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条件下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
2015-06-09
绿色壁垒条件下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陈祥
本文研究绿色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探寻浙江农产品遭遇国外绿色壁垒的原因,对于我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解决农产品出口受阻于国外绿色壁垒的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浙江省近年来农产品出口状况,深入研究绿色壁垒对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企业应当实行绿色管理,建立预警机制等方式来应对绿色壁垒问题,对浙江省农产品出口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绿色壁垒 农产品 出口贸易 预警机制
1 引言
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各国消费者的要求,以往的关税壁垒措施已经不再满足于各个进口国家的需求,转而制定各式各样的绿色壁垒措施。浙江省是中国生产和出口农产品的大省之一,每年需要面对不计其数的绿色壁垒。
从当今国际范围内来看,浙江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壁垒主要表现形式有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和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六大类。这些壁垒严重影响了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
2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基本特征
2.1 农产品出口基本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00年起,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连续七年居于全国第三。2007后,浙江省的地位降到第四名,出口额占全国份额的8%,2010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金额为36.67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51%[1](参见图1)。
入世以来,浙江省农产品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食品安全等国内外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冲击,增长出现首次降速,2010年浙江出口农副产品贸易总额65.77亿美元,同比下降14.41%。不过,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出口降幅就逐步收窄,9月份以后,出口份额出现逐月增长。2002年农产品的出口额为15.42亿美元,2010年增长到36.67亿美元,增加了137.808%,年均递增11.44%。其中,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25.70%,为增速最快的一年,2009年比2008年负增长10.32%[1,2](参见图2和图3)。
图1 2002~2010年浙江农产品在全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图2 2002~2010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值及增长状况
2.2 出口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浙江农产品出口品种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如畜产品、茶叶、水产制品、蔬菜、水果等。2010年1~9月,浙江省水产品出口值为6.33亿美元,其中,海水鱼类分别占全省水产品出口量和货值的42.9%和35.9%;海水虾类分别占全省水产品出口量和货值的18.2%和20.5%。2010年全年出口茶叶3.94亿美元,分别占全国茶叶总出口量的51.3%,出口份额近50%。2011年1~11月出口果蔬产品总计1.8亿美元,与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0.7%和13.8%,其中,食用水果出口额达1772万美元,增长70.5%;食用蔬菜出口额比2010年增长了9.9%,达到1.7亿美元[1]。
图3 2002~2010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金额
2.3 出口市场集中,对东盟出口增加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2011年上半年,浙江省对日本出口农产品5.4亿美元,增长22.5%,占同期全省产品出口总值的24.6%;对欧盟和美国分别出口3.7亿美元和2.8亿美元,增长32.3%和24%,分别占16.9%和12.8%。同期,对韩国、非洲分别出口2.6亿美元、2.4亿美元,分别增长30.2%和24%,占比分别为11.9%和11.2%。此外,对东盟出口1.7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4.4%。日本、美国、欧盟、非洲、韩国、东盟市场占全部出口的85.2%,是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进口国[1](参见图4)。
3 绿色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3.1 绿色壁垒对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3.1.1 对浙江省茶叶出口贸易影响
浙江作为中国出口茶叶的大省,每年出口比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但在最近几年,却也屡屡遭受来自进口国的绿色壁垒。茶叶是浙江的传统优势产业,浙江25个茶叶主产区有11个分布在杭州、绍兴。2008年两市主产区茶园面积97.61万亩,产量7.74万吨,分别占全省的37.4%和47.7%,有著名的西湖龙井、雁荡毛峰、天目青顶等,以2009年为例,浙江全省茶叶产量达到16.6万吨,占全国近1/5;产值78亿元,占全国近1/3;出口金额3.82亿美元,占全国50%以上[1,4]。
图4 2011上半年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日本作为浙江茶叶的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来,浙江茶叶出口量大幅提高,对日本茶农、茶商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为了保护本地的茶农、茶商的利益,自1999年以来,日本不断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以限制茶叶出口。2006年5月29日开始,日本针对进口农产品的新规定《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付诸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分为“暂定标准”和“一律标准”,前者对734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后者则对尚不属于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定0.01ppm(即0.01毫克/千克)的标准。一旦输出日本的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这一标准,将被禁止进口或流通,堪称目前世界上最苛刻、最全面的食品安全标准。其中,涉及茶叶的农残限量指标从原有的83项提高到276项,并且部分的农残项目改“茶汤检测法”为“全茶溶剂检测法”,同时在进口茶饮料时,实施茶饮料原产地标识制,以苛刻的条约严格限制日本向中国茶叶的进口。
3.1.2 对浙江省水产品出口贸易影响
水产品也是浙江省重要的出口创汇省市,一直以来都占着全国水产品出口的重要地位。浙江省水产品出口以海水鱼类、海水虾类,海水鱼类分别占全省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42.9%和35.9%;海水虾类分别占全省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的18.2%和20.5%[5]。
2006年上半年,由于国外市场对我国水海产品设置绿色壁垒,浙江水海产品出口出现下降趋势。除去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也在2006年1月1号出台了《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及有关法令,有关规定中最为重要的有专门针对养殖水产品管理标准的ec/88/2006法令。新法令进一步规范了水产品养殖环节和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环节,强调对进入欧盟的水产品的控制管理。作为浙江水产品进口国之一的美国也抬高了水产品的进口门槛,要求进口的水产品必须符合《最严谨的水产养殖规范》(bap)标准要求。这些绿色壁垒措施不仅增加了浙江水产品出口的成本,更进一步削弱了浙江水产品的竞争优势[6]。
3.1.3 对浙江省蔬菜出口贸易影响
蔬菜也是浙江省的出口大户,2011年1季度浙江省出口蔬菜1.1亿美元。日本作为浙江蔬菜进口国,约占全部出口蔬菜的70%。2002年3月,因为日本对西兰花采取了一种全新农药的残留量检验法,浙江台州10万亩左右的西兰花被进口国拒之门外,价格从过去的一朵2元猛然跌到一朵1角钱,让西兰花渡过一个难熬的严冬。在2004年10月,日本决定实施新标准,通过增加抽样次数等手段,提高中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引起蔬菜保鲜品质下降,2006年推出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意味着出口的蔬菜几乎不可以含有农药残留物,对浙江出口日本蔬菜造成较大影响。例如,在《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两个月内浙江(除宁波)出口食用菌总共811.4吨,比2005年同期上升8.5%,但是,其中对日出口食用菌507.9吨,比2005年同期下降11.7%。
3.1.4 对浙江省其他农产品的影响
浙江省是蜂蜜出口大省,养蜂业总产值居全国首位,长期以来在我国蜂蜜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欧盟提出蜂蜜中氯霉素检出量不得超出0.1PPB,即每10万吨蜂蜜中不能含有1克氯霉素。欧盟以氯霉素含量超标为由,停止从中国进口蜂蜜,导致2002年浙江蜂蜜对欧盟的出口值下降98.2%,2003年及2004年第1季度均未向欧盟出口蜂蜜。2006年日本颁布的《肯定列表制度》,对蜂王浆中氯霉素的限量标准提升了100倍,由0.05PPM改为0.0005PPM。据了解,蜂产品正是日本颁布《肯定列表制度》之后第一宗被查处退货的农产品。
3.2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3.2.1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近十几年贸易逆差不断上升,经济增长缓慢;而相对的,浙江省劳动力廉价,农产品价格低,对这些国家的农产品销售造成压力,2008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开始重新抬头。西方学者P. L. Lallas,D. C. Esty and D. J. Hoogstraten等认为多边贸易体制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而没有同时承诺推动全球环境成本内在化,这种强调贸易自由而不承诺内化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将加速贸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后会导致一种生态环境自然承载力无法支持的程度[7]。认为应该用贸易限制措施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即使用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这种名义上非常合理的理论依据,摈弃传统的关税壁垒,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进口规范,对商品进口强制限制,在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
3.2.2 浙江省农产品本身存在质量不高等问题
虽然浙江省是农业出口大省,但是。农产品质量依旧是浙江省的硬伤,尤其是农药残留问题,违规使用毒农药现象依然屡禁不止。浙江省2010年对19个县(市)农产品样品农药残留进行评价,农残检出率高达51.3%,超标率为11.54%。工业排放的重金属污染物和“三废”也严重污染了浙江省农产品的生产,传统的蔬菜、水果生产田地部分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作为沿海省市,在水产品出口贸易中,为了保持水海产品的新鲜,常常在生产和运输中使用违禁品,也导致水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低下。农户长期不合理、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不仅造成农产品不达标,更进一步增加了农产品出口的成本,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农药残留问题的严格控制和限定,绿色壁垒的一些规定严重抑制了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是浙江省成为某些农产品不符合生产标准的产品出口地。
3.2.3 农产品出口企业环保意识不足
目前,省内许多农产品出口企业对于农产品生产、水海产品和果蔬保鲜、茶叶制作等生产环节的环保意识淡薄,企业内生产设备落后、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企业作为产品流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农产品的研发、生产、设计、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都应该符合进口国的环保要求。绿色包装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以及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绿色包装也常常成为一些国家保护本国产品市场免受国外产品冲击的贸易保护贸易,构成绿色壁垒。他们借口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包装不符合其要求而限制进口,由此引起贸易摩擦不断[8]。
3.2.4 农户分散种植,企业游击式经营
家庭式小本经营种植是浙江省广大农户的经营模式,分散的农户因为没有专业技术的指导和可靠的途径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他们采用传统种植方式,自己将种子留下以等下一次播种,喷洒没有定量定剂的农药,农户分散种植,使得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协会无法进行统一管理的,万一哪个农户使用农药超标,就会影响整批农产品的出口,从而召来进口国的绿色壁垒。加上浙江经营农产品生产出口及其加工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差,管理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一直以来都是游击式的经营方式,这种对外的经营模式不利于浙江省出口竞争力。
3.2.5 应对绿色壁垒机制不健全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之所以遭遇绿色壁垒,归根结底就是农业标准化与国际标准和国际贸易规则相衔接的机制问题。学者刘坤在谈到面对日益严峻的农产品出口形势时,谈到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由于自身原因而难以有效应对这种绿色壁垒,原因正是浙江在农业生产上较多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却不太重视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评价体系与国际标准脱轨,农业监测体系建设滞后。这不但使农产品出口容易遭遇贸易壁垒,也使其农产品难以拓宽出口市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导致其抗击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薄弱[9]。事实上,浙江省生产的大多数农产品还不是国际上承认的标准的绿色产品,在我国,相关部门也没有规定这些涉及环境环保方面的技术标准的农产品究竟是归于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还是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另外,绿色壁垒的发展时间并不久远,发展速度相对迅速,任何一个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长期、科学的研究,我国在短时间建立起应对绿色壁垒的机制并不健全。因此,浙江省在制定相应的绿色壁垒机制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4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4.1开辟绿色农产品市场
由于消费者环保意识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不断增强,研发、销售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将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绿色产品将成为未来消费的主流,并将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众所周知,绿色壁垒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设置的壁垒,所以,浙江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要想打破绿色壁垒,最彻底的方法的就是另辟市场——研发绿色农产品。
4.2 搞好食品ISO14000认证工作
为了使绿色壁垒不再限制省内农户和企业出口农产品,还需要做好认证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目前,国际上应对“绿色壁垒”最有效的武器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标志ISO14000认证。简单地说,就是对企业或社团的环境行为进行两个方面的规范与评价,现已有20多个国家直接将它作为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因此,对许多出口产品而言,通过ISO14000认证,就意味着拥有了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通行证。浙江省出口企业和农户可以利用ISO14000认证,使自己免受绿色壁垒的限制。
4.3 加快认证和品牌建设
加快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是浙江省农产品跨越绿色壁垒的关键。与环境有关的认证工作主要有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和绿色标志认证等,是一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开展这方面的国际认证,是打破绿色壁垒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西方国家国际标准的采标率高达80%以上,但我国却只有40%,因此要这方面亟待加强。同时,也要积极引入推广生产管理体系的认证,农户自我意识的提升需要政府不断督察引导,如种植养殖的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农药良好实验室规范认证、兽药良好作业规范认证之类的相关认证,为实现全程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也要加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要紧紧依靠质量发展品牌的路线方针壮大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例如,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浙江省绍兴县纺织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生态认证,浙江赛博家纺有限公司、稽山集团、宏洋纺织等纺织出口企业参与并通过了Oko-Tex100标准等国际生态纺织品认证。
4.4 发挥政府优势,建立相应预警机制
要解决进口国不断发起的绿色壁垒措施,除了以上对策外,浙江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需要专门成立浙江省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办公室,尽快建立与国际标准和国际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农产品生产机制,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跟踪制度,把目前分散在外经贸厅、农业厅、海关、商检局、质监局等相关处室的职能统一协调起来,建立对策研究中心.提供农产品的绿色贸易壁垒风险趋势评估和分析报告,供政府和企业参考。政府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用网站、邮箱、传真、电话、刊物、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供预警服务。
5 结语
在大量文献资料中,大多数学者对绿色壁垒持否定态度,认为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而事实上,绿色壁垒作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流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抓住各国实施绿色壁垒这个时机了解绿色壁垒的特点,克服不利影响,采取强力有效的措施应对绿色壁垒。浙江是一个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出口大省,应该根据省情,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冲破绿色壁垒,使“壁垒”变为“桥梁”,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1]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省年鉴-2010[M].杭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 钱栋霖.农产品出口突破环境壁垒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8).
[3] 沈能斌.绿色壁垒对浙江省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11(3).
[4] 钱杭园,杨小微,沈学政,孙文清.浙江省茶叶品牌构建的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1).
[5] 浙江水产与流通加工网. http://fishery.zjnw.gov. cn/scpltjg/, 2012.
[6] 中国水产门户网,http://www.bbwfish.com/ article.asp?artid=16458,2011.
[7] P.L.Lallas,D.C.Esty and D.J.Hoogstrat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oward Mutually Supportive Rules and Policies[M].1992.
[8] 李德伟,邓绍英.绿色壁垒攻略[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9] 刘坤.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21).
F320
:A
:2096-0298(2015)12(b)-1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