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爱情态度 一种爱情悲剧

2015-06-09章献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悲剧理性爱情

章献

摘 要:《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最重要的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位渴望自由和平等的普通青年,他对一位名叫绿蒂的姑娘一见钟情,但是绿蒂已有一位名叫阿尔贝特的未婚夫。维特和阿尔贝特的生活背景、工作、思维方式及其他种种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尽管小说的结局是维特自杀,绿蒂和阿尔贝特在一起,但是,维特和阿尔贝特的两种爱情态度,得到的却都是一场爱情的悲剧。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两人形象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激烈 理性 爱情 悲剧

一、生活背景及个人工作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多情多愁多才,却靠父亲遗产度日。他对乡村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是在这时遇见了绿蒂;后来因为阿尔贝特的缘故为了回避对绿蒂的爱,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但又因无法忍受官僚习气以及别人的讥讽嘲笑而辞职;辞职后重新回到山村,更加控制不住去找绿蒂。关于阿尔贝特,小说中并未具体交代他是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中,但是绿蒂在第一次提到他的时候就对维特说:“不瞒你说,阿尔贝特是个好人,我与他可以说已经订婚了。”后来又提到,阿尔贝特在这里找到一份工作,侯爵府中的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阿尔贝特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由此可见,同维特相比,在家庭和工作上,阿尔贝特并不占劣势,反而更显有优势。

维特的主要生活几乎是围绕绿蒂展开的,因为他“闲”,没有工作但是不愁生活,所以他一心在绿蒂身上,常常去绿蒂家帮助她照顾弟弟妹妹,和绿蒂一起聊天,讨论事情,一起外出等等。他的开心和痛苦大多是因绿蒂而生。但是阿尔贝特不一样,他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市民的形象,有自己的正常工作,虽然是绿蒂的未婚妻,但是他会找准自己的生活节奏而不是只沉浸在与绿蒂之间的爱中无法自拔。这就是维特和阿尔贝特的不同。维特很感性化,因为爱情,所以很多在他这个年纪里正常青年该有的、该去完成的任务他都没有,换句话来说,他是活在自己世界中的维特。他的关注点永远是在绿蒂身上而不会在其他方面。

二、思维方式

维特和阿尔贝特之间最为突出的交集地方,就在于关于“自杀问题”的讨论。两人因维特看见阿尔贝特的手枪之后,维特想借用阿尔贝特的手枪,但是阿尔贝特的手枪里没有装上弹药,要维特装上。这引起了维特的好奇心,阿尔贝特就告诉了他手枪走火伤人的那件事。听完之后,维特把手枪抵在额头上,然后两个人就展开了关于自杀问题的讨论。阿尔贝特认为自杀的本质就是恶劣的;自杀的人是懦弱的。并且阿尔贝特在和维特的争论中一直保持着清醒的态度和观点,讨论自杀就是在讨论自杀,而且重点是在:自杀的道德合法性的,不要再涉及到其他问题。维特针对阿尔贝特的观点给出了反驳,他认为,恶劣的事情中也有我们想不到的意外;自杀的人不是懦弱的,人类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并且这一种讨论话题越来越大。通过这次的交集很明显就能感受到维特内心的善良以及阿尔贝特的理性。“维特激烈地为激情者、绝望者的例外权利进行防卫,为他自己的痛苦界限予以肯定。”和阿尔贝特的理性相比,维特是冲动的,他没办法去赞同阿尔贝特所表现出的理性和冷静。他所追求的是平等自由的环境,因此他对那些被迫自杀的人们给予了最深的同情。

在小说中两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还体现在“关于是否要为因为太爱曾经的女主人而杀人的农夫求情”这一事件上。维特在山村里认识了一位农夫,他了解这位农夫的“爱情故事”:在寡妇家里打工,然后深深爱着她,后来农夫无法压抑对女主人的爱恋,神志不清。某天发现女主人独自在阁楼,他也跟了上去倾诉自己的情感,但女主人拒绝和他说话,他竟想用暴力使女主人屈服。后来农夫被辞退,女寡妇又重新雇佣了一位农夫。但是原来的农夫说:“我不允许她和别人在一起,除了我,她不属于任何人。”于是老农夫杀死了新农夫。当得知老农夫被捕时维特有一个坚定的想法:帮这位可怜人向法官说情。在他看来农夫的做法是情有可原的。后来他又做了一个决定:当农夫的律师。但是阿尔贝特却劝维特放弃荒唐的想法,一切要按法律程序办事。这一事件两人的处理态度依旧是两个方向。在维特眼中,阿尔贝特此时站在法律的一边是让他极其厌恶的。他在12月6日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我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说,他是诚实的,是个好人,但是这有什么用呢?我的五脏六腑都碎了;叫我如何公正的了?”这样的独白表现了他的细腻心理,但是他的细腻和他的冲动与暴躁是分不开的,越是细腻越是想到那个农夫的悲哀,越是想到他的悲哀越是想要替他求情,但最后得到的回馈只能是被拒绝。維特所追求的真善美在那个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这一点也更加增添了他的悲剧性。

三、绿蒂的态度

对于维特暴风雨般的爱和沸腾着的激情,绿蒂显得有些无力回应,她过分拘谨,过于担心。只能在寻求安宁的前提下,在心里将两个男子比较一番,在她看来,身边的这两个男人都是属于优秀那一类,但是相对于维特的处事激烈而言,阿尔贝特的豁达似乎多了一些安全感。为了自身的命运和家庭的荣誉,她只能存留一种感情,而去扼杀另一种感情,在与维特的交往中掌握住一个适当的分寸。只能说维特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对的人。他和绿蒂之间是“暧昧”的朋友。维特一心爱着绿蒂,绿蒂知道维特爱着自己,给了他希望又叫他绝望。可维特在临死前对绿蒂的感情仍然是爱,并没有恨。阿尔贝特是绿蒂名正言顺的未婚夫。这是阿尔贝特在面对维特时的制胜法宝,但是阿尔贝特起初时并未将维特看作情敌,反而是将他当作自己的朋友,这表明阿尔贝特有足够的自信。

从维特和绿蒂之间的交往过程以及绿蒂和阿尔贝特的关系我们也能直接感受到维特和绿蒂这一对才是更有默契和适合的,但是绿蒂选择的是阿尔贝特而不是维特。这是为什么?虽然说阿尔贝特和维特相比较少了一份真性情,但是在当时的社会中,阿尔贝特明显比维特要优秀的多,他工作好、性格好,各方面都很好。但是维特除了一颗爱绿蒂的心似乎不在任何方面占优势。所以绿蒂选择了阿尔贝特。她的选择是社会道德规范对维特爱情观的排斥。绿蒂的选择是维特自杀的导火索,也恰好反映了维特性格中的消极面。维特的自杀被称作“耶路撒冷的自杀”。小说在最后写道:“老人和他的儿子们伴随着尸体,阿尔贝特不能来,绿蒂的生命在危险中。”维特的爱情悲剧直接造成了他的自杀死亡,而他的死也使阿尔贝特和绿蒂过得不快活。维特的自杀在表现他的消极面的同时更表现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按照他自己关于对自杀的观点来看,他的自杀是值得同情的,也是应该被原谅的。维特的死不应该看作是对封建势力的妥协,而应该是一种反抗,宁愿一死,也不愿就这样放弃自己所坚持的信念。

维特是一位“反叛的受难者”,他对绿蒂的爱是激烈的、狂热的。他是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典型形象,思想敏捷,才华出众,热情奔放,渴望自由。但他所处的环境却是一个腐朽、顽固、庸俗、鄙陋的社会。尽管如此,他也无法克制对绿蒂的爱,这种爱是纯洁的,渴望得到而又得不到,只能选择“死”来减轻痛苦,既不打扰绿蒂的生活,也可以让自己轻松而去,一了百了。维特的爱情悲剧是以自己的自杀为结局。阿尔贝特的爱情悲剧同样是因维特的自杀而产生。因为维特的死,绿蒂不可能像以往一样快活。绿蒂的不快乐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造成了阿尔贝特的爱情悲剧。并且阿尔贝特将维特当作自己的朋友,维特的死对他也产生了不小的打击。因为绿蒂,维特和阿尔贝特无法同在,也不可能失去任何一个,更不可能两者都消失。所以这一矛盾在当时“狂飙突进”的社会中就已经扎根了,其爱情的悲剧也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早晚而已。绿蒂的选择,是道德的要求,我们暂时不去评论她的是非对错。我们常常会将维特的悲剧性置于首位,但是,阿尔贝特的悲剧性也不可被忽略,简而言之,维特的出现造成了他的悲剧,原本理性的自己、美好的爱情,都成为悲剧。维特和阿尔贝特对待绿蒂是两种爱情态度,得到的却同样是爱情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李御.狂飙人格——歌德[M].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2] 傅学艺.浅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绿蒂和阿尔贝特的真实性情[D].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09(9).

[3] 鲁艳霞.反叛的受难者——也评《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的形象[J].潍坊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作 者:章 献,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悲剧理性爱情
伟大的悲剧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