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kai平台下协作学习应用效果研究
2015-06-07伍行素
伍行素,熊 艰
(上饶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Sakai平台下协作学习应用效果研究
伍行素,熊 艰
(上饶师范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协作学习需要一个稳定可靠的学习环境。本研究通过Sakai开放式学习平台,以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为主题,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主线,设计了协作学习模式,并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再通过前后测问卷调查,从学习兴趣与态度、师生交流协作情况、学习者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及协作学习有效性四个方面进行统计检验,验证了此协作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最后,研究者对检验结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Sakai;协作学习;李克特量表;SPSS
随着网络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各高校也逐渐自主开发或购买商业软件作为自己的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但是这些软件往往受功能和成本的限制,因此,基于免费开源的软件开发成为众多高校的共同期盼。
Sakai(Synchronized Architecture for Knowledge Acquistion Infrastructure)的出现正好能够应对这些问题,它是由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共同发起的一项开源的在线协作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教学、学习和学术协作的灵活的、企业级的应用,其开源性允许自由使用、自由开发,并且旨在最终实现教育自由[1]。
本研究利用Sakai平台构建协作学习环境,这里以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2014年9月至2015年2月)面向全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即“Visual Basic程序设计”(下简称VB)为研究课程,选定本校三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协作学习实践应用研究,并验证其应用效果,希望为在Sakai等开放式学习平台中实施协作学习或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1 Sakai平台概况
1.1 Sakai平台选择
Sakai分别提供基于Windows、Unix/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软件。考虑到配置与部署的方便性,这里选择复旦大学共享版Sakai2.9.3.0Binary的Windows版本[2],Sakai平台安装与配置具体可参考“29bin版安装说明-Windows”[3]。
1.2 访问Sakai
按上述方法成功配置好Sakai安装环境后,可启动Tomcat服务,打开任意一款浏览器,访问http://localhost:8080。但这只是对本机访问的一种方式,为支持Sakai平台在公网中访问,这里采用动态域名解析的方式,具体可在花生壳官网[4]下载花生壳相关版本,这里选择新花生壳专业版,具体花生壳安装配置方法可参考“使用新花生壳架设web服务器”[5],服务器架设成功后,本Sakai平台站点的域名地址为:http://tmxk007.eicp.net:44110(如网址打不开,最可能情况是服务器未启动),如图1所示,本平台亦可支持任意智能手机访问。
图1 Sakai站点主页
1.3 Sakai平台站点创建
Sakai平台提供了近40种工具来帮助需要开发一个共同用于协作学习环境,而且这些工具是可选性的,这也是Sakai的最大特色。本研究在Sakai平台中创建“VB协作学习站点”,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VB协作学习站点主页
2 Sakai平台协作学习设计
2.1 协作学习教学设计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听进去多少,又领会了多少就无人知晓了,而且在课前、课后学生大多都没有参与进来,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最终自然是学习效果不好。这里,我们利用Sakai开放式教学平台,采用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让学习者可以登陆此平台,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来学习知识与技能,学习者在相互交流协作的过程中探索和解决问题,非单纯的认识性学习,而是主动地探求用于解决问题的知识,从而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需要从传统的完成授课任务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或协助者,这就是所谓的协作学习[6]。
在具体的开放式Sakai平台教学实践活动中,协作学习过程具体分成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两个环节,分别按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步骤进行实施,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两种角色:教师与学习者(学生),教师主要是协作学习的发起者与组织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与协调的作用,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课前设计教学项目或活动,发布相应教学资源以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做好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准备;在课中则组织学生进行以小组协作为主要形式的协作学习,对学习活动进行引导与交流,也对疑难问题进行分析答疑并对学习活动进行小结与评价;课后教师可对学习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在线答疑、成绩发布及本次学习活动分析与总结。学生则是协作学习的主导者,在教师的组织下成立协作学习小组,利用Sakai等开放式教学平台,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选择任意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课前可提前预习教师发布的本次学习活动内容,并自发成立协作学习小组,以协作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在课中则采取自主学习与小组成员进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其协作能力与团队合作的意识也得到了训练与提高;在课后学生则在课前、课中交流学习的基础上,可独立完成学习活动或项目中的作业或任务,必要时可与协作小组或教师探讨相关疑难问题,最后还可分享学习心得或成果交流,这样可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大脑细胞、达到主动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具体协作学习教学模型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协作学习教学模型
2.2 协作学习工具选择
协作学习的学习效果离不开一个好的学习管理系统的支持,Sakai作为开源且稳定的开放式学习平台,其提供站内消息、聊天室、讨论区及Wiki(维基)等丰富的工具可协助教师与学习者进行在线协作学习。
1)站内消息
利用“站内消息”工具,可给站点(如VB协作学习站点)内其他所有参与者或任何一个人发送消息,具体发送消息时就像发送E-mail一样,除撰写普通文本外,还可添加图形、office文档等其他附件,非常方便;而当收件人收到消息后,在收件箱可显示消息主题、作者、日期等重要信息,此工具非常适合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发送附件形式文件时使用。
2)聊天室
Sakai平台中提供了像腾讯QQ相似功能的“聊天室”工具,但是此聊天室只能发送文本信息,每条信息发送后可立即显示消息发送人、消息发送时间及消息内容,站点创建者(一般是教师)还可添加多个聊天室,此工具非常适合在线学习遇到问题时留言或小组及时沟通时使用。
3) 讨论区
站点创建者可在“讨论区”工具中添加多个讨论区,每个讨论区即可设置为每一小组成员可见,也可设置为站点所有参与者可见,此工具可针对每一学习专题或问题进行正式讨论,是聊天室非正式讨论工具的有益补充。
4)Wiki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能体现协同构建的Wiki(维基)工具[7][8]——一种在网络上开放且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使用Wiki的网站称为Wiki网站,允许任何访问它的人快速轻易地添加、删除和编辑所有的内容,因此特别适合团队协同创作。Wiki工具使Sakai的用户可以创建内容、并在页面环境对其实现共享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是站点参与者,都可以通过Wiki模块发起主题,然后在此模块中进行长期的创作式协作学习,这正符合了互联网自由、平等、分享的精神,是Sakai平台进行协作学习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3 应用效果评价
学期结束后,为验证Sakai平台协作学习应用效果,针对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所授3个自然班级的全体153名学生,按每一班级人数的一定比例随机抽取共50名学生,发放调查表进行两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匿名的方式,问卷包括前测问卷和后测问卷,为了方便大家对问卷进行回答,我们特意让大家先在Sakai平台进行协作学习3周后再进行前测调查,后测调查以学期末第18周后即协作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学习兴趣与态度、师生交流协作情况、学习者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协作学习的有效性。问卷选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9],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其分值分别记为5,4,3,2,1。学期结束后,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配对T检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3.1 学习兴趣与态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学习缺少兴趣,那么他或她就不会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这种学习肯定是被动的;而一个人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或改变至少是能改进的,具备学习兴趣后,学习态度自然会有所改变,学习兴趣与态度配对T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认可与对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方式认可两项的样本的后测平均得分在4分以上,说明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更认可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其他三项虽然后测平均得分虽未达到4分,但是相对于前测相比,也有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行为与师生互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或提高。五项后测调查的标准差较前测都有所下降,说明学习者经过一定时间协作学习后,学习兴趣或学习态度更趋于集中,向好的方向发展。
置信区间百分比为95%时,学习兴趣与态度的5项配对样本T检验的Sig(双侧)均为0,小于5%,说明后测与前测样本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Sakai平台协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改进效果良好。
表1 学习兴趣与态度统计检验
3.2 师生交流协作情况
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都是必要且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较好的交流或互动,那么协作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当今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羞于或不善于发问;而教师即使很想创造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也多是曲高和寡,所以为了避免尴尬,多数教师干脆也就懒得发问了,这样就造成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教学更陷入“哑巴式”的怪圈,下面从学生对师生与生生之间交流协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两方面进行调查统计,配对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师生交流协作情况统计检验
从表2可以看出,在前测调查中,与同学之间交流协作学习相比,学生更看重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学习,对教师寄予较大的期望。后测调查中,师生交流协作情况的样本平均得分均在4分以上,表明学生已较好的认识到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的重要性;而且学生反而认为同学之间的交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对协作学习更重要,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协作学习,学生已从教师的依赖逐渐转变到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与交流对象之间交流的机会越多,就更能顺利地交流。其实,教师在教育学习中主要起引导或协助的角色,在自主学习或网络学习环境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应更为重要,因此今后更需要为学生提供或创造相互之间协作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团队合作,包括在生活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以提高他们的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置信区间百分比为95%时,师生交流协作情况的2项配对样本T检验的Sig(双侧)均为0,小于5%,说明后测与前测样本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Sakai平台协作学习对师生交流协作情况改进效果良好。
3.3 学习者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
学习者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是决定协作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下面从“你是否了解网络协作学习”等4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配对T检验结果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学习者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统计检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协作学习的了解有较大幅度提高,样本平均得分3.98分,接近4分。在与他人交流方面,无论是前测与后测,与教师交流相比,学生更愿意与同学交流,这可能是同龄人更有共同的语言或者教师显得过于严肃呆板的缘故吧;与他人交流时,学生还是存在一定交流障碍,后测的样本平均得分为3.54分,可能是缺少自信或沟通技巧的缘故,同样也说明一个人的交流能力的提高还需要从学习与生活中各方面进行锻炼。
置信区间百分比为95%时,学习者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4项配对样本T检验的Sig(双侧)均为0,小于5%,说明后测与前测样本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Sakai平台协作学习对学习者协作意识与协作能力改进效果良好。
3.4 协作学习有效性调查
为了进一步验证协作学习效果,下面从“Sakai平台对协作学习是否有很大帮助”等3个方面进行调查统计,配对T检验结果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协作学习有效性统计检验
表4表明经过一学期的Sakai平台协作学习,学生认为协作学习能较好地促进学习,并认为Sakai平台或平台中Wiki等协作学习工具对学习有较大帮助,说明学生认可此种协作学习方式,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调查的三项后测标准差都未达到0.7,说明学习者对协作有效性总体认识较为一致。
置信区间百分比为95%时,协作学习有效性3项配对样本T检验的Sig(双侧)均为0,小于5%,说明后测与前测样本总体均值存在显著差异,Sakai平台协作学习对学习者协作学习有效性改进效果良好。
4 总结
本研究依托Sakai开放式教学平台,以VB课程为例,以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为主题,以课前-课中-课后为主线,设计了协作学习模式。通过T检验等统计方法检验了其应用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应用该学习模式,能培养学习兴趣、增加自主学习意识、共享学习资源、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协作能力。
但一个人的协作意识、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不仅仅靠某一种学习模式就能完全改变的,Sakai平台只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大家可以随时交流、协作以项目小组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但如果完全依赖于类似Sakai这样的开放式学习系统,Sakai协作学习平台中聊天室或Wiki等工具一般都是通过键盘输入文字为主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必然会造成学生语言交流方面的不足,所以,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应把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平台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倡在传统课堂教学上进行互动教学,并鼓励学生不仅在学习中、也在平时的生活中多与他人交流,并多为他们提供或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争取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使诸如Sakai类似功能的学习平台能在师生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或泛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更好地为师生及广大社会人员服务,这都需要在后续的开放性学习研究与高校教学研究中继续探索。
[1]The Community[DB/OL].Sakai.[2015-09-10].https://www.sakaiproject.org/community
[2]下载-Sakai中国高教版[DB/OL].Sakai中国高教版.[2015-09-12].http://sakai.fudan.edu.cn/projects/fudan-sakai/wiki/下载
[3]29bin版安装说明-Windows[DB/OL].Sakai中国高教版.[2015-09-12]. http://sakai.fudan.edu.cn/projects/fudan-sakai/wiki/29bin版安装说明-Windows
[4]花生壳软件下载.[DB/OL].花生壳.[2015-09-12].http://hsk.oray.com/download/
[5]使用花生壳(内网版)架设web服务器[DB/OL].客户中心.[2015-09-12].http://service.oray.com/question/1695.html
[6]Huang Hui wen, Wu Chih wei, Chen Nian shing.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rocedural scaffoldings in a paper-plus-smart pho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ntex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59):250-259.
[7]Wiki-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Wiki[DB/OL].[2015-09-14].http://en.wikipedia.org/wiki/Wiki
[8]中文维基百科-Wikipedia[DB/OL].维基百科.[2015-09-14].https://wuu.wikipedia.org/wiki/中文维基百科
[9]李克特量表_百度百科[DB/OL].李克特量表.[2015-09-16].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KmR6eEDwJqIWhm C6fBgkSyr0TvhS4sscCP2wsF5fuvi4nO_3kN5yx3uyryG6CEXUMIWIIjRdUGE1xlRaJIkiq
The Research of Application Effect about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Sakai Platform
WU Xing-su, XIONG Jian
(School of Mathematics & Computer Science,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needs a stabl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Sakai open learning platform,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theme wi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tivities, the design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 is given by before clas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after one semester’s practice. Then through around record comparison and survey questionnaire to verif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 from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attitude of learners, the communication or cooperation for students and instructors each other, the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operation abi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four aspects to discuss. Final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ult of the test, puts forward the further research plan.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 it is proved that the study is effective. The author also summarizes the whole thesis and comes up with study work in the future.
sakai; collaborative learning; likert scale; SPSS
2015-09-21
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项目(JXJG-13-16-14)
伍行素(1976-),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与教育研究。E-mail:wxsfox001@163.com
G434
A
1004-2237(2015)06-0014-06
10.3969/j.issn.1004-2237.2015.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