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趋同
——以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为例
2015-06-09
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趋同
——以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为例
湖北大学经济学院 王春 刘飞飞
本文将国家级开发区按照主导产业进行分类,对全国各个区域的主导产业进行了描述。之后对产业的主要生产区和其他地区的地区专业化程度进行了度量,结果表明,化工行业和家电制造产业虽然生产集中,但是专业化生产程度并不高,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在全国都有分布,但是主要专业化生产集中在某些地区,数字技术、海洋产业、物联网和创意文化产业的地理集中和专业化程度相吻合。最后对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度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国家级开发区存在很大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是产业结构趋同有利有弊,应当客观地看待。
国家级开发区 地区专业化生产 产业结构趋同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细化,我国现有产业的地域分布特征趋于明显。各个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起到了集中产业发展,突出专业化优势的作用。长时间以来,地区专业化生产和生产的集中被看成一个经济现象的两面,早期的研究也证明了专业化生产是产业集聚的雏形。新经济地理学中又进一步说明了产业选择会通过特殊地区的专业化生产而得到加强。所以,传统理论中,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是自然而然的衔接。
但是目前在我国却呈现另外一种景象,由于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使得现有的产业集聚呈现多元化,但是地区专业化水平却不尽相同。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的装配制造业的发展,这个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产业过渡中的一项产业屡屡出现在各个开发区的规划当中,但是实际上的生产只是集中于某几个地区。到底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能否真正实现专业化生产呢?实际上,地区专业化生产和产业集聚并不具有必然联系。由此可见,产业集聚是一种经济地理现象,而地区专业化生产是一种产业现象。
本文的分析思路是:第一部分主要描述我国国家级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分布情况,将主导产业分为专业化和多样化两类;第二部分在现有指标和笔者提出的指标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主导产业专业化程度差异;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我国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利用产业结构差异指数指出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趋同问题;第四部分,分析问题,提出意见。
1 地区专业化生产与主导产业选择
从产业多样化的程度来看,第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如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等老牌国家级开发区,由于发展基础较为雄厚,可以涉及到七大主导产业,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国家级开发区,走差异化地发展路线,只发展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如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钛资源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石油资源为核心产业上下游拓展至塑化产品制作和石油原料加工等行业。从产业专业化的程度来看,主导产业多的国家级开发区可以利用规模报酬效应,政策优势或者广告效应突出发展一到两个品牌产业,把核心产业发展好;产业结构单一的国家级开发区,更容易突出主导产业优势,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处具有核心优势的主导产业品牌。但是,涉及过多产业的国家级开发区也可能由于资源的分散浪费而失败,产业结构单一的国家级开发区也会由于行业风险而失去大好的发展机会。
为了从逻辑上阐述主导产业数量与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程度的关系,我们将主导产业所涉及到的国家级开发区的数量、主要国家级开发区的名录做了分类,为了使分析尽可能的涵盖更多的产业,我们花了大量时间从相关参考工具中收集和整理数据,主要参考工具包括:《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从整理后的数据来看,地区样本包括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和四个直辖市,行业样本共30个。以2011年度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所定义的产业样本分类为基础,截至到2012年,全国217家国家级开发区共涉及主导产业23类,为了更加合理的分析未来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我们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分属的一级行业目录中分割出来,以便研究。
从表1中可以看出:传统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比如装配制造业,几乎每一个国家级开发区都将装配制造业作为发展的主导产业。另外,传统产业中的仪器仪表、印刷业、纺织品制造等,以中西部地区为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产业结构格局发生宏观调整,中部地区起到了承东启西的作用,特别是承接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优势的位于沿海地区出口产业,利用中部地区的低成本和政策优势发挥夕阳产业的余热,实现“二次创业”。另外,中部地区是特色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全国重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产业基地,即商品粮和优势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能源生产基地、重要原材料生产基地、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劳动力资源输出基地。在这些要素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国家级开发区能够找新的增长极,实现突破,为国家下一步的战略规划进行资源储备。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均有一定程度的分布,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而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则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资本是重要的投入要素,一部分沿海国家级开发区具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可以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期给予足够的支持,但是部分的国家级开发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着政策投机心理,通过引进一些相关企业就将开发区贴牌成某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2 地区专业化指数、产业集中度
地区专业化是生产专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是产业活动在空间上的分离过程。地区专业化衡量的是特定区城中产业的分布情况,是相对产业的市场份额标准分布而言的。虽然直观上我们对国家级开发区主导产业的分类能够让我们清晰的了解主导产业的主要地区分布情况,但是量的优势并不代表质的优势,纵观我国产业发展的结构就可以发现,开发区所引导的产业大致是相同的,专业化生产的程度与地区发展该产业的开发区数量上并没有必然的关系,测
度各个主要地区的专业化水平能够更有利于帮助我们剖析各个产业数量背后的发展水平。
表1 主导产业的分布情况
根据樊福卓(樊福卓,2011,产业经济研究)的研究,常用的地区专业化指数Hoover系数,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从行业入手和地区入手所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而EG指数存在着过分完美的前提假设,不便运用,所以,他构造了根据相对贸易指数构造了地区产值的系数,如下所示:
对于一个国家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及其趋势进行分析有两条路径:一是从行业出发,对各个行业的地区专业化水平进行分析;另一是从地区入手,对在各个地区的专业化水平分析的基础之上,讨论国家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及其进展(Krugman,1991a;Kim,1995)系数的好处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无论从行业角度入手还是从地区角度出发,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
之后我们利用表1的数据,分别计算我国国家级开发区主导产业在各个地区的地区专业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剔除了表1当中的高端服务业、橡胶工业、航空产业、烟草、灯饰、印刷和现代农业,因为包含这几种产业的国家级开发区分别都只有一或两家,利用专业化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取值范围中的极值,我们考察的主要是地区分布与其专业化水平的差异,所以在此处的计算当中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换句话说,这几个产业必然是地区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无需证明。
各个地区的数据来源于涉及到的48家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的网站,经过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地区专业化系数离差较大的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其中主要包括数字技术、海洋产业、物联网和创意文化产业等等,特别是创意文化产业,北上杭与其他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差异达到了0.607,还有海洋产业的差距也较为明显,达到0.592。一些传统产业也通过部分沿海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装配制造业和纺织业。这充分说明了表1中国家级开发区的密集地区集中了我国各个产业市场大多数的份额,从宏观上来看,典型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一些主导产业能够实现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实现地域优势,形成产业链并快速发展。同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地区产业分工正由传统的部门间分工, 逐步发展为以部门内分工和产业链分工为核心的新型分工。
第二,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很多是处于资源优势地区,而其他地区则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如西部地区的开发区主要集中了稀贵金属的专业化生产,而东北和中部地区的木材加工制造行业发展一直保持优势地位。这说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气候仍然是特定地区形成较强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这也共同说明了贸易理论当中的产业分工和布局的重要决定性。
第三,部分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虽然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在专业化生产方面却不及其他地区。如,化工行业和家电具制造产业,以化工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虽然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是其专业化系数却低于其他地区,中部地区虽然分散,但是像宜昌高新区和合肥高新区这种中型的开发区以其政策和土地优势已经集中了大部分的医药生产企业。而家具制造业并没有明确的资本和科技投入特征,使得其入门门槛低,即使是集中于某些地区生产,也不能完全占领全部市场。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产业多样化的沿海地区主要是在高技术高科技产业上的专业化生产能力较强,而产业较为单一的地区则在资源禀赋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产业上生产能力较强。
第四,在全国均有分布的某些产业也会集中于几个地区生产。对于生物医药产业,我们在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中随处可见,但是通过我们的计算可以看出,分布于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实际上在沿海地区的专业化生产程度非常高,这使得其他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成为一种停留在口号上的摆设。部分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仍然是以引进企业和
招商引资为主,并没有实现真正的专业化生产和运作。
表2 地区主导产业的地区专业化系数以及差异
3 产业结构差异指数与产业趋同现象
从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有些产业我们并不能明确的判断出他们的主要分布情况,甚至有些产业国家级开发区的占有率达到80%以上。对于这类现象,我们称之为产业趋同,根据国家科委制定的标准有11类领域被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但是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5到6个领域,所以,我们关注的仍然只是这几个产业。
尽管国家级开发区各有各的主导产业,但是更为普遍的状况是每个国家级开发区都涉及很多其他产业,从整体来说,除了少数定位非常明确的国家级开发区外,其他的国家级开发区产业结构非常类似。从行业角度来看,地区专业化程度和产业结构差异衡量的是两个方面,地区专业化指数的分类是从产业和地区入手,而产业结构差异是从地区入手,最终得到的产业趋同程度作为衡量的结果。
之后,我们进一步利用在各个地区分布的国家级开发区的数据来计算各个地区代表性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指数。
我们可以看出在东部地区和长珠三角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首先,趋同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和能源产业。这三个产业关系密切,其中一个领域的发展能够促进另外两个技术进行突破,同时三个产业的基础研究又相互依赖,所以同时促进这三个既在产业发展上意义巨大,又在产业链要求上不可或缺。其次,东北地区和长珠三角地区有着类似的资源结构和禀赋,在形成比较优势方面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智力密集区,而东部沿海又是智力资本最为密集的区域,所以在选择电子信息产业上,各个地区的开发区不谋而合。
表3 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差异指数
在一些传统产业,如家电具制造上,虽然说选择的产业相同,但是开发区各有各的特色,如数字电视、平板电视、太阳能蓄电池电视等,在这种既趋同又差异的市场竞争下能够促进一些横向产品的发展和推陈出新。
在很多产业上的结构趋同属于正常趋同,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国家级开发区仍存在一类恶性产业结构趋同。比如,全国大多数的国家级开发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政策出台之后都选择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些地区在无产业基础的情况下进行建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规模不经济,特别是很多地区选择的生产线和技术工都是类似的,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和项目浪费。同时,由于区域空间结构的不同发展阶段致使我国产业空间集中度总体处于上升阶段。边缘地区虽然受到产业和产品分工扩散的影响, 其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但边缘城市接受专业化分工扩散的多数是低技术、低科技含量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导致被集聚且接受产业空间散的地区产生了严重的产业结构区域趋同。
对于新技术行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行业。过分的产业结构趋同容易削弱技术创新能力,由于国家级开发区的基础参差不齐,享受的政策优惠也不尽相同,所以说择优发展高新技术行业,通过集中资源优势,投入到技术创新上能够获得加倍的产出,但实际情况是分散的资源和分散的人才,这使得创新举步维艰。
4 结论和意见
第一,对于我国的国家级开发区来说,特色产业地域特征明显,一般产业分布均匀。对于30类主导产业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近两年兴起的文化产业拥有较为明确的地区分布,而一般产业不存在明显的分布规律。一些产业的地区专业化程度在增强,有一些产业存在着一哄而上的现象。因此对于国家级开发区来说,找准产业定位发展思路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第二,国家级开发区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产业结构趋同,但是要正确对到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对于互补型的趋同,应当鼓励地区发展,结合特色优势,形成双赢。对于恶性竞争式的趋同,应当予以制止。国家应从宏观局面上有效地遏制产业结构趋同,利用需求导向和地区特点发展优势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1] 吴安波.中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测度、特征及变动趋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5).
[2] 樊福卓.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分工:1998—2008——省级层面与市级层面比较[J].产业经济研究,2011(04).
[3] 陈进栋,韦素琼.福建省装备制造业的地区专业化与地理集中[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03).
[4] 张建华,程文.中国地区产业专业化演变的U型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12(01).
[5] 贺灿飞,谢秀珍.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J].地理学报,2006(02).
[6] 陈秀山,徐瑛.中国制造业空间结构变动及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10).
F207
:A
:2096-0298(2015)12(b)-16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