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风的呼唤

2015-06-09吕豪迈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物主题自然

摘 要: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总是常读常新,《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讲述的怵目惊心的矿难故事至今让人心灵震颤,这种对社会公平、正义、法制、清风的呼唤,具有一定的现实警示意义。小说人物刻画形象、生动,自然生态描写细腻、亲切,闪耀着人性光芒,反映出作者的慈爱之心和悲悯情怀,给人以慈爱的抚慰和温暖。

关键词:《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主题 人物 自然 清风呼唤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迟子建第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小说以一个矿难故事为主线,传达出作者对漠视安全生产、漠视人的生命尊严的揭露和批判,传达出作者对底层人们生存的关怀和对社会公平、正义、法制、清风的呼唤,至今读起来仍让人心灵震颤,具有一定的现实警示意义。小说人物刻画形象、生动,自然景物描写细腻、亲切,闪耀着人性光芒,反映出作者的慈爱之心和悲悯情怀,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和温暖。“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感受它内容的痛,一边享受它形式的美。”

一、鲜明的主题:清风的呼唤

小说用较密集的例子涉及环保、精神文明、社会道德、传统文化及官场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在不加评判的叙述中进行着揭露和批判,站在人性的高度呼唤社会清风的到来。这里较为突出的例子是“三个死”,即:“嫁死”“陈绍纯画师之死”和“蒋百之死”。最怵目惊心、令人震颤的是“蒋百之死”。蒋百明明是死在井下,死于矿难,下井那天还有人看见他穿着工作服去上班,后边还跟着他的狗。出事后,有关方竟硬说他没有下井,说他是失踪。原因是上边有规定,如果一次死十个人就得上报,就得受处分,当地官员和矿主勾结硬说是死九人,而致使蒋百死无葬身之地。仅给他的家属赔偿些钱,将蒋百安置在自己家的冰箱里,致使蒋百嫂受到严重的精神伤害,这伤害几乎逼她发疯,逼她崩溃,逼她走向绝路。关于蒋百之死及蒋百死后的处置,作者是逐步揭秘的,一层一层埋下伏笔,一层一层引入关键篇章。到第五章“沉默的冰山”,蒋百嫂特别害怕夜晚,特别害怕停电,一停电就发疯,一来电就安静,读者似乎觉出了什么。到“我”去蒋百嫂家探望,与她喝酒,蒋百嫂将醉,听了“我”关于丈夫遇车祸而亡的叙述之后,蒋百嫂再也忍耐不住。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说“你家这个变戏法的死是多么隆重啊,你还有什么好伤心的呢!他的朋友们能给他送葬,你还能最后亲亲他……你知不知道,有的人死了,没有葬礼,也没有墓地,比狗还不如!狗有的时候死了,疼爱它的主人还要拖到城外,挖了坑埋了它;有的人,他死了却是连土都入不了啊!”这是血泪的控诉!是撕心裂肺的呼喊!当蒋百嫂醉后,“我”悄悄地取了钥匙,打开了紧锁着的屋内的门,打开冰箱,“我看到了真正的地狱情景:一个面容被严重损毁的男人蜷腿坐在里面,他双臂交织,微垂着头,膝盖上放着一顶黄色矿帽,似在沉思。他的那身蓝布衣裳,已挂了一层浓霜,而他的头发上,也落满霜雪,好像是一个端坐在冰山脚下的人。不用说,这就是蒋百了。我终于明白蒋百嫂为什么会在停电时歇斯底里,蒋三生为什么喜欢在屋顶望天。我也明白了乌塘那被提拔了的领导为什么会惧怕蒋百嫂,一定是因为蒋百以特殊的失踪方式换取了他们升官晋爵的阶梯。蒋百不被认定为死亡的第十人,这次事故就可以不上报,就可大事化小。而蒋百嫂一定是私下获得了巨额赔偿,才会同意她丈夫以这种方式作为他生命的最终归宿。难怪蒋百嫂那么惧怕夜晚……有这样一座冰山的存在,她永远不会感到温暖,她的生活注定是永无终结的漫漫长夜了”。这是一大段叙述,故事到此达到了高潮。秘密终于揭开!作者虽未加评判,但这升华到人性高度的叙述已经将揭露达到了体无完肤的程度!这惊心的一幕令人颤抖,令人震撼!这是对公平、正义的呼喊!这是对沉睡麻木的人们法治意识的呼唤!蒋百嫂也许是无奈才同意的,当地极个别官员的这种行为是丧尽天良的,他们的行动是胆大妄为的。而蒋百嫂也是无知的、可悲的。或许不该埋怨她同意这样做,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地的官员当时是如何哄骗她的,是如何拿大话骇她,恐吓她的。或许他们会说,“人死不能复活,你闹了对你没啥好处,还不如多得几个钱呢!”蒋百生前每次下井胆战心惊,下去还不知道能不能上来,死了也死在冰冷之中,得不到土地的温暖。蒋百嫂的心永远是恐惧的、冰凉的,永远没有温暖。她的孩子蒋三生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他是多么渴望看到蓝天!生产中的安全事故虽难以杜绝,但问题的关键是是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以及出了事故之后的态度。我们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任何人也不能对法律置若罔闻。“如果安全都无法保障,何来的发展,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连安全这项基本要求都无法保证,人民群众怎么能过上幸福生活?一个地方重特大事故频发,怎么可能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些都要求我们立足所处发展阶段,把安全生产作为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生产安全、人民平安。”

二、鲜活的人物:凡人的情感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周二这个人物作以简单剖析。由于“我”要周二当向导,所以这个人物贯穿全文。周二这种人在平民百姓中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周二是个“简单快乐的人”。他原在煤矿上干,因一次事故差点丧命,所以不干了,开起了一个豆腐店和旅店。周二天天磨豆腐,卖豆腐,周二嫂开旅店。“周二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要起来赶着驴拉磨,做上几板豆腐。周二卖豆腐,一卖就是一天。即使中午前他的豆腐担子空了,他也不回家,仍混在集市中。跟掌鞋的聊家常啦,和修自行车的忙里偷闲地下盘棋了等等。”周二挑着豆腐,走在街上,不断有人和他打招呼。“周二,卖豆腐去啊?周二总是回一句,卖豆腐去!也有人跟他开玩笑说,周二你行啊,白天吃自己的豆腐,晚上吃老婆的豆腐,有福气啊!周二就啐的一口痰,理直气壮地说,我白天黑夜吃的都是自家的豆腐,又不犯法,你说三道四个啥!”看!活得多自在!干活,就是磨豆腐、卖豆腐,就是卖完了豆腐也不回家,在集上聊天、下棋,这又是多么快活。“周二进了集市,就像一只鸟进了森林,自由又快活。”

周二是个“对世事看得透的明白人”。这个人物的安排是很有必要的。正因为他对集市熟悉,所以才能给“我”当向导,而且他知道的事情多,好多社会现象能从他嘴里说出来。当“我”问到一个兽医怎么能给人治病呢?周二说:“嗨,這世道里的黑白你还看不清哇,有钱能使鬼推磨呗!周二吐了口唾沫说:老周的连襟在卫生局当局长,拿个行医执照,就跟从自己的树上摘个果子一样轻而易举,有什么难的?出了事后,人家花了两万块钱,就把事平了!就说人不是点滴死的,是心脏病发作死的。”当“我”问这附近有几个小煤矿时,“周二龇着牙说,大大小小总有二十几个吧。我说政府不是加大力度清理小煤窑吗?周二一撇嘴说,电视和报纸上是那么说的,实际上呢?只要不出事,小煤窑是消灭不了的!开小煤窑的哪个不是头头脑脑的亲朋好友?那等于给自己家设个小金库!矿工的命太贱了,前些年出事故死在井下的,矿长给个万把的就把事给平了;现在呢,赔的多了些,也不过两万三万的,比起命来,那算什么?人死了,只要给了钱,没人追究责任,照样还有人下井,他们也照样赚钱!”看来,周二心里什么都明白,对什么事都看得清楚。

周二还是个“有点私心的人”。这个人对世事看得“透”,又不爱管别人的“闲事”。周二和周二嫂吵架,是因为周二嫂用驴车带回了一个瘸腿人。不料周二对她的义举大为不满,说“这个人病的快成灰了,万一死在店里,他的家人找来讹上我们,岂不是好心当了驴肝肺?”当这个人不吭声地离开旅店后,周二嫂就把大家都吆喝起来,出去寻找这个人。周二说:“驴白白拉了磨,今早的豆腐做不成了,这一天的生意算白搭了,我也去不成集市了。昨天我和谢老铁下的半盘棋还撂在那儿,想着今天下完,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我昨晚都想好了,咳!”这时候,还想着他的棋!从以上几段,周二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形象、有趣,分明就是我们百姓生活圈子里的一员。这个小人物身上,凝聚着迟子建对平民的深厚情感。

三、鲜丽的自然:慈爱的温暖

迟子建对自然生态的亲近和热爱在多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特别是对月亮、白雪、森林等,更是情有独钟。她总是带着一种女性慈爱温和的目光去看人物和景物,她笔下的景物又总是与人物的思想相互适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小说中写道:“我觉得雄鹰对一座小镇的了解肯定不如一只蚂蚁,雄鹰展翅高飞掠过小镇,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轮廓;而一只蚂蚁在它的千万次的爬行中,却把一座小镇了解得细致入微,它能知道斜阳何时照耀青灰的水泥石墙,知道桥下的流水在什么时令会有飘零的落叶,知道那种花爱招哪一类蝴蝶,知道哪个男人喜欢喝酒,哪个女人喜欢唱歌。我羡慕蚂蚁。当人类的脚没有加害于它时,它就是一个逍遥神,而我想做这样一只蚂蚁。”这里把蚂蚁当成了人,其实作者在这里就是指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作者从一只蚂蚁想到了许多,发出了如此的感慨,这中间饱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她喜爱蚂蚁,也同情蚂蚁,不希望人们用脚去踩死它。这是多么细腻悲悯的情怀啊!

小说中还有关于太阳、月亮、云彩的描写,“太阳已经出来了,但它看上去面目混沌,裹在乌突突的云彩中,好像一只刚剥好的金黄的橙子落入了灰堆中”。“太阳在厚薄不一的云中徘徊,遇到云薄的地方,它就浅浅微笑着,而到了云厚之处,它就像一个蒙面的修女,一脸的肃穆。大地也因此忽明忽暗着。”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又何等的丰富!景物随人物的心情自然变化。“灰蒙蒙的太阳升起来了,向阳的建筑物忍饥受冻了一夜,如今它们吮吸着阳光,看上去光洁而滋润。车声起来了,人語也起来了,街市也就有了街市的样子。”通过拟人的手法,三言两语地就把早晨集市开张的情景勾勒了出来。

作者在最后一章“永别于清流”这样描写三山湖景区的夜晚:“夜幕降临,泡温泉的人少了,去娱乐的人多了。三山湖景区的咖啡屋、餐馆、酒吧、按摩屋、歌厅、台球室和保龄球馆灯影灿烂、人声鼎沸。在景区的西北角,聚集着一群放焰火的游客。”“焰火是人世间最短暂又最光华的生命,欣赏它的辉煌时,就免不了为它瞬间的寂灭而哀叹。”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乌塘的夜晚,想到蒋百嫂,她的夜晚是怎么度过的,她的夜晚该是多么孤独、凄凉和恐惧、难熬!世界上的夜晚有欢乐,有悲凉,如果都是欢乐该有多好。人世间啊,还是少些浮华吧!“我”是多么希望这辉煌带给人们的欢乐能够长久啊!这段对景物的描写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达到了令人联想、深思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结尾,迟子建设置了一个美好的童话故事,它令我们感到作者竟有如此的才华,使我们心胸开阔、精神升华,使我们的心灵感受到一种美好的存在和向往。“我便将那个盒子打开,竟然是一只蝴蝶,它像精灵一样从里面飞旋而出!它扇动着湖蓝色的翅膀,悠然地环绕着我转了一圈,然后无声地落在我右手的无名指上,仿佛要为我戴上一枚蓝宝石戒指。”那哪是一只蝴蝶?那分明是一枝蝶恋花,那分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身!那洒向河里付之流去的“胡须”,分明是过去的岁月,是漫长的忧伤,是空虚的缠人的绵绵的思念,“我”的新生活就要开始!月光在荡漾,清风在荡漾,作者在放飞自己的心情,更是在抚慰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到慈爱的温暖。

参考文献:

[1] 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J].小说选刊,2005(7).

[2] 艾真.月光里的胡须[J].小说选刊,2005(7).

[3] 王儒林.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N].人民网,光明日报,2013-10-22.

作 者:吕豪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人物主题自然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