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文本中探寻“语用”的秘妙——以《珍珠鸟》为例

2015-06-03吴亚瑞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珍珠鸟积累陪伴

吴亚瑞

(厦门市金尚小学,福建 厦门 36100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修订组负责人巢宗祺教授曾说过:“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工夫,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在对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学生体会、认识语文运用的规律。”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 (以下简称“语用”),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现撷取笔者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的前后两次教学课例,谈谈自己在“语用”实践中的所思所得。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突出“语用”意识

第一次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信赖真谛,体会人鸟情深。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作者与珍珠鸟的深厚感情。

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启发谈话,感受人与动物情谊。

(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随着彼此熟悉而逐渐建立深厚而真挚的情谊。

(3)写话训练,以珍珠鸟的口吻,写一写想对主人说的话。

(4)课外延伸,畅谈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以常规语文教学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既凸显了本单元“生活中的启示”这一主题,帮助学生完成了对课文内容和文本中心主旨的理解,又适时结合了写话训练,达到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

但如果换一种视角,这样的教学目标突出的是对“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非主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3中虽安排了写话,似乎体现了语文味,但缺乏写话指导,写话最终的落脚点只为了落实在人文主题上,学生学完课文后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人与动物应该要和谐共处”。而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性目标——学习运用语文文字能力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诚如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所言:“造成了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颠倒、错位和边缘化。”

经过反思,笔者将第二次教学设计进行了改动,将体会感受和实践运用寓理性散文的语言特点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展开教学环节设计:

(1)联系实际,启发谈话,感受人与动物情谊。

(2)读人与鸟情感之“深”,学习寓理性散文场面细节描绘,与感悟体会巧妙结合,情景交融的行文方法。

(3)写话训练,适当运用学到的片段描写的方法。

(4)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笔者通过环节2以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掌握和品读文本的行文特点,再通过环节3的实践运用,将品析、积累、运用统一起来,学生将阅读中学会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写话中,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言意兼得的效果。最后的环节4通过学生的实践之后的体会梳理,从而达到形成能力,内化于心的目的。

二、关注文体特点,指导“语用”实践能力

语文姓“语”,教师在语文课程意识观照下的教学指向,应立足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的文体形式特点,发现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表达,并将这种能力内化为己用。

《珍珠鸟》的作者冯骥才先生是作家,也是一位画家。这篇散文婉约清丽,节奏恬静舒缓,将自己在绘画中的独特感受融入到文中,文章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在细腻描绘的一个个场景中,对于人生的感悟也水到渠成地汩汩流淌。在关注散文文体的课程意识指引下,教师将焦点转向了“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主题描写一个个场面,并掌握这种写作技巧”。如以下教学片段:

师:随着作者和小珍珠鸟的逐渐熟悉,他们彼此信赖,让我们一起去寻找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吧。

生:我找到的是第11段:“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师:你的朗读很动情,请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我发现作者观察小珍珠鸟非常细致,甚至连它眼睑的颜色、小红爪子、胸脯上的长绒毛都描写出来了。

师:是呀,作者也是一位画家,所以他运用了画家工笔描绘的方法来刻画。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你能运用这样细致观察的方法,描写插图中的冯先生吗?

生:我双手一动不动地支撑在书桌上。钢笔尖停留在纸上的一个位置,我甚至放慢呼吸的节奏,生怕这微微的喘息也会打扰了小珍珠鸟的美梦。

歌德曾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个秘密。”这样的练笔,引导学生关注文体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秘密,破译语言形式的密码,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潜心涵泳感悟,品味“语用”妙处

对于《珍珠鸟》这样一篇语言优美、情感性强的课文,如何真正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的温度,受到情感的熏陶?叶圣陶先生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句话就是让我们植根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通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扎实地训练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如“陪伴”一词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我”得到了珍珠鸟的信赖?

生:课文第2自然段写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而在第12自然段中“陪伴”它渐渐成了陪伴主人的朋友。说明它越来越信赖主人。

师:你能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读书,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

生: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我觉得“陪伴”是相互的,珍珠鸟陪伴着主人,主人也陪伴着珍珠鸟,他们相处的时间很长,彼此之间感情越来越深厚。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的文体特点、文美之处、言语训练增长点,把语言文字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1]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2]张艺.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还原语文课堂本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3).

[3]张小琴.关注语用,让“教语文”脚踏实地[J].小学语文教学,2013(12).

猜你喜欢

珍珠鸟积累陪伴
陪伴
珍珠鸟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说谎的珍珠鸟
《珍珠鸟》文本解读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