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2015-06-05金保华刘禹含
金保华 刘禹含
[摘 要] 为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国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系统、深入研究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总结其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基本特征与相关经验,无疑对我国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1-0087-0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创新与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应用型创新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一些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乃至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迫切地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尤其是对培养造就大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和举措都不够到位”[1],致使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同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我国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匮乏、特别是本科层次这类人才的匮乏, 严重阻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2]有鉴于此,积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和经验,对于我国形成可操作、可推广、具有示范意义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促进我国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概况
近年来,为应对信息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下面,就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以阐述与介绍。
1.1 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或Hochschule f€黵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简称FH)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高等教育法》(Deutsch Hochschulgesetz,1985年)规定其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并居重要地位。FH主要致力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并极看重其实践经历,它在培养德国应用型创新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FH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应用导向的课程设置。FH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应用性为导向,表现出鲜明的面向行业的特点。FH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长课程构成,并会根据当地企业发展趋势和就业体系变化及时调整,针对学科知识发展和实际工作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以避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相脱离[3];(2)偏重实践的教学过程。FH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大,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践学期(Praktikum)、项目教学、毕业设计和学术旅行(Exkursion)等,其中实践学期最具特色。尽管各校各专业具体安排不尽相同,但通常要求学生进行两个完整学期的实习,且各自的任务和作用有所区别。第一个实践学期一般设在第三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以获取更多感性认识并深化知识理解。第二个实践学期则一般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门人员指导下充当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实践学期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工作,深化知识理解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3)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十分密切,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毕业设计岗位,参与大学的项目教学活动,资助学校的科研项目或作为合作者与高校共同进行课题研究。此外,企业还参与学校的师资建设,高校中的教师可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企业中一些专业人员也会作为特聘讲师到学校中授课。概括而言,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等方式融入企业,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解决方案等方式服务企业;学校则通过成立合作基地提高本校的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4]。 目前FH模式已发展得相当完善,该模式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被称为“桥梁式的职业人才”,深受市场欢迎。
1.2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芬兰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并以《多科技术学院法》(2003年)为标志正式开创了其双轨制高等教育的历史,即高等教育由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两个并列且自成体系的系统构成。多科技术学院致力于为企业输送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非常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两大鲜明的特点:(1)面向市场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谓面向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即根据学院所在地区特点和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学院自身情况等多方面信息自行制定课程内容和课程计划。与传统大学中以学科理论构架为出发点设置专业不同,多科技术学院在设置专业时更多考虑的是地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其热门专业也大多集中在市场需求旺盛的行业领域中。为了适应不同行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课程设计和组织均有学院自主进行,学院根据地区发展特点和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选择课程内容,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计划;(2)重视与企业的联系,校企间的合作面广。芬兰《教育与科学发展规划1999~2004》(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the Period 1999~2004)中明确规定:“多科技术学院应加强其与职业生活的联系,提高其行业发展的能力,特别要考虑中小企业及区域发展的需要。多科技术学院还要促进研究发展工作与职业生活的合作关系。”[5]学院十分重视与企业的联系,校企合作面广,合作形式多样,特别是校企之间的应用型科研合作,使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越来越多科研成果被应用于地区企业发展,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进而实现当地的经济腾飞。同时,通过积极开展应用型科研,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创新精神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学院在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以提升,从而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最终有力地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十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促进芬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1.3 加拿大和美国的CBE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代表国家为加拿大和美国。该模式以能力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展开,实施程序具体包括就业市场分析、能力分析、课程开发与编制、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和课程的修正与更新[6]。具体而言,CBE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色:(1)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CBE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显著区别就是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不是由教育专家制定,而是由企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所组成的职业目标分析委员会根据企业实际需要,运用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法对职业所需能力进行分析进而制定的。缩小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而且根据能力需要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表述清晰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模块化的课程结构。CBE模式打破了传统僵化的学科课程结构,在职业能力分析(assessment of competence)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建立起具有很强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各教学模块相对独立,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和组合,从而满足不同学习者不同层次的需求;(3)能力为基准的目标评价体系。CBE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作为评价的标准,建立起由综合目标、专项目标、层次目标和单元目标所组成的目标评价体系,保证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能及时获得学习反馈,进而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距,促进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的提高。该模式所培养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工作需要,满足了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 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特征
虽然各国在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尽相同,并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2.1 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做的规定。培养目标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是人才培养具体要求的集中体现。各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都呈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非常强调能力的培养,包括职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各人才培养模式中,尤为强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提出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同样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能力主要包括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公共基础能力三个维度;在加拿大和美国的CBE人才培养模式下,一切教学活动围绕能力的培养展开。由此可见,在培养目标的设置上,通过教育教学使学生获得未来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当今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各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和基本要求。
2.2 应用导向的课程设置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应突出以‘应用为目标、‘创新为特征。”[2]在课程设置上,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应用为导向,根据行业和当地企业的实际需要安排课程内容和结构。如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各学院在多渠道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所在地区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更是由企业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运用DACUM法对职业所需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制定课程计划,打破传统僵化的学科课程结构,建立起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以应用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并且随市场和行业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成为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必需、实用的知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市场需要,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节奏。而对于高校而言,应用导向的课程设置缩小了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的提高。
2.3 实践中心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高质量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实践教学则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各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都相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德国FH模式中实践教学比重很大且以实践学期作为其最具特色的部分,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工作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也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有相关学分规定。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模式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因材施教,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这在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中表现尤为突出,学生可自主选择课程模块进行学习,学习内容、计划、时间等也均可由学生自行安排。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实践锻炼,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于实践并从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自身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大有益处。而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应用型科研成果很可能真正应用于企业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2.4 全方位的校企合作
纵观上述人才培养模式不难发现,校企合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涉及方方面面,可以说紧密深入的全方位校企合作是各模式的共同特点,且这一特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上,各模式都表现出了鲜明的面向企业的特点。学校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并随企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以避免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离。在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中,企业还参与学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从而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还为学校实践教学提供各方面支持,很多企业专门设有处理学生实习事宜的部门,为学校教学提供场地,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并与学校共同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创造了学校和企业发展双赢的局面。对学校来讲,企业为学校教学提供各种支持不仅有利于展开教学活动,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对企业而言,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成本低、质量高,且能将科研成果直接快速的运用于企业中从而促进其发展。因此,企业也普遍积极配合学校教学,并将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发达国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的 启示
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相关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本科应用型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学习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对于我国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构建相应的培养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重视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归宿。各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都十分强调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未来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并具备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对各种能力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中表述得十分清晰、明确,而我国在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表述则较为笼统。目标决定过程,人才培养目标为教育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提供了方向和标准,因此,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细化培养目标(尤其是与能力相关的培养目标),建立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的完整的培养目标体系,将对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积极的指导作用,并利于将能力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能力培养不仅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理论教学同样包含有对能力,特别是专业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案例教学法等以能力为导向的理论教学方法,讲授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以能力为中心的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内隐的能力训练,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等均具有巨大作用。此外,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能力水平评价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CBE人才培养模式中更是建立起了由综合目标、专项目标、层次目标和单元目标所组成的完整的目标评价体系。受传统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影响,我国在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环节仍存在侧重理论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考查,对能力评价不足等问题。因此,转变评价方式,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是我国提高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变知识测评为能力考核,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能力需求。
3.2 关注社会需求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德国FH人才培养模式和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都明确指出所培养的人才要为当地的经济腾飞做出贡献。这一目的必然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时刻关注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关注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就业结构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教学具体过程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提高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人们对于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高校人才培养错位等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由于受高校与企业长期分离、校企互信程度低等历史因素影响,我国高校在提高社会需求关注度,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企业需求对接程度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企业发展现状了解不足,缺乏实地调查,使得高校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情况和其对人才的需求缺乏理性认识与思考。在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以僵化的学科体系构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一本教材教十年”的现象司空见惯。可见,要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质量和针对性,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关注社会实际需求是关键所在。通过各种渠道对企业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提高对其发展的理性认识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是培养“桥梁式人才”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以应用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和课程内容,按照“有用”原则精选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构建学科知识与应用能力并重且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是提高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质量的有效途径。
3.3 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使理论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各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大、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实习分期且单期时间长等是它们共有的特点。我国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过程中,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如验证型技能训练比重过大、实习时间短且管理不规范、缺乏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因此,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综合多种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过程中所必须面临和思考的问题。学校可全面开放实验实训平台,尝试打破班级和课程表的时间限制,根据学生实验准备情况自主预约实验时间。在教学模式上,由单纯知识验证型技能训练为主向技能综合创新型能力训练为主转变,采取自主式、项目化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合作解决问题,从而使其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整体提升。另外,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分批分段深入工作岗位实习,通过专门、规范的过程管理和评价机制保障实习质量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3.4 深化校企合作
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校企合作贯穿于其教育教学全过程并涉及方方面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开创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发展双赢的局面,其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我国目前难以比肩的。我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封闭性强的弊端,学生的学习区域一般局限于学校内部,与外部社会、企业沟通较少。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不够多样化,企业仅仅参与学校教学过程中的个别环节且一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培养高质量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现实障碍。究其原因,我国的校企合作方面缺乏相应的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高校与企业双方未充分认识到合作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互相缺乏信任。因此,要建立长期且深度的校企合作,组织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诸如校企合作工作办公室等专门机构,可以为推进校企对接奠定组织基础。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合作运行制度,明确高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方式、责任和权利,可以为双方的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提高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充分的资源共享,进行学习场所合作,为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了解工作流程,增强工作体验,缩短学习者向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过程等提供条件。同时,校企合作过程中应积极促进双方人员的交流和沟通,以便为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师资、知识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此外,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应用型科研项目是重要接点。对于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技术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协力研究,高等学校则具备这一优势。因此,通过科研项目攻关,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优势,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技术创新支持,促进企业发展。对高校而言,通过联合开展应用型科研项目,可以把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为学生深入工作一线,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婵,李晓强,邹晓东.把造就应用型创新人才摆上战略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5-26+22.
[2]张新跃,等.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122-124.
[3]KMK(Hrsg.).Das Bildungswes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08[M].Bonn:KMK,2009:169.
[4]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 Die Fachhochschule in Deutschland[M].Bonn,Berlin:Bundesministerium fuer Bildung und Forschung,2004.
[5]Eeva L A ,Paula M.Vantaa Polytechnic Case StudyFinland[EB/OL].(2008-06-27)[2014-10-29].http://www.oecd.org/dataoecd/48/56/1871267.pdf,2008-06-27.
[6]Charles P C.Challenge-Preparation the "3E"Approaching in Career Counselling[J].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raining,1997,(4):563-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