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晤山间一缕清风

2015-06-09赵越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风格语言

赵越

摘 要:交际功能是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审美功能是语言的延伸功能,承载着思想、形象、情感、文化等多种审美信息。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讲话令人耳目一新,不但完美地实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而且给听者美的享受,成为执政党全新形象的加分项。本文对其语言风格进行赏析,探寻其语言魅力所在。

关键词:语言 交际功能 审美功能 习近平 风格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说起领导人的讲话总是不满居多,有的甚至是嘲讽和讥笑。的确,语言风格不是小问题,它往往和领导人的作风、胸怀和气度息息相关。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就把官样腔调、假大空的领导讲话称为“党八股”。这种风气蔓延开来,就会出现上上下下一个调调、大江南北一种风格的畸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讲话不招人喜欢,如果开会时讲这样的话,常常会出现与会者在会场上东倒西歪的一幕。一些地方为了肃整会风,专门组织人去拍会场上的睡觉者,有的领导甚至不惜下行政命令把可怜的听众的耳朵“揪”起来去听他的讲话。表面上看,是会场睡觉者尸位素餐、庸禄无为、无所用心,其实,讲话的领导干部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三令五申之下,为何会场上不少人还是昏昏欲睡?如果会议重要,为什么与会者不感兴趣?是不是领导者的语言出了问题,空话套话太多,没有吸引力?

十八大之后,党内政治生活和空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各种接地气的改革举措以及深得人心的反腐倡廉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个人的语言魅力也令人耳目一新,成为执政党全新形象的加分项。下面我们就撷取他在各种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从交际功能和审美功能以及语言风格的角度来感受习近平同志的语言魅力。

一、思想观点明晰化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领导干部讲起话来言不由衷、不知所云,车轱辘话翻来覆去。一位领导自嘲自己的讲话水平:“我没有高水平,但有长水平。”从语言的功能性角度看,语言不是炫技的摆设,更不能是浪费时间、浪费别人生命的“凶器”,而应该是一种畅快、准确地交流沟通、表达思想的实用性工具。那些“长水平”的领导的“水平”之所以能“长”,主要的原因是用假话、套话和空话来堵塞时间而完全不顾及有無思想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形式主义盛行、“党八股”作怪……透过语言的表象,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领导人既无解决问题的办法、开拓工作的思路,也没有对时代发展趋势的判断、经济社会特点的把握和事物变化规律的把握。

习近平同志对于治国理政有着高屋建瓴的认识。在他的讲话中,总是有着明确的观点、坚定的主张和鲜活的思想,因而语言沉实有力、扎实引人。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与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说:“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绝不是挑战和威胁。”简洁明了的几十个字,却表明了中国的外交发展战略,清醒、坚定而自信。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说把物质的道路建设、规则的秩序建设和精神层面的文化交流分别称为脚下之路、规则之路和心灵之路。他说:“实现亚太全方位互联互通,就是要让脚下之路、规则之路、心灵之路联通太平洋两岸的全体成员,打通融资贵、融资难的瓶颈,就是要加强公私伙伴关系建设,实现联动式发展。”复杂的国际关系的现状、问题以及解决办法都浓缩在精短的概括和直抵问题关键点的情浓理清的表述里,语言的交际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有思想观点,就是要求讲话者要言之有物。这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浅层次的问题,但在日常工作中,很多领导干部习惯了不顾现实情况,只是读秘书写的稿,无所用心,思想观点稀薄得如同高原上的氧气。其实,对于思想观点问题,习近平早就注意到了。他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曾就一些干部不会说话而批评道:“他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体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个表述,包含着多重现实批判:核心是一些领导干部不问对象,千人一腔。这里的“不会说话”,其实指的是“思想观点”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说不上去”,是因为观点陈旧、语言落伍,追不上时代“新社会群众”的快车;“说不下去”则是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对群众疾苦甘苦没有兴趣;“说不进去”则是由于思想观点让人不屑一顾;“给顶了回来”则是由于观点没有被“老同志”认同。

二、政治生活形象化

一个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日理万机,他的工作架构甚至是生活状态都是高度政治化的。因此,他的语言内容上政治化色彩浓一些是容易理解的。因为生活是语言之源,政治化的生活是领导干部的语言源泉,没有这个源泉,一个领导干部的语言也就无所依托,但这并不表明,领导干部的语言就只能是干瘪的。

政治的重要任务是治理国家,而构成国家的重要基础就是人民。语言之所以在一些人那里变得“干瘪”“枯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最致命的就是说话者生吞活剥各种政治术语,使之抽象并最终远离了火热的现实生活,从而使政治话语体系渐渐失去了可以依附的鲜活载体。

其实,政治生活本身并不是枯燥的,它从来不缺少丰富的、生动的要素。习近平同志的语言散发着的,不是高高在上、空洞无物的气息,而是把政治生活形象化,有关国家、民族的大道理和对于人民群众来说稍显陌生的政治生活内容,都通过来自民间的日常俗语、日常生活行为和出自古代经典又化繁为简的白话等方式,被赋予了形象,用如同长兄对待阿妹一般的平和语调,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不急不缓,传达出温和的温度、从容的气度和威而不露的深度,让人如晤山间一缕清风:扎紧制度的笼子、开弓没有回头箭、老虎苍蝇一起打等抽象的政治术语,被赋予了形象化的载体,使无形变有形、可感,抽象变具象、生动。2013年6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十二个字的总要求通俗易懂,完全是生活化的表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达到了古人对语言表达最高境界的追求。这十二个字,没有直接说“对照检查、端正品行、净化思想、督促整改”这样一些干瘪无味的词语,而是用完全生活化的表述把政治要求囊括其中。在接下来的进一步阐释中,习近平说:“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正衣冠,主要是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洗洗澡,主要是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治治病,主要是区别情况、对症下药。”这种形象化的延伸表述,深化和具体了十二个字的总要求,内涵丝毫未减,精气神却呼之欲出。

2013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昨天、今天和明天是我们民族中表达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特定用法,而对应这三个时间段的三句诗词,意象鲜明,为人熟知,它们被用来指中华民族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形象、生动,令人振奋,也更加深入人心,不但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得以彰显,而且因为这些蕴含着无限文化张力的“美言”,使得语言的审美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执政情怀民本化

《周易》中说:“修辞立其诚。”一些领导人习惯用面目可憎的假大空语言来说话,以为这样可以拉开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显得高高在上、地位“尊崇”,令人仰视。殊不知,这样的语言是无“诚”可言的,老百姓对你的“信”从何而来?究其实际,不是这个领导多么高深,实在是因为官僚习气作怪,把政治生活与人民生活割裂开来。这种语言风格,流露出其内心深处对于真实、朴质的人民的漠视。“言为心声”,当“言”不为心声的时候,自然只能油一层、水一层了。

习近平的语言里,处处体现着民本情怀,无论是“高大上”的政治局会议,还是与人民群众“下里巴人”的座谈,我们都可鲜明地感受到这一特点。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他强调了一个共产党人最熟知的观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同时,又深化了这一观点:“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这种民本情怀熟悉而又新鲜。人们很容易发现,习近平的权力观是“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样的讲话,既把执政党领导人塑造成一个在人民面前谦逊、务实的形象,同时,这样的讲话还把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命运紧紧地扭在了一起,让人们切实地体会到他说过的“始终与人民心相印共甘苦”并非虚言。习近平同志通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语言,把执政党与人民描述成了“命运交融”的关系。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上首次阐述“中国梦”时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和“人民”分属于“梦”的定语,形成了“中国梦=人民梦”这样一个等式,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中国梦”是关乎人民的梦想,其实现的路径是“依靠人民”,其终极的目标是“为人民造福”。“人民”成为“中国梦”的关键词。

四、情感交流体验化

纵观历史上众多演讲名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语言表达的感染力都是富有个性情感的。而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一些领导人常常讲一些既和他个人生活和情感没有关联、更和人民没有交集的东西,自然只能靠行政命令来阻止人们在会议上睡大觉了。习近平同志则时时把自己摆进去,让自己的“生命体验”尽显性情的魅力。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专访时,当南非卫星电视五台记者问习近平“如何评价中国在非洲的作用和影响”时,习近平回答说:“中非一家亲。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从小就是在中非友好的热烈气氛中长大的,对非洲有很浓厚的兴趣,熟知一些非洲国家老一代领导人的名字,熟知坦赞铁路等中非友好佳话。”我们发现,习近平在把自己摆进去的时候,摆进去的其实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验,更是一代中国人的经验,这种群众色彩浓郁的经验,上升成为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感情显得自然、真实、真挚又具备普遍性,令人信服。细看,还可以发现,习近平说的是“熟知非洲国家老一代领导人的名字”,这无疑把感情做了一个深度“掘进”,就像在两个朋友见面时说“咱们两家是世交”一样,距离拉近了,陌生感消失了,自然就显得亲近。

无情未必真豪杰。习近平同志的话语总是言简义丰,但絕不吝啬真情,所以我们对他所表达的家国情怀总能感同身受。这无疑让我们在感受真情之美的同时,语言也不露痕迹地完成了交际功能。

五、遣词造句精致化

审美功能总是与语言的实用功能相伴而生的,这是人们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艺术化追求的结果。长期以来,机关公文和领导讲话也对语言的“审美”功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有时候,这种关注甚至超过了一个“度”,大题目、一级小题目、二级小题

目……常常弄得十分整齐。“整齐”并非不可,但是,如果“整齐”虽则“整齐”,却因文伤意,如果为了“整齐”再生编滥造一些词汇,那就是“大事件”了。

习近平同志有着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再加上大量吸收了民间优秀语言的精华,表现在个人语言方面,就是精致的词句、清新的表达,使得他的语言干净、明快,远离了那种表面好看实则空洞干瘪的“八股”。201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说:“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工整的对仗、讲究的排比、层层递进的语意、缜密扎实的逻辑,类似精致的表达在他的许多讲话里比比皆是,充分显示出习近平同志驾驭语言的能力。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座谈会时说:“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201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讲话时说:“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他经常引用的古典诗词、古代经典词句也总是精当、传神。这些语言既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大国领导人对时局的清醒认识,也传递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之美。

文风即作风,语言即思想。我们通过对习近平同志语言风格的剖析和感悟,感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而是一个身负大国复兴使命的领导人坚定的决心、不可撼动的信仰和对未来的矢志不移。

听君一席话,如晤山间一缕清风。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罗昕如.文学语言审美功能的语义学阐释[J].中国文学研究,1995(4).

[4] 文秀.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A].学习时报,

2013-12-9.

[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20

9/c40531-23785367.html.

[6] 刘进.论习近平讲话的话语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7] 奚洁人.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务实亲民思想[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3).

[8] 王宇佳.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习近平在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的讲话[J].电子制作,2013(10).

作 者:赵 越,暨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风格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