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当代筝乐作品定弦比较分析
——以《醉莲赋》《祀》《汝色》为例
2015-06-09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610021
张 吟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610021)
三部当代筝乐作品定弦比较分析
——以《醉莲赋》《祀》《汝色》为例
张 吟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610021)
本文将从古筝定弦的角度,对2010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五届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中的《醉莲赋》《祀》《汝色》三部获奖筝乐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揭示三部当代新锐筝乐作品的定弦特征及审美取向,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当代筝乐作品创作风格、思维及发展方向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三部当代筝乐作品;《醉莲赋》;《祀》;《汝色》
前言
近年来,现代古筝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古筝音乐作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作曲家运用现代技法对传统筝乐作品创作进行大胆尝试,其引入新颖的创作手法,带来新奇的表现模式,独特而又有技巧性十足的演奏方式使得现代的筝乐作品创作彰显出独特的艺术色彩。通过这种尝试使得筝乐作品审美文化层次得到提升和延展,不仅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筝乐艺术的审美内涵,更推动筝乐艺术向前发展。
青年作曲家们将“现代技法”的创作方式与理念带入到筝乐作品创作之中,为古筝作品带来一抹亮丽的色彩,其运用筝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内涵。《醉莲赋》《祀》《汝色》均创作于2010年前后,都是2010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五届音乐作品(民乐)评奖”的获奖作品,三部音乐作品在多方面表现出研究现状的“一致性”、题材的“相似性”、体裁的“统一性”等。一是在研究现状方面,这三部作品都是在前人的研究文献中没有涉及过的;二是在音乐题材方面,三部作品都取材于中国传统人文题材;三是在音乐体裁方面,三部作品都是独奏形式;四是在创作时间方面,三部作品都创作于2010年;五是三部作品的曲作者都是中国青年新锐作曲家,三部作品同时在全国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五届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中获奖。本文从古筝定弦的角度,对2010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五届音乐作品(民乐)评奖”中的《醉莲赋》《祀》《汝色》三部获奖筝乐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揭示三部可以当代新锐筝乐作品的定弦特征及审美取向,同时对当代筝乐作品创作风格、思维及发展方向获得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
一、定弦设计
魏·阮瑀《筝赋》曰:“惟夫筝之奇妙,极五音之幽微”,晋·傅玄《筝赋·序》曰:“设之则四象存,鼓之则五音发”。从上诉两则有关筝史音律的记载看来,所说的“五音”无疑是指“宫、徴、商、羽、角”,人们早已公认筝以此五音定弦,这种传统定弦方法,一直沿袭至今,并作为筝乐作品创作的准绳。本论文中将论及的《醉莲赋》则是传统定弦作品的例子。在当代的筝乐作品中,本论文所论及的《祀》《汝色》则是以传统定弦方法为准绳,衍生变化出的特殊定弦筝乐作品。这些作品从风格上,大大地拓展了筝的演奏空间,扩展了筝演奏家的艺术视野,从而增加了筝演奏家对多风格、多审美等多元化的艺术空间的把握。
三部筝乐作品的定弦方式均不相同,除作品《醉莲赋》采用传统定弦(见谱例2-1),其余两部作品都基于五声性对定弦进行了新的设计。
谱例2-1
作品《祀》采用五声性人工音阶定弦(见谱例2-2)。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作曲家已经开始尝试运用五声性人工音阶进行音乐创作,并达到顶峰,同时也涌现了大量民族器乐作品。作品《祀》以五声性三音组(见谱例2-3)为基础分别构建出两个人工音阶,即音阶Ⅰ:D-bE-#F-A-C-D和音阶Ⅱ:D-bB-G-bB-#C-D。从音阶Ⅰ的形态上分析,人工音阶是由宫三音组和羽三音组构建,其原型是D-E-#F和A-C-D。而音阶Ⅱ的形态显示出该人工音阶是由徵三音组和宫三音组构建,其原型是D-E-G和bBC-D。(人工音阶与其原始形态对比参见谱例2-3)
谱例2-2
谱例2-3
同时,曲作者对人工音阶进行了非绝对对称的设计,从谱例2-4可以看到,音阶Ⅰ与音阶Ⅱ在音程度数上有极大的相似性(对称性)。从音乐风格的统一性来看,曲作者所设计的两个人工音阶之间并不是绝对没有联系,完全可以理解为这两个人工音阶的其中一个,是由另外一个音阶衍生而来,即两者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变化的地方,使音乐风格即统一又赋予演化。曲作者将音阶Ⅰ和音阶Ⅱ在定弦中进行了一次重复,即整个定弦中,出现了两次音阶Ⅰ和音阶Ⅱ相对统一的定弦,外加人工音阶中的小二度和增二度音响效果,同时也将作品相对统一的基调定格在作者的写作技术中。
谱例2-4
作品《汝色》的定弦是三部作品中最为巧妙。与传统定弦比较,该作品定弦除了Ⅱ弦的C音保留外,其余的弦都作了相应调整,对于演奏家来说无疑是一种较大的挑战。从谱例2-5可以看到,大量的升降记号常让人误以为该作品是无调性音乐。其实,以五声性的思维去判断,可清楚看到六个非同宫系统的五声音阶被曲作者预先进行了重叠及对置的设计。六个五声音阶分别是E徵调式、B徵调式、#F(bG)徵调式、bD徵调式、bA徵调式、bE徵调式,分别属于A宫、E宫、B宫、bG宫、bD宫、bA宫系统。
谱例2-5
将传统五声音阶进行重叠及对置是曲作者在该作品上所做的一次成功尝试,从谱例2-6中不难发现,定弦中所出现的六个五声音阶被依次抽离排列后,呈现出相差一个升降号的近关系调关系,其两个相邻近关系调的共同音能达到三个,因此,曲作者将相差一个升降号的两个调做了错位重叠,并由原调音阶衍生出新调音阶,如E徵调式的商、角、徵三个音作为了B徵调式的徵、羽、宫三个音,又如B徵调式的商、角、徵三个音作为了#F徵调式的徵、羽、宫三个音,以此类推。该定弦呈现出似多调性,又非多调性;似五声,又延展了五声的特性,其定弦设计较为巧妙。
谱例2-6
二、定弦的比较与意义
首先,作品《醉莲赋》采用了传统的五声音阶排列定弦,继承了传统筝定弦特性,较好的发挥出五声调式的粘合性和协和性,对表达传统中国文化具有一定标向性,其旋律优美和谐,个别变音可以通过左手按音来处理,易于演奏和推广。其次,作品《祀》虽采用了五声性的三音组进行定弦,但曲作者对个别三音组进行变音处理,特意强调了增二度和小二度的不协和性,使其在听觉上具有紧张恐怖的祭祀场合效果,当然也很贴切作品主题。而第三部作品《汝色》则较好的融合了以上两部作品的定弦思路,在保留了完整的传统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又对不同宫系统的传统调式音阶进行了错位叠置,从而扩展了调式色彩,或者说,融合并衍生了五声性的色彩,不同宫系统的各个调式自由交替游移,使其色彩交互式地融合、变化,折射出曲作者对作品的主题映照。
结语
纯粹采用五声定弦是一种传统的创作方式,并不意味着它落后、过时,传统定弦有益于发挥筝乐器的共鸣,而特殊定弦在设计上需要对其乐器共鸣、演奏难易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作品《汝色》调式调性交替自如,协和性与紧张性相互依存,演奏较为困难,但演奏音响效果值得肯定。作品《祀》中多次出现的小二度和增二度反而使其作品失去了生机,一味的不协和则无法体现本声小二度及增二度的张力。总之,该定弦较直白的去强调某个不协和音程的不协和性,使得不协和音程的特性减弱。《醉莲赋》《祀》《汝色》三部作品结构上融入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特色,突破古筝原有的创作特点,现代创作技法来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相互融合对筝乐发展有了全新的尝试与发展,通过这一形式在人文情怀、审美取向上都烙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
[1]黄宗贤主编. 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09.
[2]贾文昭主编. 中国古代文论类编[M]. 1982.
[3]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0.
[4]陈静.论古筝演奏艺术中的气与韵[D],南京师范大学,2007.6
[5]夏金瓯.幽玄之蓄,水墨之意——三木稔、陶一陌筝乐创作对比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1.4
[6]朱蕾.谭盾筝与箫二重奏-南乡子作品及古筝演奏分析,中央音乐学院,2007.3
[7]江澹曦.论古筝音乐语言的语气表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 [8]江澹曦.筝乐作品中的旋律表现[J].四川戏剧,2012.4.
[9]刘承华.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韵[J].美学,1997.11.
[10]杨琳.古筝演奏的音色问题[J].中国音乐,2009.3.
[11]景徐. 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音乐创作思维范式对作曲专业学生的训练与实践 [J].大众文艺,2015.12.
[12]景徐. 首届“中国之声”作曲比赛获奖作品(中国民族乐器独奏)评析[J].大众文艺,2015.11.
[13]景徐. 基于“结构对位”的“多结构”创作思维可行性探讨[J].大众文艺,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