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另加监测及感染筛查的抗生素应用策略对治疗结局的影响分析

2015-06-09李凤英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婴幼儿筛查抗生素

李凤英

(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成都 610300)

在风险评估基础上另加监测及感染筛查的抗生素应用策略对治疗结局的影响分析

李凤英

(成都市青白江区妇幼保健院 四川成都 610300)

目的:探讨基于风险评估联合监测与感染筛查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对婴幼儿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1日至2014年8月1日收治的感染性婴幼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按照风险评估策略使用抗生素,治疗组40例按照风险评估结合于监测与感染筛查策略使用抗生素,探讨对治疗结局存在何种影响。结果: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再住院率以及病死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生素为4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后不会影响患儿治疗结局,且会明显减少抗生素使用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风险评估;监测;感染筛查;抗生素;治疗结局

婴幼儿由于免疫能力较低故而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在初期临床表现往往缺乏特异性,感染迅速扩展后难以有效控制,一旦延误治疗会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儿科医师通常存有若抗生素使用被过于严格限制则会提升婴幼儿感染几率的担忧,故而在儿科病房通常有较高的抗生素使用率[1]。本文基于规范婴幼儿抗生素使用,转变传统风险评估抗生素使用策略至风险评估结合于监测与感染筛查的策略,严格控制婴幼儿抗生素使用,对感染筛查力度予以强化进而提升感染监测水平。本文为探讨对于感染婴幼儿采用风险评估结合于监测与感染筛查的抗生素使用策略会如何影响其治疗结局,现选取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感染性婴幼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按照风险评估策略使用抗生素,治疗组40例按照风险评估结合于监测与感染筛查使用抗生素。86例患儿中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为1至3岁,平均(2.1±0.5)岁。对照组:①感染高危因素具备,但感染症状不明显或者不严重,入院后即刻给予抗生素;②入院时已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或者感染症状表现比较明显,给予抗生素。治疗组:①感染高危因素,若入院时未明确诊断则先行感染筛查与监测,直到患儿出现感染症状再给予抗生素;②入院时已经患有感染症状且比较明显或者严重,亦或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入院后给予抗生素。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监测与感染筛查[2]

入院后检查患儿血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及大小便常规,结合患儿病情考虑是否给予PCT(钙素原)、血培养以及痰培养。而后每间隔6至12h复查。

1.3 抗生素使用策略[3]

若患儿具备感染高危因素但是没有明显临床表现且CRP与白细胞均处于正常值的则不予抗生素;入院后6至12h复查,且持续监测48h,若患儿出现脸色苍白、黄疸、反应慢、发绀、皮肤瘀点、气促、哭声微弱以及腹胀等表现,或者患儿PCT与白细胞计数出现异常时则及时给予抗生素。通常给予头孢西丁、他唑巴坦联合哌拉西林等。可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与细菌学资料对抗生素予以调整。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抗生素使用率、治疗结局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抗生素使用率、治疗结局对比[n(%),珋±s,d]

表1 两组抗生素使用率、治疗结局对比[n(%),珋±s,d]

组别平均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率病死率再住院率治疗组(n=40)9.5±3.7 19(47.5)1(2.5)1(2.5)对照组(n=46)9.6±4.2 37(80.4)1(2.2)1(2.2) X2/t 0.462 6.316 0.211 0.211>0.05<0.05>0.05>0.05 P

3.讨论

婴幼儿易出现感染现象,且初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非感染性疾病。由于感染起病较快且进展较快,在无法明确辨别患儿疾病时,出于漏诊延误患儿最佳治疗时机的担忧,通常行感染处理。当前临床没有可快速检测婴幼儿感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式,故而会先应用风险评估策略,给予疑似感染患儿抗生素,一直到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经血培养后发现没有细菌生长以及排除细菌感染才会停止使用抗生素。由此可见,婴幼儿接受抗生素治疗其实很多是不必要的。

当前临床逐渐推广风险评估结合于监测与感染筛查使用抗生素策略,即对于无法立即确诊为感染症状的婴幼儿首先应结合其病史、细致查体后对感染风险予以全面评估,而后再对照感染筛查结果,若患儿有高危感染因素但是初次筛查没有感染体征仍需持续监测。对于感染筛查也有具体要求,即稳定性高、快速准确、成本少以及技术成熟等。当前临床主要使用的为CRP与白细胞计数。在本研究中也主要使用上述指标,并结合于PCT,同时注重48h监测与定时复查,同时对患儿临床表现予以密切关注,及时筛查感染患儿并给予抗生素治疗。但是经过大量实验后发现上述指标只能基本满足临床所需,有些患儿在明显表现出感染症状后才可将指标异常检测出来,还有可能为一直正常状态。因此当患儿感染症状已经较为明显而特异性指标却没有异常时仍需给予抗生素治疗,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由此便要求临床继续寻找敏感性与特异性更高的检测指标[4]。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按照风险评估策略使用抗生素,治疗组按照风险评估结合于监测与感染筛查使用抗生素,两组患儿在住院时间、再住院率以及病死率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生素为47.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后不会影响患儿治疗结局,且会明显减少抗生素使用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1]王艳,丁传刚,何敏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10,22(32):3460-3462.

[2]夏斌,伍金林,张莉,等.新生儿病房不同抗生素应用策略对新生儿治疗结局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2(24):1089 -1092.

[3]杨梅.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监测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4]高斌.天津某医院医院感染监测与抗菌药物使用策略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

R197.323

B

1009-6019(2015)01-0168-02

猜你喜欢

婴幼儿筛查抗生素
抗生素联合,搭配使用有讲究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皮肤受伤后不一定要用抗生素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抗生素的故事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