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分析
2015-06-05李世书
李世书
[摘 要]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对人才的品质、知识、技能和心理等素质结构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社会需求;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1-0014-04
时代的发展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当前,经济社会改革逐步向深层次推进,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心理变动巨大,作为调适人们 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发生转换,由担当传统的政治和道德教育转向心理和精神等文化社会心理调适等非传统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呈多元化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应加强社会调研,分析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研究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寻找新的思路。
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长期以来形成封闭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弊端日益显露”[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毕业生就业市场萎缩。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趋于饱和,就业难日益凸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趋同化现象严重,学科设置重复,没有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培养缺乏个性,毕业生同业竞争压力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有223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同时,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建设速度加快,每年相同学科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又进一步挤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因而,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相应萎缩,毕业生就业出现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因其突出的专业性,就业方向较为局限。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仍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高校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变化的传导较慢,多种原因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很难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因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产业化、社会多元化发展和培养教育对象个性化发展对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当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口径狭窄、实践能力培养欠缺,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局限性强,就业竞争性不足。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来越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随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仅仅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单一人才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发生转换,由担当传统的政治和道德教育转向心理和精神等文化社会心理调适等非传统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呈多元化趋势。要成为一名称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需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宽广的知识面,同时还需要学会并掌握诸如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管理学、领导学等学科知识以及应变、创新、公关等各种能力,由此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分析解决服务对象思想中的问题。可以肯定地说,当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对象需求的多元化,要求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产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创造性地工作,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热情以及无私奉献精神。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 响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制与教育教学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2.1 现有专业设置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 人才培养
1998年,教育部颁布制订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统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并对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作了划分。具体而言,师范类方向主要培养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方向主要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分设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方向虽然反映了当前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但由此也导致师范类和非师范类方向在人才培养体制上缺乏兼容性,培养人才的就业面过窄。有学者认为,“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就业方向只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非师范类本科生就业方向是考公务员,且方向不明确。”[2]现有的这种设置,人为地制造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政治学、行政管理等相关与相近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障碍与限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和意识形态性。然而,几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体制却变化不大,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求的反映比较迟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设置虽有几次调整,但从整体来看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体制的确立上还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需求。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专”与“全”上纠结着,以致课程门数多、学时多,学生负担重,实践时间相对不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1)基础课程学时偏多,课程的综合性不足。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往往片面强调自身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开设的课程多而全,占用一定的教学课时,影响了整个教学计划的实施。随着基础学科的飞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各门课程教学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综合性教学手段,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
2)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不重“用”的情况比较严重,对实践技术的应用性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少数培养学生未来工作专业能力的课程训练,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不注重实践教学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学到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但却未能提高素质和形成能力。缺乏能力的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和创业市场竞争中根本就没有出路,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教育公平性的失衡。
3)知识传授的方法死板僵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许多课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意识形态性较强,许多教师害怕惹麻烦,教学囿于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思维方法与能力的缺乏,在未来就业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与规律,培养单位需要根据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实践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联系。
总之,创新不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制和教育教学模式,直接导致现有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普遍缺乏,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较,在就业时面临更多的困难,就业率也普遍呈现较低的劣势。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普遍存在诸如专业口径窄、实践能力有限、竞争性不足等弱点。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体系的构建
面对困局,有效的做法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创新性专业素质为核心,变革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体制与机制,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3.1 调整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体制
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研究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特点,借鉴国外较为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设置理念及人才培养体制,调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适合新时期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点,进一步贯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打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行政管理、政治学等相关专业之间的专业限制,大学前两年或前三年进行思想政治综合专业理论与素质培养,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分流筛选部分学生进入专设师范学院,进行教师专业技术培养,其他未进入师范学院的学生可以进入行政管理、政治学等相关专业方向教育,这样能使毕业学生既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又具有跨学科综合素质,能够在教育、行政和社会管理等职业领域成功就业,同时又能保障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教师。
3.2 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社会需求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优化联系起来。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特殊性,王欢主张,“要从学生新的外部需要入手,处理好知识与人类日常生活议题之间的关系,使得课程结构能均衡体现知识与人类日常生活议题之间的联结”[3],考虑课程科目、课时、类型之间的配比关系与组织形式,实现优化目标。总体上来说,加强学生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如秦正为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培养单位应以“菜单式”的选修课[4],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最后,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可以通过举办学术及文化活动形式,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政治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掌握社会变化的规律。这样,既注重显性课程又多渠道拓展隐性课程教育形式,培育学生具有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3.3 改革、优化教学形式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注意融合学科前沿知识和高新科技,增大专业教学课堂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一般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让学生获得一种思维训练。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要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解决问题技能的机会,学生们从这种教学过程中学会了质疑、提问、寻找漏洞、检验证据、组织辩护、转换视角等思维方式,而这些思维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创新性工作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3.4 加强专业技能性训练,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有学者指出,教育教学的目的是突出培养成为专家型人才的“一般基本技能”和“终生学习技能”[5]。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高校应采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实验室项目、使用各种心理分析及道德教育个案评价等方式方法,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体系安排上,要构建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模式,尤其要注重实践训练基地和方法的建设,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技能性训练就是指要利用课上教学实践环节和课下专业技能强化两个平台,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升,竞争优势得以形成。总之,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学科上个性发展。可以通过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班,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国家大学生创新和创业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通过科研促进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
3.5 改革和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 机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教学效果及其评价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目前,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效性,不仅要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全面性考查,更要重视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查。考试方式应力求多样化,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进一步健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业、用人单位参与教育质量评价,定期开展专业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专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通过评价机制创新,建立起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培养的积极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如创新学分、学生科研奖励政策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总之,要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人才,高校要重视改革教育模式,研究实施一系列培养方案,使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专长等素质直接面对社会和不同的用人单位,接受其检验和挑选。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产品能否适应改革中的基础教育和社会需求,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的第一标准。
参考文献
[1]严仍昱.高校思政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及模式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7-9.
[2]王智慧.论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24-27.
[3]王欢.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优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秦正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8-63.
[5]陈萍,臧伟进.西方现代教学理念与策略之剖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