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2015-06-09宋长瑞肖辉

科教导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宋长瑞 肖辉

摘 要 福建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比较分析福建现有的“三级训练培养体系”和“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应突出地方特色、加强教体协同、采用“多元化”办训模式。

关键词 教体合一 培养模式 体教协同 举国体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5.087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Fujian

Province Athletics Sports Reserve Talents

SONG Changrui, XIAO Hui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ujian competitive sports cannot do without training in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ed pers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Fujian's existing "three level training system" and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proposed the Fujian province athletics sports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development trend should highligh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ing teaching body synergy, the "diversity" training mode.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cooperative education; national system

建国以来,福建省竞技体育快速发展,为各国家队输送了大量世界级的竞技体育运动人才,出现了林丹、倪志清、刘玉栋、齐辉、吉新鹏、何雯娜、谌龙、郑达真等优秀运动员,在2012年的第30届伦敦奥运会福建籍选手共获得2枚奥运金牌,创下我省选手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第十二届全运会中福建代表团列积分榜的第9位,是历届全运会福建代表团获得的最好成绩,从而实现了福建竞技体育新的飞跃。但是,随着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采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制约了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不利于福建省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①本文通过对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多种模式培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建立符合福建省情的“体教结合”和“教体合一”的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材面和规模,提升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1 福建省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年来,福建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福建省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于2009 年 10 月颁布,意见中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争取在 2012 年前,逐步建立起与福建省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相适应,以省、市重点体校为龙头,以县(市、区)业余体校为骨干,以体育传统校、特色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②在《福建省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是福建省建设体育强省的重要时期。

现阶段,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三级训练培养体系”和“体教结合”,但总体以“三级训练培养体系”为主、“体教结合”为发展方向。③④

1.1 “三级训练培养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三级训练培养体系”是在建国初期,由于国力较弱和实行“计划经济”的背景下,集中力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模式,建立从基层业余体校到重点业余体校、中心业余体校和专业运动队的业余体育训练“三级训练培养体系”。截止目前为止,福建省已重点建设36所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基地,包括 10所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 26 所重点体育项目后备人才基地。

“三级训练培养体系”可以集中全社会的资源对一些优势项目和优秀运动员进行重点培养,可以促进某些领域快速发展。福建省龙岩市属于经济较为落后地区,长期以来,龙岩市在省运会上的奖牌数总是倒数第一。在上世纪90年代,龙岩体育管理部门从当地运动员爆发力强和体型灵巧特点出发,制定“缩短战线,突出重点,向奥运靠拢”的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以举重、羽毛球、蹦床等优势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保障,培养世界级的拔尖运动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龙岩现已成为福建乃至全国著名的体育强市。

“三级训练培养体系”模式下,体育管理部门可以采用行政力量,在短时间内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但在该模式下体育系统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唯一承担单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主要是从三级训练网中的塔底逐级向塔尖输送,⑤这种“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运动员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三级训练培养体系”存在运动员选材面受限、成才率低、文化基础薄等缺点,严重制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致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竞技体育成绩一直居于国内中等偏上位置,在代表综合体育实力的“三大球”方面仍难有突破。

1.2 “教体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

“体教结合”是指运动员进行专业化竞技运动与教育机构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即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共同构建的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竞技人才的新体制。⑥

“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可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解决运动员缺乏系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利于竞技后备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我省部分地市已经进行实施,现已初见成效,其中晋江市的新型“体教结合”模式尤为突出。“晋江模式”采取体校教练员“下点”训练的新型模式,根据不同体育项目所需条件的差异,选取场地设施器材较为完备、总体条件较为适合的中小学作为一个项目的训练基地,并将教练员分配到不同项目的训练基地从事日常的训练教学工作,学生完成正常课程学习后开始进行运动训练,从而优化了“体教结合”的模式。

然而,现有的“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教育系统为主,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进行双重管理,由于行政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使得现阶段的“体教结合”模式存在一些缺陷。学训矛盾,运动员遇到文化学习与体育运动冲突时,都以体育运动为主,文化课程只是一种配套课程,在“体教结合”模式下,运动员文化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这种模式存在的双头管理,由于体育系统具有制定学生运动员注册和参赛的相关政策规定,导致在教育系统的学生运动员难以融入体育行政部门所主导的赛事体系;教育系统又缺乏对运动员的专业管理经验,过分看重运动员的短期成绩,所能投入的运动训练经费不足,聘请的教练员水平不高,项目设置缺乏认证。由于“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上问题,运动员进行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不够高,体教结合培养出的竞技体育人才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也不高,使得该模式难以大范围推广。

2 构建福建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2.1 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地区特色的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福建省在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三级训练培养体系”和“体教结合”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存在各自优缺点。福建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南部沿海属于发达地区,西北部山区较为落后,决定着福建省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要有自身特点。

经济社会和体育运动发展较快的地区,应从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加大软、硬件投入,采用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高文化程度的竞技体育人才;经济社会和体育运动发展较慢的地区,根据地区特点,集中力量,举全地区之力,借鉴“龙岩模式”,在特定项目进行优先发展,争取在一些项目取得突破,再带动整个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2.2 教体协同,强化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合作

综合考虑教育和体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自身规律,整合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优势资源,根据不同学习阶段进行差别化培养,在保证运动员文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运动员体育训练水平。

基础教育阶段实行“教体合一”的培养模式。“教体合一”是指以教育系统为主体,学生通过学校课余训练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⑦在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将体育训练活动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普及和推广校际体育运动,从基础阶段开始加强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解决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较低的现状。

中高级阶段采用“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在这一阶段,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共同培养社会所需的体育运动后备人才。体育系统负责提供优秀教练员和训练管理模式,完全依托教育系统办竞技体育,运动员必须在保证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体育训练,使得一些在各级训练体系中被自然淘汰的运动员具备教育层次再提高的能力,避免运动员离开体育活动后无再就业能力。

2.3 合作共赢,构建“多元化”的办训模式

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所需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的投资,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就业以及教练员的培养和培训所需的经费也是由各级政府部分负责,这种过于政府宏观管理的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和产业率较低的缺点,不利于竞技体育的社会化。⑧

虽然福建省在篮球、排球、羽毛球和足球等出现了学校办高水平训练队及社会办业余和职业俱乐部等新模式,但在其他体育项目上仍是以政府为主导,在“家庭培养模式”、“个人培养模式”等创新模式应用上比较薄弱,仍是“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办学为辅”培养模式。福建省民营经济较强、体育服务产业发达、民间资本充裕、体育氛围浓厚,为“多元化”办训模式提高了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多元化”办训模式必将成为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3 展望

福建省拥有良好的体育运动和发展前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的优化决定了未来福建省竞技体育的水平。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处于改革推进期,培养模式的制定应从省情出发,突出特色,调动社会力量,打破了现存的 “国家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职业俱乐部、企业和个人与家庭等优势,构建多元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注释

①②③王琳.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12.

④ 周晓东,汪焱.福建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若干问题及对策.福建体育科技,2004(6).

⑤ 范成文,刘亚云.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⑥ 姜晓珍,刘志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3(6).

⑦ 惠民.新时期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青少年体育,2014(11).

⑧ 陈为群.福建省竞技体育“田径”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7(1).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