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硕杰教授的生平和学术(上)

2015-06-06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凯恩斯经济学教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蒋硕杰教授的生平和学术(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一、家世与求学

蒋硕杰,湖北应城人,1918年8月3日生于上海市。

父亲蒋作宾,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元老,曾任陆军部次长,国民政府委员,驻德公使兼驻奥公使,驻日公使和大使,内政部次长,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职。

蒋硕杰四岁时,在家中受教于家庭教师朱子秋。1926年入上海神州中学附属小学四年级读书;1927年转学到北京师大附小读书;1928年回到上海神州中学附属小学读书;1929—1933年就读于南洋中学。

1933年11月,蒋硕杰赴日本,1934年考入庆应大学预科就读。1937年4月毕业于庆应大学预科后,升入庆应大学本科攻读经济学。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他从日本回国。先到上海,又到汉口与父亲商量后,决定到英国继续求学。他经香港坐海轮到达伦敦。1938年春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这样,在他青年时期就受到中、日、英三国的正式教育。

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伦敦遭到德国希特勒军队隔着多佛海峡频频发射的飞弹的猛烈袭击。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搬到伦敦北面车程约一小时的剑桥大学继续上课。后来,牛津大学经济学系也搬到剑桥大学上课。蒋硕杰得以受教于在剑桥这座幽美的大学城中会聚的三所著名大学的许多经济学派的名师,如马歇尔学派、奥国学派、凯恩斯学派等。1941年,他在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本科毕业,成绩名列前十。

他应聘到中国驻英国利物浦领事馆任主事。这时,他看到在英国的中国船员往往将所收入的英镑工资兑换成法币,可是由于法币的贬值,使他们的血汗所得迅速丧失。他认为,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搜刮人民,是政府不道德的举动。此事引发了他后来编写“五鬼搬运法”来揭发通货膨胀的危害。当时的中国驻英国大使是顾维钧,蒋硕杰向顾维钧建议从国内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到英国深造,以迅速培养工业人才。这一建议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采纳,同时得到英国工业联盟的资助。后来庚子赔款赴英留学亦随之恢复,使国内人才得以赴英深造。

蒋硕杰教授(1992年拍摄)

1949年秋,经过英国经济学大师哈耶克(Fredrich A.von Hayek)的推荐,蒋硕杰获得英国议会奖学金,重新回到剑桥,进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蒋硕杰在剑桥无拘无束地听了几个学校的教师讲课。既听了罗伯逊和哈耶克讲授正统的马歇尔经济理论和奥国学派的经济理论,又听凯恩斯学派的琼·罗宾斯逊夫人和其他经济学家对这些理论的无情地攻击和嘲笑。这使他对整个争论产生了一种谨慎的和批评的心态。他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比较,并且从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的正确和错误,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建立自己的经济学观点。

当时,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在国际上盛极一时,占有显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凯恩斯的老巢剑桥大学,更是被视为不可动摇的真理。在剑桥大学很受尊敬的马歇尔的继承人庇古教授,当时正逐渐转化并同化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年轻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师,如勒纳(A.P.Lerners)、卡尔多(Nicholas kal dor)等人,在疏散到剑桥之前,就逐渐被“凯恩斯革命”争取过去,一个接着一个地投入凯恩斯学派的阵营。只有年长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员,如著名的哈耶克、罗宾斯(L.V.Robbins)和罗伯逊(D.H.Rober+son)仍然怀疑和批判凯恩斯。我于1988年曾前往剑桥大学,在其耶稣学院任教,我到经济学藏书极为丰富的剑桥大学经济学图书馆参观,看到入门内挂有马歇尔和罗宾逊夫人的巨幅油画肖像。20世纪50年代,罗宾逊夫人曾到北京大学经济系讲学,我国外交部包好一包人民币作为课酬,叫我以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名义亲手交给她。

这时,年仅24岁的蒋硕杰竟然大胆地向凯恩斯学派提出挑战。1942年,他写出《论人口增多对于就业一般水平和流动性的作用》论文,批判凯恩斯关于人口增长和就业关系的理论,并在《优生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不久被经济学大师哈耶克发现后,刊登在著名的《经济学》杂志1942年11月号上。后来,著名经济家卡莱茨基(Michal Kaleski)也十分赞许这篇文章。这是蒋硕杰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蒋硕杰的第二篇学术论文也是批判凯恩斯学派的。1943年,他读了剑桥大学经济学大师卡尔多于1939年10月发表在《经济研究评论》上的论文《投机与经济稳定》。此论文在当时得到广泛的好评,而且得到凯恩斯的首肯。蒋硕杰则不同意卡尔多对资本主义体系不稳定性原因的分析。他一开始就反对凯恩斯的存量分析法,而对凯恩斯的必须用存量均衡分析来理解货币流通大惑不解。他看到卡尔多这篇文章后,对凯恩斯存量分析法的怀疑达到了顶点。这时,年仅25岁的研究生蒋硕杰竟然大胆地向凯恩斯学派提出挑战,他写出《投机和收入稳定性的评论》论文,在论文中他对凯恩斯学派的投机与收入关系的流行观点、对凯恩斯有关投机性货币需求如何能够使投资冲击转化为支出波动的论断提出批评。他勇敢地指出,用存量分析法来分析货币市场是固有的倾向,是错误的,应当坚决回到流量分析上来。他引用20世纪20年代大繁荣时期和1929年股票市场崩溃时的美国统计资料来证明他的观点。此文得到经济学大师哈耶克的欣赏,将它刊登在著名的《经济学》杂志1943年11月号上。后来,这篇论文受到各国经济学界的重视,被列为学习经济学必读参考文献。

卡尔多在20世纪50年代,曾到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来讲学,由经济学系樊弘主任和我接待。在讲学中我曾对他的观点提出批评意见。

蒋硕杰的第三篇学术论文,是批判剑桥大学经济学大师、福利经济学的开创者庇古教授的。1944年他写出《庇古教授论实际工资和就业的相对变动》论文,对庇古教授在《就业与均衡》一书中的一项错误,加以指出,并且提出改正的办法。这篇论文,为凯恩斯亲自接受,刊登于著名的《经济学》杂志第54卷1944年12月号上。庇古教授读后,接受了蒋硕杰的观点,曾复信认错,并将他的著作《就业与均衡》一书中的两章作了修改。

1945年,蒋硕杰写出了《实际工资和利润边际的波动与贸易循环的关系》博士论文,通过了由哈耶克和希克斯等经济学大师组成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答辩,取得了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的学位。1948年春,他的博士论文被评为该校1945年度最佳博士论文,获得刻有古典派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头像的“赫契逊银质奖章”。这篇用英文写作的博士论文1947年在伦敦匹特曼出版社出版。这枚奖章在1948年寄到北京大学,由胡适校长在北大孑民纪念堂代表伦敦大学颁发给蒋硕杰教授,但临时因故由他的未婚妻马静熙女士代领。

二、北京大学经济系最年轻的教授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北京大学师生正在云南昆明西南联大准备复员回北平,恢复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也广泛延揽杰出学者充实北大师资队伍。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周炳琳教授深知蒋硕杰年轻有为、学识精深,就大胆破格聘请他为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这时北大校长人选正在酝酿之中,后来虽然公推胡适为校长,但他一时未能自美回国。周炳琳让北大给蒋硕杰寄去国际旅费,蒋硕杰得以乘飞机经昆明到重庆。那时北京大学尚在从昆明到北平的复员途中,他就应张公权(字嘉璈)的邀请,任中央银行一等业务专员。后又前往沈阳,再应张公权的邀请,任他主持的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下的调查研究处处长。当时,他主张汇率和贸易自由化,使货畅其流。这种观点同当局的管制政策相矛盾,他想早日离开这个工作岗位。

1946年秋,北京大学复员回到北平,胡适先生也从美国回到北平,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给蒋硕杰签发了北京大学正式的教授聘书,为期一年,到期如续聘再发聘书。他于1946年秋来到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任教授,年仅28岁,是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最年轻的一位教授。

不仅如此,蒋硕杰还是最年轻的一位院士候选人。1947年7月,胡适校长对周炳琳院长说自己对经济学界的情况不熟悉,请周炳琳帮助提出中央研究院人文组经济学学科等学科的院士候选人名单。周炳琳奉命所提的经济学院士人选有:马寅初、陶孟和、杨端六、何廉、方显廷、陈总(岱孙)、赵迺抟、杨西孟、蒋硕杰。当时,初出茅庐的蒋硕杰只有29岁,就与几位经济学界泰斗一起被提名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不仅如此,周炳琳在1947年7月12日致胡适函中还特别强调提出,年轻的蒋硕杰等人是希望所在,是值得抬举的。周炳琳院长写道:“已出面的人物。……这些人诚然是成熟些,但求进步不能靠他们。如果可以不必要表面出色的人物,我这名单中恐怕只有三数人虽不甚出名却是值得抬举的。”

周炳琳先生对蒋硕杰的院士提名,当时虽然没有得到广泛的赞同,未能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一年后,蒋硕杰终于在1958年当选为台湾第二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既是第一位经济学院士,也是人文组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1946年秋,蒋硕杰从沈阳来到北京大学,住入汉花园(现五四大街)红楼(现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四层451号房间。毛泽东同志工作过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闻纸阅览室就在红楼一层西部,在他住室的楼下。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系任教的两年中,他开设出崭新的“现代经济理论”、“高教财政学”等课程,由经济系高年级学生选修。我那时是经济学系四年级的学生,选修了他的“现代经济理论”等课程。记得那时听他课的学生有:范家駺(后为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柯东黎(后为大使)、孟廷为(后为北京经济学院教授)、钱度龄(后为研究员、财政杂志社社长)、赵坚(后为商业部粮食储运局局长)、李朋(后为财政部副部长)、陈家振(后为国家经济委员会研究员)、马逢华(后为美国华盛顿州大学教授),等等。

蒋硕杰教授的讲课,内容极为新颖,能使学生学到当代西方最新的经济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他不是简单地传授经济理论,而是注重传授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他的讲课能给学生以很大的教益。他开设的课程,没有考试和测验,而只有课程作业。在学生的课程作业中,他鼓励独立思考,对于那种不是简单地回答一个是或非,而是能分析在不同经济条件下会产生何种结果的作业,会得到他的赞许,并给予较高的分数。

1947年夏,我在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留校任经济理论方面的助教,也帮助蒋硕杰教授做一些教学辅助工作。由于工作上的接触,在学业上进一步得到他的教导。

1948年11月,经过张公权的介绍,他和马静熙女士在北京饭店举行婚礼,由胡适校长证婚。婚后仍住在北京大学红楼。马静熙女士,祖籍东北,为镶黄旗人。1923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留学日本,先后进过同城学园和东京音乐学校(现为东京艺术大学)。在她婚后的数十年中,对于蒋硕杰的科学研究曾不断给予鼓励和协助,是蒋先生最大的精神支柱。特别是每当蒋硕杰专心致志从事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时总要十分沉默地进行思考,蒋夫人要完全忍受着他的沉默和疏远。对此,蒋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表示深深地感动和抱歉!

他们共有三个女儿,皆出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长女人和,学东洋美术史,在芝加哥大学任职;次女人隽,为建筑师;三女人瑞,经济学家,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后来,蒋硕杰教授的女婿荣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新闻报导还特别提到北京大学经济学系蒋硕杰教授是他的岳父大人。

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50周年,蒋硕杰教授于1948年撰写了《投资时间长度的恢复的宏观动态分析》英文论文。论文主张投资于生产周期短、成本回收快的产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反对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和发展进口代替工业等流行的观点。本论文发表在著名学术刊物《经济学》(英文本)1949年8月号上。

1949年底北京围城中,蒋硕杰教授经过多方考虑才离开北京大学到上海从事金融研究工作。临行匆匆,我送他到王府井大街南口中央饭店门外登上航空公司的大轿车到南苑机场,飞离北平。我回校后按照他的吩咐将他留在房间里所借的图书资料一一送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大经济系资料室。

不久,他又离开上海,乘坐中兴轮到台湾省台北市,任教于台湾大学经济学系。

从此,音信远隔,长达三十余年之久。

三、任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949年7月,他离台赴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部门任研究员,继续从事经济学的学术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时年31岁。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长达十年之久。

这时,蒋硕杰教授发现大多数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家已经坚定地接受了流动偏好的利率理论和货币市场的存量分析,而可贷资金理论和传统的流量分析逐渐被认为已被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驳得体无完肤了,因而被排除在美国绝大多数教科书和课堂之外。蒋硕杰根据自己早年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投机活动的分析以及后来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经验,确信可贷资金分析法是更为可靠、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而新近时兴的流动偏好分析的固有倾向是忽视重要的流量效应,经常导致错误的结论。他终于鼓起勇气向这种流行的正统的论点进行挑战,来批判流动偏好理论。他写了《流动偏好和可贷资金理论、乘数分析和速度分析的一个综合》英文论文。这篇文章指出,所有主张流动偏好的理论家犯下的共同错误,在于忽视货币供求中的流量因素。他的论文证明货币流量对经济体系有很大的影响,当时十分流行的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即盯住利率而听任货币供给自由变动的政策,有很大的流弊,是错误的。

《美国经济评论》的一位保守的总编辑,接受了蒋硕杰的这篇论文,并将它刊登在该刊1956年9月号上。他似乎与蒋硕杰有同样的观点,所以本文被作为该刊的领头文章加以刊登,从而引起广泛的注意。

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蒋硕杰又惊又喜地收到一些十分杰出的、其中绝大部分是保守的经济学家寄来的赞许信。他们是罗伯逊(当时仍在剑桥大学任教)、雅各布·维纳(J.Viner,当时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弗里兹·马奇卢普(F.Machlup,当时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劳论斯·塞尔兹尔(L.Selrzer)、洛厄尔·哈里斯(L.Harris)、黑拉·迈英特(H.Myint)、默里·肯善(M.Kemp)等经济学家。

罗伯逊教授在信中对此文作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信中写道:“我怀着莫大的兴趣和感激的心情,刚刚读完你新近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文章。就我所能判断的,它实在是完全澄清了这些问题。”他还在信的末尾写道:“再次祝贺,并且——如果我是那样的自私的话——热忱地感谢你强有力的论证,使我这些年说过的全然不是废话。”

蒋硕杰也曾收到哈佛大学汉森(A.H.Hansen)教授的不同观点的来信。汉森责怪蒋硕杰把收入(实际上是可支配收入)看成是预先给定的变量。汉森坚持认为,收入像凯恩斯模型中的那样,是和利率经常被确定的。蒋硕杰对汉森回答说:因为我们显然不能在没有昨天的日子里开始我们的分析,昨天发生的一切必须假定为已知的。因此,昨天得到而在今天使用的收入应该是昨天预先确定的。而今天将要赚得的收入的确应该看成是与今天的利率经常地在今天确定的。未能明确区别不同日期的收入是凯恩斯理论中许多混乱现象产生的根源。

奥克莱(G.Ackley)1957年9月写文章对蒋硕杰的文章做公开的评论。他批评蒋硕杰的文章中存在有调和流动偏好与可贷资金理论的企图。蒋硕杰认为这种批评是正确的。不过蒋硕杰还认为,他的论点并不影响可贷资金理论的正确性,但它却使流动偏好理论的论断站不住脚了。

这时,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决定利息率的学说已被美国和国际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蒋硕杰则进一步批评这种学说。他运用可贷资金的流量分析,将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等观念做一澄清,指出凯恩斯在1937年重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自己忽略了“融资性的货币需求”,也暴露了凯恩斯就自己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的逻辑上的缺失。他又根据大量实际经验资料,写出《流动偏好和可贷基金理论——答复》,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1957年9月号上。此论文在进一步批判流行的流动偏好决定利息率学说后,明确指出:利息率实为可贷资金的价格,它和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不能硬性规定,否则必将引起供给和需求的失调。这篇论文得到美国经济学界的重视和好评。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时期,蒋硕杰积累了丰富的各国货币流通的经验,使他更加坚定地相信流量分析的优越性。这一时期,他还发表了一些论文,也都表达了他对当时流行的货币理论的反对意见。

蒋硕杰的这些论文有:《支付差额与国内收入和支付的流量》(见《国际货币资金组织工作人员论文集》1950年9月号)、《加速、厂家理论和商业循环》(见《经济学案例》1951年8月号)、《收入分析中的加速器——管丹尼尔·汉勃格教授》(见《经济学案例》1952年11月号)、《丹麦支付差额在1951年的改进》(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论文集》1953年4月号)、《外汇保持方案的经济学》(见《国际经济》1954第17卷)、《可解释的变量和相关的重要性的实验选择》(见《经济计量学》1955年7月号)。

他又写成《远期汇率理论和政府对远期汇率市场干预的作用》论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论文集》1959年4月号上刊出。此论文对于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在市场上如何共同决定、利率差额所引起的套利行为以及纯投机性行为,均有独到的分析。论文发表后,瑞典国家经济研究所所长汉森(Bent Hansen)将它译为瑞典文,并加上明白易懂的图解。后来,罗砌斯特大学的日本留学生天野明弘,将该文译成日语,并采用汉森所做的图解讲解论文中的理论。这篇论文后来成为论述远期外汇的一篇重要文献。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往往觉察不到固定的利息率所产生的问题,反而把它看成是货币政策的规范。蒋硕杰认为,听任货币供给具有无限弹性是有很大的潜在危险的。他的上一篇论文,以及他的《浮动汇率制下的外汇投机理论》论文(见《政治经济学杂志》第66卷,1958年10月号)都对此加以评论,他证明“坏的经济理论为何使我们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事件常有偏见”。他这两篇文章,都提供出实际材料证明他的理论。

蒋硕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后期,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浮动性汇率的问题上。他经常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论文集》上发表论文。但论文集总编辑新西兰人艾伦·费希尔(AllenG.B.Fisher)有很深的种族偏见,总把他的论文排列较后,很难受到国际间的重视。蒋硕杰先生觉得有志难伸,乃于1960年脱离基金组织,前去罗砌斯特大学任教。

四、在台大学任教或讲学

蒋硕杰教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期间,1958年就开始在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兼课。

1960年,他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美国纽约州的罗砌斯特大学经济系任教授。时年42岁。蒋硕杰教授在罗砌斯特大学任教授长达九年之久,期间仍继续货币理论和国际金融方面的研究,撰写多篇英文论文,刊载于各著名学术刊物上。

1967年蒋硕杰获得美国古根汉姆奖学金,利用罗砌斯特大学休假期间,到英国牛津大学耶稣学院做访问学者。同年,他与马丁·费尔德斯坦因合写《利息率、租税和个人储蓄刺激》一文,刊登在《经济学季刊》1963年8月号上。

1969年,蒋硕杰应聘到美国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经济系任教授,时年51岁。他在那里工作了16年之久,退休后又被聘为名誉教授。同年,写成《对货币的预防需求:存货的理论分析》(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1969年1—2月号)和《货币适度供给的批判》(发表于《货币、信用和银行杂志》1969年5月号)。

1972年,蒋硕杰荣获洛克菲勒讲座教授荣誉席位,到菲律宾大学讲学。同年,蒋硕杰写了一篇题为《对均值——标准差分析的答辩、偏度偏好与货币需求》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第62卷1972年6月号上。几个月后,《美国经济评论》的编辑给蒋硕杰寄来鲍尔奇、比尔韦格和利维等人对该文的评论,要他进行解释和答复。这些评论都是关于无差异曲线的一些技术问题,而并没有涉及他的主要观点——对流动偏好理论的批判。为此,他写出《对均值——标准差分析的答辩:对原始论文的答辩和勘误》一文,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第64卷1974年6月号上。

蒋硕杰在1976—1977年度康乃尔大学休假期间,访问英国牛津大学纽菲尔德学院时,应邀请出席1976年9月在萨西克斯大学举行的国际经济学研究集团的年会,并被邀请提交论文。他决定趁此机会发表他对新的国际收入货币分析的不同观点。他提交了题为《国际收入的现代化分析法的货币理论基础》的论文,不料这篇论文竟引起了轰动。由于论文中批评性地讨论到瓦尔拉斯的某个观点,而当时美国的学术空气仍然是极其不能容忍对瓦尔拉斯的任何批评性讨论的。这次年会的所有论文本应在美国麦克莱米伦公司结集出版的,可是,在芝加哥的国际经济学研究集团的创办人,既不敢得罪美国主流的经济学家,又不敢取消蒋硕杰的这一篇论文,他只好采取拒绝出版本年度的全部论文和会议记录的做法。这件事,曾使蒋硕杰对其他论文撰稿人感到十分抱歉。因此,他将这篇论文送给英国,在《牛津经济文汇》第29卷第3期(1977年11月)上发表。这个刊物中有许多纽菲尔德大学出身的经济学家,他们立即决定采用,并且把它作为该期中的领头文章刊出。

在美国罗砌斯特大学和康乃尔大学任经济学教授时期,蒋硕杰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考察,深刻地认识到:凯恩斯主义关于通货膨胀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很大。他自1954年开始担任台湾当局的经济顾问以来,发现对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的错误认识极大地妨碍了台湾地区的发展,这种错误认识起因于当时正在风行的新的凯恩斯经济学,他总是情不自禁地介绍与流行的发展理论的论点正相反的东西,并且对受过凯恩斯传统训练的经济学家批评进行斗争。他批判流行的发展理论和当时权威性很高的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写出题为《货币理论中的时当和错误看法及其对金融政策和银行政策的影响》的论文,刊登在德国的《全部政治学杂志》1979年第134卷第4期上。

1980年,他撰写英文论文《凯恩斯的筹资的“流动性要求、罗伯逊的可贷资金理论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发表在《经济学季刊》1982年5月号上。论文阐明传统的流量分析优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存量分析的理由。

1981年,蒋硕杰教授赴智利参加“国际经济会议”。由于主张流动偏好理论的经济学家们没有就他以前对他们的批判作出反应,使他感到失望,于是决定向流动偏好理论的霸权作进一步的挑战。他将货币理论中现代存量分析或资产组合分析(modem stock orpor+folio approach)进行一次公开地、正面地批判。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主题,是由于他考虑到凯恩斯主义者通常总是告诫发展中国家,即使引起通货供给增加和强制实行行政性信用配给,也要保持低利率,因而产生继续不断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使这些国家在分配所能得到的非常紧缺的资本方面产生浪费。他深信,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世界经济问题,凯恩斯的追随者应对其负有不小的责任。他在课堂上常常批评凯恩斯学派的政策,并指出美国再这样按照凯恩斯经济学派的主张搞下去必然衰败。他于1981年写出《货币理论的存量分析或资产组合分析与詹姆士·托宾的新凯恩斯学派》英文论文,加以批判。他之所以选择托宾教授作为他的挑战对象,是因为在美国,托宾是公认的凯恩斯学派的领袖,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文化大革命”后期曾作为美国经济学学会历届会长代表团的成员到北京大学经济学系访问和讲学,并由陈岱孙主任和张友仁教授进行接待。

不巧的是,就在1981年托宾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没有一家经济学杂志的编辑敢于得罪新的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得主。这篇论文在美国暂时就成为不可能发表的了。1982年春,他应邀到奥地利维也纳高级研究院作访问学者,在那里他作了有关货币理论的系统演讲。他用这篇论文作为开场第一讲。当他离开维也纳时,他将这篇论文交给那里新创刊的《高级研究院》(IHS)杂志,于1982年底在第6卷第3期上发表。

1984年秋,蒋硕杰教授应邀到日本东京庆应大学讲授货币理论课程。这时,他试图解决在开放经济中货币市场模型公式化问题,以及探寻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1986年1月,他在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与“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一起主办的一项货币理论国际讨论会上,特别强调“筹资约束”的作用,并且趁此机会写出他对这些问题的意见,在会上讨论,其成果就是《开放经济中货币市场均衡的流量公式表达与汇率决定》论文,先收集在会议文集中,后来被编入科思和蒋硕杰编选的《筹资约束、期望与宏观经济学》一书中,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1985年5月,蒋硕杰教授被他的母校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推选为荣誉院士。同一年里,他在美国康乃尔大学退休,被推选为荣誉教授。

1986年9月,蒋硕杰教授赴英国牛津大学参加“货币研究组织”年会。他向年会提交论文《约翰·希克斯先生对货币理论的贡献以及我们对他的期望》(又名《货币理论以及储存和流动的矛盾》),刊登于《希腊经济评论》1990年第12卷增刊上,也被收录在《约翰·希克斯先生的货币经济学》一书中。1987年3月,蒋硕杰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林聪标院长的邀请,前往讲学。(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任 燕)

2014-09-13

张友仁(1923-2015),男,浙江黄岩人,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北京政治经济学会会长,北京《资本论》研究会会长,西南联大校友会副会长。改革开放以来,曾应邀赴加拿大、荷兰、德国、丹麦、法国、美国等国家多所著名大学和国际讲坛讲学。撰写或主持撰写学术著作5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内外多种学术奖励。

猜你喜欢

凯恩斯经济学教授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简明经济学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多赚两颗蛋的钱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