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改的再思考
2015-06-07汪宋良
汪宋良
信息化教学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改的再思考
汪宋良
阐述了高职高专电子类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与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实践,从电子专业角度出发,结合本课程的编程环境、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通过课程信息化教学多维度立体化手段,对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创新了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及教学平台。
高职;电子专业;C语言设计;课改;信息化
一、课程项目化改革与教学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应体现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要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以使本课程教学更贴近电子类专业,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高职学生学习兴趣。[1]课程以“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为思路,从实践工程应用入手,以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主导,共分10个项目,24个任务。在编写过程中,以keil软件为编程环境平台,以完成“电子琴设计与实现”为主线,包括循序渐进的9个项目。通过项目分析,又将其分成若干个具体的任务,每个任务都包含着C语言的若干个知识点和技能点,具体如表1所示。
表1“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课程内容改革
续表1
在课程教学上,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创设情境、教师引导、主动探究、协作互动、轨迹追溯和多元化评价反馈的多维度学习环境。每次课堂中,首先,由教师根据课堂任务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融入角色中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然后,通过教师对任务的分析和引导,使学生理解任务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接着,根据任务的要求,在特定情境下,要求学生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协作互动完成课堂任务;最终,教师根据学生或小组任务情况及时记录成绩。教师应根据每次成绩情况及时跟踪每位学生学习情况,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轨迹追溯,同时,根据自我评价、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核定每位学生期末成绩。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设计思路
二、信息化教学改革
针对电子类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项目化课程改革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对C语言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尝试,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校本幕课视频教学及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采用仿真学习软件、交流平台、微课堂、视频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2-4]
(一)信息化改革思路
利用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本课程进行立体化改革和尝试。利用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校本幕课课程资源、网络互动学习平台以及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实现C语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现有校级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信息、课程资源及我的课堂等。根据项目化课程改革成果,把10个项目共计24个任务经过精简和整理制作成校本幕课课程,共计22个幕课视频,累计达164分钟,平均每个视频7.5分钟。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包括网络课程、互动空间、分享中心、评价中心、作业考试及在线交流等。在课前、课上及课后利用网络课程、校本幕课和互动平台,以及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实物展台、多终端控制、电子白板、投影仪、电子课件、多媒体机房等)进行信息化教学。
(二)信息化教学实施
在教学组织实施上,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传统课堂课题延展为课前预习、课上学做以及课后强化三个阶段。具体如图2所示。
1.课前预习。基于校本幕课网络资源进行任务引入和知识准备。(1)任务引入。学生利用班级公共交流平台(比如QQ群、微信群等)接收课堂教学任务,配合校本幕课网络资源视频,观看课前教学内容短视频,进行知识准备和复习前期所学知识。(2)知识准备。结合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观看课堂任务情景短视频,给学生创设任务情境。学生课前登录互动空间,进行生生交流和师生互动,在分享中心上传自己收集的任务应用案例。
2.课上学做。根据课程项目和任务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和学习总结五大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环节应对应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利用互动学习平台视频播放功能,突破教学时间和空间上限制,模拟现场体验任务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习者;(2)任务分析。利用互动学习平台进行任务引领和问题驱动,通过动画和视频讲解任务要求,分解任务过程;(3)任务实施。利用仿真软件、动画演示、视频播放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让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任务,以及进行组内配合与实施;(4)任务评价。以成果汇报展示、小组成员互评、小组在线测试等方式展现任务实施效果,其中,小组在线测试在网络资源平台的评价系统中进行;(5)学习总结。学习结束后,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通过仿真软件、互动学习平台3D动画视频和图片以及资源中心往届实物视频,巩固知识和加深对实际产品的认识。
3.课后强化。利用网络互动学习平台达到课后新知巩固、课堂回访和拓展提升。(1)新知巩固。课后学生登录网络资源的课程,通过课堂笔记和知识标签巩固当天所学知识;(2)课堂回访。利用课堂视频录像和校本幕课视频,进行课堂回放和重新学习,加深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3)拓展提升。课后可以随时登录互动空间或交流中心,与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
三、教学效果
1.应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包括视频、动画、微课堂、照片等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仿真学习软件展现程序设计思路;应用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实现自主学习;使用多元化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针对性。
2.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从而对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稳步提升,学生独立设计的编程作品在企业中得到了较大肯定。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项目化改革和信息化技术教学设计,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达到课前预习有任务、课中实施重实效、课后强化求提高的目标。网络学习平台、幕课教学、仿真软件、视频和动画等多种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将信息化技术贯彻于课堂内外所有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信息技术的融入,能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实施多样化教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1]汪宋良.高职电子类“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J].职教通讯,2013(15):12-16.
[2]朱红忠.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探索[J].职教通讯,2013(12):73-75.
[3]孙华.信息化背景下职教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职教通讯,2014(27):29-31.
[4]吴访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J].职教通讯,2014(29):1.
[责任编辑 盛 艳]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研项目“高职电子类‘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Y1320)
汪宋良,男,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电子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电子技术、高职教育教学。
G712
A
1674-7747(2015)27-0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