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差异模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015-06-07汪潘义汪文忠

关键词:指标体系区域差异

汪潘义汪文忠

(1.合肥学院 科技处,安徽 合肥230601;2.合肥学院 宣传部,安徽 合肥230601)

区域经济差异模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汪潘义1汪文忠2

(1.合肥学院 科技处,安徽 合肥230601;2.合肥学院 宣传部,安徽 合肥230601)

根据模糊数学理论,遵循区域经济差异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采用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的初选、精选方法,构建了由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质量等四个方面的经济子块的19个指标组成的区域经济差异模糊评价综合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差异;模糊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体系,主要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种体系.单一指标主要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其具有权威性和资料数据易得等优点.不可否认GDP指标研究起来简便直观,为研究带来了许多方便,并且GDP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概括、最重要的指标.但是单一的GDP指标存在不少局限性,它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以评价区域经济差异时,有必要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指选取一系列的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来构建一个评价体系,希望能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经济差异[1].

指标体系是用于反映或度量事物的,它有助于将信息转化为人们更易理解的形式,并以简明的方式来描述复杂的情形.指标体系一般包括较为概括的内容,通过利用比数据和统计资料更为综合的形式来描述相互关联的方面和可以获得数据的有关方面.指标体系是一种可以评估评价结果的有效工具,它可以显示与某个重要目标或动机相联系的某种事物的发展情况.虽然如此,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事物通常也需要进行解释.当然,指标体系的确定必须严格遵守规定[2].区域经济差异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它能够描述和表征某一时刻各个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②它应该描述和反映某一时刻各个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相应地,区域经济差异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以下五个功能:①描述功能.它反映各个经济区域目前经济的基本情况;②解释功能.它提供分析各个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现象和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原因的逻辑线索及有关数据;③评价功能.它能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变化情况做出客观评价;④监控功能.它能监测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过程中的问题和程度;⑤预测功能.它能预测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趋势,为制订政策和预防风险提供服务.

1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文献上并未见到.由于区域经济差异评价的某些指标的改变可能导致整个评价效果由优到劣或由劣到优的变化,因此要在众多的指标中选择那些最灵敏的、便于度量且内涵丰富的主导性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区域经济差异的评价,要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在研究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应遵循如下指导原则: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前瞻性原则、通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3-4].

1.1 整体性原则

事物总是普遍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构建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体系要综合全局,应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孤立地、片面地处理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只能了解区域经济差异的表面现象,而不能深入区域经济差异的本质.对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研究不仅要涉及经济发展内部所包含的各种要素,还要涉及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外部影响因素,应把内、外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采取系统设计、整体评估的原则,才能全面、整体、客观、合理地对区域经济差异做出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了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质量等多方面要素的有机整体,所以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我们从这四个方面考虑,以便全面了解区域经济的现状和区域间的差异,同时也便于各区域间的横向比较.

1.2 科学性原则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体系要有高度的科学性,但是它并非单纯的理论探索,而是能发挥实际作用的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并对客观实际进行抽象描述.指标体系要能客观地、正确地反映区域经济差异.指标的设置要合理,并有相对独立性,权重系数的确定要能正确反映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各指标在总体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初选指标时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并对内、外部因素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关键是抓住其中最重要、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来设计指标体系.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情况,其科学性也就越强.具体来说,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正确地划分指标层次,同一层次的指标,其地位要相当,相互独立,且尽可能覆盖该层次的整体情况,避免遗漏和重复,以免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1.3 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是指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历史和现状,而且还要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未来发展和变化趋势.某些因素现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不是很强,但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影响作用可能会增强.如果评价指标体系仅仅着眼于过去和现在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较强的因素,而不考虑将来有可能对区域经济差异产生较强影响的因素,则可能不能把握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尤其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前瞻性原则更显得尤为重要,评价指标体系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要能展示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1.4 通用性原则

设计评价方案时要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即只要对评价指标体系稍作调整,就可适用于同类或相关的区域经济差异评价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仅仅适用于某一区域经济差异的评价.

1.5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强调的是指标的可取性、可比性、可测性、可控性等.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明白易懂、简单,易于操作.指标项的设置数量要适当,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评价指标势必产生“信息过载”,使每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丧失;指标选取范围过小也同样存在风险,会产生系统评价机能失调.应避免太多的繁琐统计和复杂的计算,数据易于采集、计算,数据要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评价成本要低.

2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的选择方法

与区域经济差异有关联的指标很多,但如何从众多指标中选择能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除了要遵循上文所提到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外,还必须利用合理的指标选择方法.

2.1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的初选方法

通过评价指标去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其根本目的在于寻求一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并能全面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指标,而这些指标能够恰当地显示人们对区域经济差异程度的定量判断.因此,我们在进行指标选择时,除需遵守上述原则外,还应采取如下指标筛选方法[5].

2.1.1 系统分析法

根据区域经济差异的特点,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把所有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所有指标尽可能都一一列出来,这样可防止重要指标的遗漏[6].

2.1.2 频度统计法

我们对目前有关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的有关文献进行频度统计,选择了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7],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三次产业结构等指标.这些指标的特征不仅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差异的内涵,并且其数据大多是容易获得的,因此,可以用做区域经济差异的评价指标.

2.1.3 专家咨询法

在初步选出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并进一步咨询有关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对指标进行调整,以确保指标的权威性[8].但这种方法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如专家的专业水平和权威性、专家的心理状态、专家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兴趣等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区域经济差异评价的准确程度.

2.2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的精选方法

用上述初选方法选择的指标体系,在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时,不一定都适合.为了有效地评价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还必须用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确定指标体系.

由于评价指标的数量级不同,为了消除评价指标数量级不同对区域经济差异评价的影响,可以把所有的评价指标数据都化为模糊数.而当一个评价指标的差异程度比较小时,就会对区域经济差异影响比较小,有时几乎没有什么作用,那么这个经济指标就要剔除.如何剔除这一类评价指标,这里就要用到模糊熵值法.所谓模糊熵值法就是:以某一指标模糊信息熵值的大小来确定该指标的取留.如果该指标的模糊信息熵大,则其所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小,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就小;反之,当指标的模糊信息熵小,则其所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大,指标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就大.其具体步骤为:

(1)求出某一个评价指标的模糊数P(aij);

3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差异概念的内涵,本文采用递阶多层次结构,并且按照整体性、科学性、前瞻性、通用性和可行性的原则,结合模糊数学理论知识,利用指标体系的初选方法,构建了一个包含19个指标的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差异模糊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3个层次,目标层为综合性指标,总体表征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准则层体现目标层的指标构成,由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差异、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差异、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差异等综合指标构成;指标层是由可直接度量的指标构成,是区域经济差异综合指标体系的最基本层面.

3.1 目标层

以区域经济差异作为总目标层(O),综合表征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

3.2 准则层

准则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几个具体方面,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差异(X)、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差异(Y)、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异(Z)和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差异(T).

3.3 指标层

指标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综合指标体系的最基本层面.区域经济差异的各个指标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到.本文选择了19个具体指标.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差异(X)的具体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1、人均财政收入X2、人均外贸总额X3、人均国内贸易总额X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5和农民人均纯收入X6;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差异(Y)的具体指标有:第一产业产值比率Y1、第二产业产值比率Y2、第三产业产值比率Y3、非农劳动力比率Y4和城镇化率Y5;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差异(Z)的具体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Z1、人均财政收入增长速度Z2、人均外贸总额增长速度Z3和人均国内贸易总额增长速度Z4;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差异(T)的具体指标有:T1=实际利用外资额/GDP、T2=进出口商品总值/GDP、失业率T3和劳动生产率T4.见图1.

4 区域经济差异指标的涵义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它能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客观地反映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4.1 经济发展规模差异

4.1.1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常被公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是人们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地区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载体.按世界银行通用作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反映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的一个标准.在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反映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差距.如研究我国与邻国日本经济差异时,可以看出我国的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已接近日本处在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 735美元)只是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740美元)的9.4%,很显然我国经济与日本经济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4.1.2 人均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级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性支出,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并且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不差上下,但人口相差较多,那么人口多的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功能就会大大削弱.

4.1.3 人均外贸总额

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进口又称入口,是指从关内向关外购买商品或劳务;而出口是指对从关内向关外出售或输出商品或劳务.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经济的依存度.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外贸总额比较多时,更能促进该国或地区投资增加,提高该国或地区就业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加快该国或地区技术进步,优化该国或地区资源配置以及调整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增强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

4.1.4 人均国内贸易总额

国内贸易通常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社会商品购买力和零售市场的规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的规模所决定,是研究居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

4.1.5 人均收入

人均收入主要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个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人均收入,包括储蓄、最终消费支出和非义务性支出.它是用来观察城市居民生活及收入水平的最重要与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民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人均收入,用来衡量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农民扩大再生产及改善生活能力的指标.

4.2 经济发展结构

4.2.1 产业结构

传统的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也就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分工的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愈来愈多的生产部门.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失业人数、占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重要关系,一、二、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的划分.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表1所示).

表1 三次产业分类表

4.2.2 非农劳动力比率

非农劳动力是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占全部劳动力人口的比率.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非农劳动力比率比较高时,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第二、三产业比重比较大,经济比较发达.

4.2.3 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又称城市化指标,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度),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标志,又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率是指该国或地区城镇居民人口占其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该国或地区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从人口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人口转变的一种历史过程;从地理学角度看,城镇化是农村地貌转变为城市景观的过程;从社会学角度看,城镇化主要是城市文明逐渐替代农村文明、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的一种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向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转化的一种过程.

4.3 经济发展速度

所谓经济发展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物质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本文定义为: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报告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外贸易值、财政收入和国内贸易相比较而得出的比率来表示,两年以上的则求其年平均比率.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是从宏观上研究一国社会再生产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问题、现状和趋势以及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研究的指标,也是简要地表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的指标.

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通常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报告期同基期的社会总产值(或工农业总产值)或国民收入相比较而得出的比率来表示,两年以上的则求其年平均比率.近年来,为了反映全部社会经济活动总量,也以不同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相比较的比率作为经济发展速度的一种表示方法.在西方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一般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报告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同基期相比而得的比率表示.

4.4 经济发展质量

人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GDP统计量的变动——经济发展速度上,而忽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另一方面——发展质量.而学界对于什么是经济发展质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经济发展质量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劣程度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即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程度;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之间的协调状态.基于此,本文从外贸依存度、劳动生产率和失业率,来对经济发展质量差异进行全面评价.

4.4.1 外贸依存度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程度,而且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外贸活动对该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实际上,外贸依存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提高和变化一方面显示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提高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和影响.总的来说,随着对外贸易不断增长,持续增长的外贸依存度会给对外贸易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计算方法有三:(1)外贸出口额/GDP;(2)净出口额/GDP;(3)外贸总额/GDP.

4.4.2 劳动生产率

生产率是一种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经济术语.生产率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生产率数量是生产率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生产率质量是一定条件下有限资源的效率配置.列宁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高的国家或地区,说明该国家或地区经济运行态势比较好.

4.4.3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据),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和整体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9].一般来说,失业率下降,说明整体经济健康发展,利于货币升值;失业率上升,便代表经济发展放缓衰退,不利于货币升值.

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的确立是评价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直接影响到评价的效果和精度.指标体系应全面而有效地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状况.因此,本文遵循前面所述的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和实践应用较多的指标,并参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依据使用频率高低,初选、整理得到一般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方法进行指标筛选,并应用专家咨询方法与模糊熵值法确定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

5 结语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差异视角,尝试用系统分析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选出区域经济差异评价的初选指标体系,对于初选的评价指标,根据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实际特点,用模糊熵值法构建适合不同地区区域经济差异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区域经济差异评价指标体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区域经济差异实际评价过程中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通用性原则,以期获得更加切合实际的评价.

[1]王伟中.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78.

[2]田文霞.知识管理背景下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J].大连大学学报,2004(5):85-87.

[3]谢作渺,姜彦福,林强.我国科研体制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5):11 -14.

[4]曹利军,王华东.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理与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5):526 -532.

[5]刘敏,王倩,陈莲华。.用系统分析法进行区域分析[J].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9 -81.

[6]李仕兵.区域环境友好度评价方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7]朱新玲,黎鹏.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经济,2010(2):88-89.

[8]杨武.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J].柴达木开发研究,1995(6):45-47.

[9]陈守煜,张道军,伏广涛.区划时确定中心城市模糊模式识别模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 (6):814-817.

(责任编辑 鲁越青)

F207

A

1008-293X(2015)07-0065-07

10.16169/j.issn.1008-293x.k.2015.07.13

2015-01-08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SK-2013A167);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2jyxm485);合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项目(2014xk08);合肥学院人才科研基金计划项目(13RC08).

汪潘义(1970-),男,安徽怀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区域差异
相似与差异
分割区域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区域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