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路怒族”
2015-06-1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路怒”的中国现实
近日,成都女司机变道惹怒男司机遭暴打的新闻,引发大家对“路怒症”的关注。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在成都,之前就发生过“疯狂高尔夫”的路怒事件:一位丧失理智的高尔夫车主在市区内连续多次别停其它车辆,并冲后车司机竖中指的疯狂举动。江苏常州“热血哥”路遇车辆加塞,就选择迎头撞上。很多人平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但手一握上方向盘,就像180度大转身,很容易被莫名激怒。
海岩说,“开车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当下中国公路上奔驰着过亿的私家车,交通状况却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明显改善。外部环境逼仄加上部分司机存在不良驾驶习惯,造就马路上“路怒者”众的现象。
数据显示,在我国有超过10%的交通事故起因都是“路怒症”。路怒的发生,大部分是因为某一方不文明驾驶行为导致。当侵犯到周围其他司机的利益,同时这种违规又得不到道路执法者的有效惩治,加上被侵犯者是较为浮躁、愤怒的情绪,就可能会通过过激行为发泄出来。这种“火山爆发”的伤害点在于驾驶车辆的速度破坏性,以及道路环境的不可控性。一旦发生,危险就容易产生裂变。
并线不打转向灯、右侧超车、长时间低速占用超车道、乱鸣喇叭、向车窗外吐痰、扔垃圾、长时间使用远光灯、大货车占用最左侧快车道、超载大货车坏在路边修车……这就是我们的路上,怪现状层出不穷。
在德国,上世纪60年代汽车大量进入家庭,汽车的增长与上百年汽车文化的成熟是同步的。而在中国,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汽车增长是爆炸式的,容易引发很多问题。一位德国汽车销售公司总裁说,他们在生产出口中国的汽车的时候会使用耐用的喇叭。厂家“因地制宜”的举动无可厚非,但却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国内交通秩序和交通文明欠缺的尴尬。
“德不配财”与现代焦虑症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自身的德行及福报要与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即所谓的“反作用力”。
亦有人说“德不配财”,财,即财富。穷人乍富,财富的极大丰富使得一种扭曲的心理开始出现。蔓延各个阶层的“焦虑症”开始出现,所有人都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所有的“火山”都在喷发。
马路上的文明,是当代社会文明的缩影。所有的国人,没有一个超脱于世外者,大货车骂小轿车,开车者骂骑车者,骑车者骂行人,行人对开车者同样发出随便而又恶毒的诅咒……一切环环相扣,并随着身份的转换发生观点的对立,步行时是一个样子,开车时又是另一个样子,今天是一个样子,明天又换了另一个样子。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别人无法忍受——亲人的错误是一种正确,陌生人的正确却成了错误,所谓立场不同观点则不同,但这个“不同”是如此深刻地充斥在社会各个阶层。你可以用言语肆无忌惮地“强奸”另一个有尊严的公民的人格,却在另一个场合大力争取个人权利,污蔑成为反作用力,一个人的存在成为水火不容分裂的不同个体。
作家梁晓声说:“关怀、同情、平等、敬畏,这些普适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在哪里?我们没有。我们有主旋律文化,背后是政府的强力支持。我们有商业文化,那里有强势资本的运行规律在发挥作用。但是社会的人文力量在哪里?”
经济学家茅于轼给出了类似的观点:“中国的民怨来自何处?我的直观感觉是社会正义的缺失。正义缺失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不讲理。”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和一个人自由地穿行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大关系。马路上的戾气,是整个社会戾气的反映。而当马路上的文明程度得到提高,似乎也预示着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大跨越。
(本专题10-19页)
成都暴力驾驶事件回放——
疯狂马路上的“钢铁侠”
成都“娇子立交打人事件”注定成为当代公路文明提升的一个契机,具有深远的意义。回顾事件本身,我们发现了诸多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代社会平衡公德与私德的重要环节。
苏杨
一次变道引发的三场暴力
5月11日,成都“娇子立交打人事件”中的女司机卢某发布致歉信,为其在行车中的鲁莽和不理智行为道歉。卢某表示,她深知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带来的伤害,“恳求大家到此为止”。
一次车辆变道,引发两车竞逐;女司机被暴力殴打,男司机则被刑拘;当警方公布完整车载视频后,剧情却发生了反转,女司机的形象从受害者瞬间逆转为“路霸”,又被网友“人肉”出违章记录、身份信息甚至开房记录。
最开始引起公众关注的,是女司机卢某被男司机张某殴打。发生在成都市娇子立交桥下的这一幕,恰好被旁边一辆小车的车载记录仪完整拍摄下来。5月3日下午,这段视频出现在网上,很快被疯狂点击和转发。
正当公众义愤填膺地谴责男司机的残暴,并对女司机给予无限同情的时候,警方在5月4日公布了男司机张某的行车记录视频,舆论由此发生了急剧反转。
这段时长3分03秒的视频,正好是上述记录殴打视频的“前奏”,完整记录了从卢某第一次变道、到双方互相“别车”、再到张某施暴前的全过程。
被刑拘之后的张某,通过一段视频对卢某表达歉意。“一时冲动,铸成大错,非常悔恨,希望广大司机朋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卢某也表达了歉意,称第一次连续变道,是怕错过出口,“确实有点急,我道歉,但我没有想去别他。”对于张某的道歉,她和家人都表示坚决不接受。
故事到此,双方各有责任,舆论普遍认为应该“各打五十大板”。然而,网友从卢某的车牌开始“人肉”,结果再一次反转了舆论的天平。
卢某驾驶的红色现代小车,车牌为“川AD××67”,早在2011年就有“前科”。对卢某的反感开始在网络上蔓延。网友不仅搜索出卢某名下另有一辆宝马,而且还称通过公安内网查询,“川AD××67”违章记录16条,1条未处理;名下宝马车违章信息未知。
当和“路霸”、多次违章、“宝马”这些字眼联系起来后,卢某瞬间从被殴打的受害者,转变为“理应被教育”的“马路杀手”。根据某网站的统计,70%的网友认为女司机被打活该。
接着,“人肉”搜索跳出交通本身的范围。卢某的身份证截图被网友公开,甚至从2013年至今住宿宾馆的记录也被放到了网上。
当钢铁侠钻进卧室:
陌生人社会的私德与公德
近年来,“路怒”事件层出不穷。
在陕西西安,小车称公交车挡了路,两男子逼停公交车后上车暴打司机,司机的鼻梁骨被打断;在甘肃兰州,一辆奥迪车欲停在医院应急通道被阻拦,女司机下车用膝盖和高跟鞋狠撞狠踹保安;5月11日,辉县市一辆白色荣威轿车和一辆黑色的道奇越野车发生别车后,两名司机发生口角,荣威司机向道奇司机捅了9刀……
不文明驾驶乃至“路怒”行为,一个病根是“钢铁侠幻觉”。表现症状是:一个平时也许老实巴交的人,一摸方向盘,顿生超人之感。车嘛,钢铁打造的一套装备,人进车,犹如钢铁侠穿上机甲、圣斗士穿上圣衣。不但自大,而且自恋:谁敢超我的车?不成,我哪能受这份委屈!对路况的预期往往也高得惊人,红灯多点也烦,道路堵点也怒,一逮着理,整个人会化身一枚炮仗,动辄大打出手。许多人也都有过体验:“车中我”怎么不似“平时我”呢?
另一个病根是“卧室幻觉”。汽车的密闭空间,给人带来自成小天地的感觉,虽在公路上,犹如卧室内,眼里没别人。我想拐弯就拐弯,想变线就变线,哪有跟人分享路权这回事?尤其是当自己开辆好车时:我一个奥迪,凭啥让你奥拓?
这就牵扯出“路德”问题。路德,指公路上的行为礼仪与交际伦理。但引申开来,它所承载的并不仅仅是马路上的交际伦理。马路是一个公共空间,“路德”本质上是公共道德在马路这一公共领域中的投射。
私人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公共道德的底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德是无形的社会性的约束,公共空间中的规范,它更接近有形的法律。培育公共道德,也就不能像私德一样,主要依靠宣传、教育。
私德的提升并不必然带来公德的提升。一些在私人生活、熟人圈子中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人,一旦进入公共领域,却蛮横霸道、任性不讲理,毫无公德可言。这说明私德与公德之间存在着某种“断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将“路德”、“不文明出游”等公德问题私德化,仅仅依靠宣传、教育,试图提高个人私德,无助于切实解决问题。
当下,熟人社会逐渐解体,陌生人社会逐渐成型,原有的熟人社会中适用的传统公德难以适应新的社会情境,公共道德、公共伦理的缺失由此凸显。为此,当务之急乃是通过国家、社会、公众的合力,培育出现代社会下的公共道德与公共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