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插翅而飞

2015-06-03梁敏珍

新课程·中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

梁敏珍

摘 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既要大胆张扬自己的个性体会,不满足于一种结论,多角度探索事物本质,也要避免偏见和随心所欲,避免舍弃其本真而求其次。于是,如何指点学生学会阅读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让学生阅读插上翅膀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体会,更是教育工作者在指点阅读过程中所要追寻的方向。

关键词:阅读体验;指点途径;收获价值

为了更好地丰富学生语文阅读,引领学生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笔者试着从指点学生联系同一对象不同故事、不同对象不同角度进行多方位了解人物形象,试着从不同字词不同景物寻找美点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试着从多种手法上鉴赏感受文句形象生动,试着透过作者情感,挖掘作品背后多层思想内涵等多种阅读体会方式来感悟文本。试选取中学生天地第9期杭州文澜中学的姜涵蒓同学《永远的河》作品作为指点初始。

浅谈一:插上“同对象异材料、异对象异角度”翅膀,多方位剖析人物

作为教育者都知道,人物是一部作品关键,尤其是文学类作品,而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人物形象把握则是重中之重。我想:毋庸置疑,人物形象与这个人所做事、所说的话是密切相关,所以如果我们点拨学生找出这个人物所有相关的材料,然后把几个材料综合起来理解,那样对文本或许就会有多层体会或多种感受。例如,当学生分析到作品中主妇这个人物时,不妨试着点拨学生把第2段主妇洗衣服、主妇聊家长里短,第3段主妇择菜、刷芋艿,第10段主妇聊盖新房、聊那家读大学儿子暑假回来啦等多件事件综合起来分析。从第一件主妇洗衣服和第二件择菜、刷芋艿片段中,体会出主妇洗衣服时动作娴熟情景,传达了主妇勤快能干贤惠人物形象(人物品质角度),从第2段主妇聊家长里短片段中,体会出主妇尽管辛苦但能够乐观面对生活的人物形象(对待生活角度),从第10段主妇聊盖新房、聊那家读大学儿子暑假回来啦片段中,读出主妇关注邻里情况,传达主妇热心的人物形象(为人处世角度)。通过上面对主妇人物形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通过联系同一对象不同故事,可以使阅读者对主妇了解不只是单一认识,而是可以站在人物品质、对待生活、为人处世角度等多方位对人物形象有更全面了解,所以要避免单一体会。又如,当学生讲到第3段(老婆婆清洗瓜果蔬菜、冰镇西瓜分给小孩吃)片段中,只讲出一个角度时,可以适时点拨学生这一处是否可以站在多个角度体会,如站在老婆婆角度,体会出老婆婆慷慨大方、慈祥、疼爱孩子、带给孩子快乐,站在小孩角度从(“小孩笑嘻嘻地讨去,一起分享”)片段中,体会到小孩贪吃,符合小孩天真本性的同时,又可以体会出小孩大方、无私、与人分享特点。所以通过联系同一个对象不同故事,不同对象不同角度不单单是对作品中一个人物认识,而是对作品中出现的众多人物认识;不单单是对作品中一个人物单一认识,而是对一个人物各个方位认识,那么这样的体会怎能不多方位,这样的翅膀怎能不飞得更高远?

浅谈二:插上“异词异景找美”翅膀,多元化解读文本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这句话是上世纪50年代斯霞老师倡导的。不难发现它是在暗示着词句段文之间相关联,是个不可分割整体,是个缺一不可相互辅助相互制约关系,而大多学生都可能忽略这一点,在体会过程中把各自分割开来理解,词就局限在词上,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结果理解不仅不到位,甚至于偏颇,句段不抓关键词而对其泛泛而谈,失去理解方向和范围,往往体会不到点上,结果导致经常在阅读体验中面对一大段或一大句时就茫然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象,作为教师,我们能够指点学生从不同字词或换字词入手,并在实施过程中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原则,那么对于文本解读可能会起到一定帮助,可能会更加到位更加多元化。例如,学生谈到作品中有关老婆婆所在情节时,从第5段片段中,可以抓住句子中“总”“最大”这两个词体会出老婆婆热情好客,“总”体会出不是一次二次,一直都是热情好客,这也是村里人本色——淳朴民风。当学生理解如果就停留在这几个词上时,我们不妨继续点拨,能否通过改动字词帮助理解,如把句子中“谁的奶奶”改成“我的奶奶”有何异样,这样一改就会帮助学生发现“谁”这个词不指出哪家奶奶,更能体会出邻里一家人,不分你我他,更好体现了淳朴民风。这样的场景就如同陶渊明《桃花源记》作品中“皆出酒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情景,课内外迁移,更加深对文本理解。从第9段片段中,可以抓住“半送”这个词体会出渔民不以获利为主,没有商业气息,没有尔虞我诈,有的是渔民淳朴、纯真、厚道、善良,有的是邻里和睦关系,有的是良好社会风尚,诠释了农民本色,演绎了淳朴美和人性美。当然,除了从字词上寻找美点之外,我们也可以点拨学生从环境上寻找美点,例如从第3段(“圆滚滚的西瓜被水流推动着,悠然地在水中漂动”片段中的环境“有一些或黄或绿的菜叶,它们散落在布满凹凼的青石板上,形成极有层次的油画质感”)片段中,可以抓住“黄、绿颜色的环境体会出色彩美,从“散落”体会出自由自在、随意,呈现出自然美和层次美。从第5段片段中,抓住“丝绒、绿”体会出了柔和美和活力美。从第6段片段中,抓住“青山变为墨色”的颜色变化体会了夕阳西下变化美,从第11段片段中,抓住“昏黄、寂寂、漫天、柔和、寂寥、悠远”环境体会到诗意美、朦胧美、柔和美。所以,从一个句子不同字词或换词入手,从不同景物入手,阅读体会中不仅可以寻找到不同的美点,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认识得更深,更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更有价值的领会,那么这样的解读怎能不算是多元化解读,这样的翅膀怎能不飞得更高远呢?

浅谈三:插上“形式中的多种技巧”翅膀,多角度感悟内容

每一部作品都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如果说内容是灵魂,那么形式就是躯体,意味着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一种媒介。但是当一部分学生的理解体会只局限于一方面,或只采用一种阅读方式,而忽略可以用多种阅读方式带给自己更多更有价值体会时,我们不妨试着指点学生对同一个材料或同一个句子以各种形式入手,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对文本进行体会,这样或许对作品的灵魂感悟更深,或许对灵魂中的核心因素——人物体会更入木三分,或许对作品的内涵体会更透彻,例如,学生体会到小孩的故事情节时,从第3段小孩讨冰镇西瓜,从第4、5、10段小孩择菜、刷芋艿、玩水、捞虾试水温、寻觅“音乐家”、寻找蝉壳、想上竹筏等情节中,从“稍大个的黄瓜、浑圆的甜瓜才刚在水中出现,就被一群小孩笑嘻嘻地讨去,一起分享”片段中“笑嘻嘻”的神态描写体会出孩子的贪吃、调皮、天真、可爱。从“年纪稍大的女孩,都坐在妈妈身旁帮着择菜、刷芋艿”片段中“择菜、刷芋艿”动作描写体会到孩子闷得懂事成熟,有孝心,敢于分担家务。(从动作描写入手)从“较小的孩子则在妈妈身边玩水,他们的衣服很快被弄湿,脱下的塑料拖鞋扔在岸边,五颜六色的”片段中“玩、脱、扔”等几个动作描写中,读出了小孩子们贪玩、调皮、天真、可爱、机灵等,传达了童年生活有趣和快乐。从“五颜六色”读出了小孩子们不仅仅是塑料鞋的五颜六色,更是童年生活丰富多样,色彩缤纷。(从动作描写和词语入手)从“大多孩子最常干的事就是在不远处的小溪里捞虾。捞虾的长兜有的比孩子的个头还高,他们只能笨拙地举着”片段中“长兜与孩子的个头”高低对比,体会出了农村孩子的能干。(从动作描写和对比入手)从“当一个小伙伴把网兜拎起时,周围就会想起一片惊呼声,呼声分贝高低则与其网兜里虾米数量的多少成正比”片段中“一片惊呼声”侧面描写小孩收获成果多少,也写出周围人喜悦之情。(从动作、神情和侧面描写入手)从“小孩子们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扯着妈妈或奶奶的衣角央求离开,最后在大人略带担心的目光里跑开去,跑到河边试试河水的温度,跑到芦苇丛里寻觅‘音乐家,跑到溪沟树下寻找蝉壳,跑到水塘边看着破旧的竹筏,想上去而终于不敢跳上去片段中“跑到”构成的排比句,体会到了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从“一会儿就坐不住、扯着”动作描写读出孩子们贪玩本性。从“试试、寻觅、寻找、看着”动作描写读出孩子们有种敢于尝试的好奇心,想要亲近自然、拥抱自然、探索自然、体验生活的向往。(从动作、心理和排比入手)又如,第8段男人们收鱼笼,“鱼笼都被放在水塘里,固定在小岛上,收鱼笼的人会撑起一叶漂在水塘边的竹筏,缓缓移向小岛。被一盏盏老灯映得微红的水面上,细长的竹筏轻轻巧巧移动着,看着好似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卷”片段中“撑、移”动作描写中,读出了收鱼笼人动作速度缓慢,传达了渔民们舒适、悠闲、恬淡、宁静等生活节奏。体会了渔民们这哪是在收鱼笼,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简直就是在享受、欣赏生活。(从动作、环境描写和比喻入手),尽管初读时看上去似乎是较为浅层的内容,可是采用多种技巧去体会时,却让阅读者意外地体会到孩子天真烂漫的性格,体会到童真的可贵,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会到农村生活的惬意等外在看不到的多种内涵。从形式入手,并把多种形式手法综合起来,形式之外的潜在内容就会带给阅读者多角度的体验和思考,那么这样的内容怎能不多角度呢,这样的翅膀怎能不飞得更高远呢?endprint

浅谈四:插上“把握作者情感”翅膀,多层次挖掘主题

如果说人物是作品核心,内容是灵魂,那么思想主题则是作品命脉,无论面对一篇怎样的作品,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人、物、景等方面感受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体会,可是对作品中思想主题的挖掘却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点,即使有些基础较好学生会挖掘出一些,可也只是停留在浅层或较为狭窄认识上。那么,怎样让我们学生能够挖掘到较为深入、有广度的主题?笔者认为,如果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情感入手,透过情感揣摩作者创作意图,这样对文本主题挖掘或许会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当学生谈到第1段(念小学时,夏天我总爱回到那千百年来低调地坐落在江浙边缘的老家,只因为太喜欢那里的一条小河)片段时,抓住句子中“总爱”“太喜欢”这两个情感词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作者爱家乡、爱小河情感体现。从13段(家乡的小河边,是我童年欢乐驻足的地方。家乡的河的水灵、清凉,以及那一片漂荡在清澈河水中柔柔的绿,将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伴我走向与她渐行渐远的村外世界)片段中,抓住“永远印在”这个情感词体会到小河是孩子游玩场所,即儿童乐园,从13段(所看到的是,河与她养育的村民间无比和谐之态,大人洗衣服、洗瓜果蔬菜、聊天、冰镇西瓜、收鱼笼、钓鱼等生活地方)片段中,抓住“养育”情感词体会到河就是村民生活栖息地,即生活家园,从第14段(但愿灰霾永远吹不到那个偏远小村,但愿家乡的河水永远湿漉漉清凉凉,永远散发生命的气息)片段中,抓住“愿”情感词体会到期待、眷恋、怀念之情,体会到现实河道已经充满了灰霾,受到污染,成为死河,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已经充满了灰霾,受到污染,所以借这个“愿”呼吁小村不要受到污染,呼吁家乡河水永远清凉、有生命,即希望村庄这块土地永远是一块净土,呼吁村里的人们永远留有一块属于自己心灵家园,成为精神栖息地。所以透过作者的爱、眷恋的情感,我们不难揣摩到小作者写这篇作品意图和作品主题所在——小河是儿童乐园,是大人生活的家园,是大家的精神家园,面对这样的乐园,怎能不永远刻在脑海里作为精神的寄托?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所以,从情感入手不仅使学生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还挖掘到更为深刻的主题,使学生情感也在无形中得以洗礼和熏陶,得以启迪:那就是只要保持一颗不变童心,那么就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失去乐园,就不会随着环境变化而迷失自己,失去净土,就会有一条澄澈河流永远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时常让自己思想和心灵得以净化,试想一下难道这不就是最好的情感、价值观体现吗?这样的主题怎能不多层次呢?这样的翅膀怎能不飞得更高远呢?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何会有那么多哈姆雷特,是因为每个读者阅读方法各异,即每个阅读者给自己插的翅膀各异,才使得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悟,才使得体会多少深浅各异。所以,如何学会阅读,如何插上阅读翅膀使体会更多、更有价值,这将是我继续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参考文献:

魏新玲.初中学生课外阅读养成教育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4(09).

编辑 李 姣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
朗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读中阶段的适时运用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探索
恢复愉悦:破解名著阅读困境的教学自觉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紧扣学生跃动的脉搏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的生成探究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尊重学生独特阅读体验
林格伦笔下的顽童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