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方式案例研究
2015-06-09张亚萍
张亚萍
摘 要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内容的重要板块,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学校越来越关注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本文以上海某S高校资助工作为例,分析该校的资助育人方式,关注其在资助育人方式上的不断完善和新途径的探索。
关键词 高校资助工作 资助育人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5.008
College Funding Education Approach Case Study
——Take a college in Shanghai as an example
ZHANG Ya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 Funding education work is an important sector of college ideological content to help students solve economic difficulties, school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work funded educational function. Taking Shanghai as an example of a S university-funded work to analyze the way the school funding education, concern and explore new ways to continue to improve its on the way of funding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funding work; funding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与教育培养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并且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颁发的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新资助政策公布以来,国家对困难生的帮扶力度不断深化,对困难生的资助模式也更加的成熟,从关注“经济困难”逐渐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困意识。上海某大学自从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成立以来,在开拓资助育人工作思路,拓宽资助育人工作途径,丰富资助育人活动形式,整合资助育人多方资源开启资助育人创新实践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1 案例概述
小C是一名来自河南乡村的学生,年幼的她被父母遗弃,后来被一位好心人收养,之后与养父相依为命。由于养父年迈,依靠种地的收入,无疑很难负担起她在上海读大学的费用。但是对大学的憧憬以及对上海这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向往之情,鼓励着她背上行囊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小村庄,来到了向往已久大学。为了解决学费和生活费,小C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新生报到的当天小C成功办理新生“绿色通道”,申请缓交学费。学校还贴心地为她准备了爱心大礼包,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让她安心报到入学。正式开学不久,小C递交了困难认定材料,通过学院、学校审核,获得了国家秋季助学金。她考取勤工助学上岗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赚取生活费用,积累社会工作经验。学院和学校得知小C的事情后,也积极提供相应的帮助,设立学院的爱心岗位,积累爱心积分,然后去爱心屋换取相应的生活用品。社会人士每月200元的资助,使她不用为吃饭的问题而困扰。
学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也强调育人的理念,新生军训结束之后,学校组织“新生看上海”的活动,带着来自外地的新生们游览主要观光地,领略海派文化,尽快适应上海的生活。重视义工队的活动,提供平台给困难学生,让他们参与各类的义工活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才干和自信。小C积极参加义工活动,周三的下午忙碌在各个义工场合,从开始的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到后来逐渐成长为义工队的干事、部门负责人,承担各类活动的组织任务,带领更多的困难学生参加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她不仅学习文化知识,也学会了感恩、奉献、自立、自强。
2 案例分析
2.1 资助工作融入学生学习过程中
近年来学校将资助工作融入到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针对不同年级的同学,有相应的补助政策,分阶段、分环节地给予帮困,而且将关注的视野投注在学生自身能力的锻炼、发展,继而延伸至学生的职业生涯甚至未来的生活中。
(1)关注新生资助,启航大学生活。学校在新生手册中会将困难认定模板材料一并邮递给学生,制定详细的填写说明,让其在入学前能够办理好相关的材料,不耽误新生困难材料的认定工作。学校每年都会开辟迎新绿色通道,通过发放绿色大礼包的形式,落实新生资助,并设立相关的资助老师专岗接受同学的咨询。
(2)制定不同的资助方案。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实施分阶段的资助方案。如对本科一年级学生,以各类助学金、助学贷款资助和学业帮扶为主,缓解其经济困难的现状,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对本科二年级学生,在提供各项资助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工作和公益活动,培养其自立自强、感恩回报的思想意识;对于本科高年级学生,除了继续实施已有资助外,还鼓励他们在学校学生服务总队中担任骨干,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校外勤工助学、实习活动,以提升综合能力。分阶段资助方案的实行,既能保障刚入学新生尽快地享受各类奖助学金,又能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建立资助的梯度,逐渐挖掘学生的能力。如案例中的小C同学在不同的年级得到的帮助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
(3)评奖评优,鼓励先进。除了给予学生经济上的帮扶,学校也建立起相应的评奖评优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努力,争取先进。在各类助学金的申请中,将学习成绩的绩点和爱心积分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一方面鼓励经济困难的学生认真学习,打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以后就业练就本领;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爱心活动,学生参与爱心活动,奉献爱心就有了相对公平的量化考核的标准,并且能够得到认可,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2.2 资助工作关注学生的成人成才
学校的资助不只关注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也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拓展。全方位地看待困难生的角色,努力实现“经济资助”到“资助育人”角色的转变。
(1)关注心理健康,引导健康向上的阳光心态。普遍来说,困难学生由于经济上受限,使得他们可能存在自卑的心理,不愿意“抛头露面”表现自己。学校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从经济基础上解决学生内心的恐惧,同时学院辅导员、资助辅导员、资助中心的老师们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关心鼓励他们,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 经受考验、 承受挫折的能力。
(2)提供锻炼平台,奉献爱心提升自我价值。校内不断增设勤工助学的岗位,如爱心屋大使、后勤小助手、报刊亭爱心岗位、家教等,给同学们提供勤工助学的保障的。校外积极开拓义工服务点,组织义工参与助学、助医、助残等类型的爱心活动。创设特色义工服务项目,定期进行学校层面的评选,鼓励各学院积极申报新的义工服务项目,成立签约挂牌基地,形成自己义工队服务的独特场所。
(3)利用校园文化,陶冶困难学生的情操。作为一所文科见长的学校,依托上海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学校创办“高雅文化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如钢琴、芭蕾、话剧、昆曲,来自国内外各地的表演团队莅临学校,给同学们带来视听享受,感受美的文化熏陶。困难学生们可以排队领票,或者资助中心发放门票,在学校中就能感受一流的艺术之美。这对学生打开心扉,更好地认识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树立优秀典型,拓宽育人工作覆盖面。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奖机制,“公益之星”、“自强之星”的评奖活动是构建长效激励机制的重要探索。树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优秀典型,构建引起全体受助学生关注的表彰奖励体系,是拓宽育人工作覆盖面,强化群体激励功效的重要方式。
3 案例启示
实践证明,高校的资助工作需要以资助为基础,育人为导向,努力探寻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新模式。
(1)以优秀的资源引领学生成长。学院、学校和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组建由学校领导、社会爱心人士组成的关爱小组,分享人生体悟和社会经验,形成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开阔眼界,学习更多的经验和智慧。将社会资源慢慢注入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使其获得更加有利的成长提示。
(2)创设特设关爱项目。学校针对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设立了专门的关爱项目:如少数民族奖学金、米娅女生奖学金、夏南薇优秀学生奖学金、师范生奖学金等等。扩大资助的种类,使得更多不同的学生能够受益。
实践表明,为实现资助育人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服务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为本,以资助为基础,以育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创建符合受助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以南华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94-96.
[2] 韩燕燕.高等学校“以人为本,资助育人”的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探索[J].出国与就业,2012.6.
[3] 李晓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育工作研究——以北京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3.4.
[4] 姜旭萍.关于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若干思考.孝感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