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南语在小学语文唐诗教学上的应用

2015-04-18曾惠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闽南语童谣唐诗

曾惠华

(厦门市同安区洪塘头小学,福建 厦门 361100)

闽南语,也称闽南话、河洛话,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方言。闽南语完整地保留了唐朝及五代时代的古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丁邦新从声母、韵母和声调等三方面来比较闽南语和中古汉语(隋唐),得出结论:“纯从语言的立场来说,闽南语在汉语方言中是最富有古代色彩的,它所保存的古字和古音的若干痕迹彰明显著,语言亲族的血统可以清晰地推溯出来。”[1]唐诗的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因人、因时、因题材、因体格而异,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主神韵,擅长丰神情韵,重天然之美。缪钺在《论宋诗》里,将唐诗和宋诗相比较,指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美在情辞,故丰腴”等特点。[2]

一、闽南语读唐诗的优势

1.领会韵律之美。闽南语是唐朝当时的中原标准音,用闽南语来读唐诗比用普通话来读更容易押韵,有一种朗朗上口的感觉。诸多教师以杜牧《山行》为例来突出闽南语读唐诗的优势。但《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原来注音一直是“xiá”,现在已改为“xié”,破坏音韵之美,这样改是否科学,有待时间验证。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篇,从闽南语的注音中可以发现,用闽南话来读往往比普通话更押韵好听,更易学生感觉到读诗的多样化,也让学生初识汉语发展脉络,惊讶于闽南语历史之古老,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bak7](闽南语音标,以下同),初闻涕泪满衣裳[siong2]。

却看妻子愁何在[zai4],漫卷诗书喜欲狂[gong2]。

白日放歌须纵酒[ziu3],青春作伴好还乡[hiong1]。

即从巴峡穿巫峡[giap7],便下襄阳向洛阳[iong2]。

2.增强说学逗唱的基本功。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诗歌传统,常配乐而歌,具有流行性,程章灿评唐诗“七言诗豪爽激荡,色彩较浓烈,适宜挥洒狂歌浩叹的情怀”“唐人创作的绝句却常作为歌词配乐歌唱”。[3]闽南人历来把“读书”说成“读册”,把小孩子朗诵课本有拖音的现象常说成“读册歌[tak8][ciak7][gua1]”。闽南语分白读和文读两种情况,白读就是正常说话对字的发音,文读就是读书音。在小学唐诗教学中增加闽南语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乐感。

3.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因受客观条件所限制,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来源于生活的直接感受和所见所闻。唐诗较直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况且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诗人做诗的环境和现代相比已绝然不同,如何理解诗中之意成为师生共同的难点。闽南语保持唐朝的中原标准音,许多话语也保持唐代的时人讲话的意思,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现在已是配偶的称呼,用闽南语读“妻子[cue1][zy3]”已有妻子和孩子的语义,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中的“惜”“细”都是闽南语的日常用语,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目前闽南语朗读唐诗存在的问题

1.社会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出现了大量新词汇,许多专业术语、语法结构也不断趋向精密。如“苹果”不单指的是一种水果,在特定语境下,它是一种电子产品。又如“有木有”完全颠覆了现代汉语的运用,却在网络语境中广泛应用。但也有些词语早已离开日常用语的队伍,如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青箬笠,绿蓑衣”也因雨伞、雨衣的出现而在人们的生活用品范围消失。

2.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迁移进来的人口若由于自己的母语与当地语言不一致,一般都是通过第三方语言或学习当地语言来与当地人交流。在对外迁移方面,人们移民到发达国家的机会越来越多,英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广泛应用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在强制推广的普通话和英语热的面前,闽南语学习已显得可有可无。

3.教师的因素。目前,70、80后的教师在教学中已成为主力,绝大部分教师都会说普通话。但对方言的运用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不会闽南语的文读,很多词语的发音是普通话的变音等。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gou1],万条垂下绿丝绦[tou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dou1]。”中的“高”文读为[gou1],白读为[go1],文读整首诗押韵朗朗上口,白读就不押韵了,失去原有的韵味。教师语言的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信心和效果,文读的缺失使教师难以胜任唐诗的闽南语教学。而今,只有出生于20世纪20~40年代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和一些师公(道士)、尪姨(巫婆)或牧师等专业人士,才懂得“文读”。另外,新课程标准只对普通话教学有做要求,为符合上级考核要求,许多教师在普通话的教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放弃了闽南语教学,要不就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

三、多种方式推进小学唐诗闽南语教学

1.教师要有信心和能力。一位成功的教师往往充满自信,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这些自信来源于自身的不断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教师要做好闽南语读唐诗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不能认为单靠日常对话就能学好闽南语,而应认识到闽南语读唐诗能促进学生在语言、音乐、人际关系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其次要对实施闽南语读唐诗的效果充满信心,任何一项好的教育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对人的影响是终身的、广泛的;最后要对自己能教好学生学好唐诗有信心,对学生能学好闽南语读唐诗有信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向会文读的人士学习,多种渠道提高自身能力。

2.要引进先进的教材。目前,闽南地区的闽南语朗读正处在起步摸索阶段,教材比较简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试验,取得的效果有限。台湾在闽南语教学上处于较先进水平,教材理念先进、标准明确、设计科学。他们不仅有丰富教材,还拓展到医用、影视制作等方面。因此,学校可以引进台湾先进教材,借鉴其在教学上的优点,不断推进闽南语读唐诗的教学工作。

3.玩乐中的唐诗教学。语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读多讲会带来很好的语言训练效果,但单调的多读多讲会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来设计教学。童谣是每个人最早接触的文学体裁,简单优美的旋律伴随许多人的成长。运用童谣教学,如用数数童谣《十二生肖歌》、游戏童谣《一放鸡》、舞蹈童谣《天乌乌》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4]

[1]丁邦新.台湾语言源流[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

[2]缪钺.诗词散论[M].上海:开明书店,1948.

[3]程章灿.唐诗入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4]陈耕,周长楫.闽南童谣纵横[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闽南语童谣唐诗
童谣里的童年
厦大研发闽南语识别系统
唐诗写柳之妙
快乐童谣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诗赏读
闽南话
闽南话
音乐特点在闽台闽南语合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