二百八十人做过临水实验”的“永免溺死”的秘诀。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胖子、瘦子和大师的所指意义已突破胖子、瘦子和大师出身的形象意义,寓言代指的隐喻提升为一种象征。

由此可见,戏剧小品作为大众所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思想与审美方向与庄子寓言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戏剧小品也是一种微叙事,它继承了庄子寓言中从整体构思到人物动作、台词设计的创作方式,短小精炼却蕴意深远。庄子寓言的叙事方式已成经典,戏剧小品的创作审美则力求雅俗共赏,从源于生活的素材出发,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向观众展示人生的哲理,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语

参考文献

[1]张学忠.古代笔记小品选读[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5.

[2]张炯.重评《创业史》的艺术特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178.

[3]蔡青.庄子微叙事刍议[J].长江学术,2010(01).

[4][5][9]孙祖平.戏剧小品剧作教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32、138、140.

[6][8]蔡青.庄子微叙事刍议[J].长江学术,2010(01).

[7][美]沃尔夫·里拉.对话[J].周传基译.电影文学,198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