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行相顾集思广益
2015-06-02韩华丽
韩华丽
摘要:我校以“课例”为载体,从由随意到主题,增强驱动力;由合坐到合作,激发创造力;由听课到观课,提升反思力;由课堂到课例,积蓄生长力四个方面介绍了本校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过程,切实通过课题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方式,重建教学范式,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例研究;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7-020-2
集体备课,作为集教师群体智慧分享与合作创造支持为一体的备课方式,成为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寻求有效教学的普遍形式。然而,在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规划,使集体备课沦为分摊备课,难主动,千篇一律无个性,只备不研轻实效,这些问题的存在已成教师发展的瓶颈,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小题能大做”——由随意到主题,增强驱动力
1.小处着眼,确定主题
在确立研究主题之前,我们进行了问题的搜集,要求每位青年教师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从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中捕捉到问题。教研组对所有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的主题要有研究价值,要从小处着眼,要抓住热点难点问题。
几年来,我校教研组先后开展了针对学科教学重点开展的“语篇教学读后活动的设计”;关注学习者不同个性或水平及学习者的具体表现开展的“后进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针对教学法方面开展的“利用自然拼读提高语音教学”的研究活动等等。这些主题无不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学的事件、片段、环节。这些主题关注的点虽小,但可做的文章却大。
2.缜密规划,分析问题
主题确定之后,通过文献和资料帮助我们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确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后续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集体的讨论,确立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大致研究的范围,使教师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问题界定清晰后,老师们通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教研组长提前一周布置好备课内容,第几课时,备课组全体成员认真解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潜心钻研教材文本,在此基础上开展讨论交流,准确提炼具体、明确的课堂三维目标,接着各成员收集相关素材,了解当前学生已有知识层面,依据本人思路,形成对该课时的简案。教师还要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作一定的课前预设:按设计方案开展课堂教学,希望学生会有怎样的课堂表现?学生会有哪些收获?等等。最后准备充足发言内容。
二、“见贤不思齐”——由合坐到合作,激发创造力
1.集体初备,集思广益
初次集中活动,先由主讲人将教材内容、目标、重难点、学情等简单罗列,之后分组讨论,我们组12人平均分成3组,说与记录同时进行,约半小时后,形成书面教案,依次上台陈述该组上课设计思路。这份教案的形成也很重要,它是组内4位组员,按照课例研究主题,集中优化新授、操练、巩固、复习拓展等环节,优化有意义、可操作性强或者有创设性环节。因规定时间必须快速有效,所以组员要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敢于对其他组员提出质疑,不盲目听从权威的意见,每位教师都要加入到探讨活动中。
2.初步定稿,博采众长
中心发言人下发自己的详案,不再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可以边听边及时抓住自己头脑中的闪光点、备注。等发言结束,就可以各抒己见,踊跃发表自己看法,避免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学”,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实事求是而不夸夸其谈。针对第一次的分小组和大组讨论之后,轮到上课教师及时将补充到的金点子、好方法补充到自己教案中,适当删减原有环节,整合成比较完善的第一次教案,制作PPT,约一周后试上。
在作为课例研究活动的集体备课中,教师自始至终都以教学研究者的角色介入和参与其中。
三、“反听又内视”——由听课到观课,提升反思力
课例研究下的集体听课活动,教师不仅要“听课”,更要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借助于课堂观察的反馈,组内的评议,提升反思能力。
1.观察评估,有的放矢
在课堂中,观察者要把所有这些行为和事件都真实地记录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观课前,各位组员根据教研组的课例主题,制定自己课堂观察的子课题,如“学生参与活动有效性”“教师语言的有效性”等等,并由教研组长制定观察表。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进行有主题的观课,对教学活动及提问、预期的学生反应、教师行为描述、课堂教学评估等各个方面进行记录。
在议课的过程中,教师针对自己的观察角度,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这个小问题进行突破。值得一提的是,在课堂观察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
2.反思研讨,思维碰撞
在汇总观察结果时,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程序:执教者叙述教学意图→依观察结果展开小组评论→小组成员代表作简要总结。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评议时更集中于对问题解决的思考和讨论。
阐述意图。这个环节是执教者根据集体备课的框架,按照班级学情和实际情况设计教案。执教者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反应,而且也将教师对学生反应所做出的应对措施列入教案。执教者需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反思“问题”在课堂中解决情况。
集体评议。这是聚集集体的智慧以求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观察者根据自己观察的主题进行反馈,集中于对问题解决的思考和讨论。由于观察的主题不相同,得到的课堂反馈也更全面、更具体、更细致。议课时,教师们对有待改进的环节,进行大刀阔斧地改写;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是如何有序地领,而不是塞和简单注入。
四、“笃行再力学”——由课堂到课例,积蓄生长力
1.二次备课,自我完善
教师对“教学设计”资料进行取舍和剪辑,以便集中反映教学问题及其解决过程。这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的扬弃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对教案设计和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水平的估计以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劣得失等逐项进行反思、检视、分析、评价、总结,以补救本次教学所失,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重构自己的认知体系。教师们既关注如何巧妙设计,如何丝丝入扣,如何化繁为简,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想出改进的具体措施,使常态课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2.撰写课例,研有所得
通过一系列的磨课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从“立”到“破”再“立”再“破”经历数次循环:初步形成教案——磨课——集体议课——自我反思——修改教案。青年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堂上产生了哪些教学冲突?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它的背景是什么?这些问题有没有研究的价值?等等。最后,教研组要求青年教师回顾集体备课的过程,并将材料进行理性梳理和加工,凝炼出一个焦点主题,撰写教学案例。课例的撰写必须着眼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探寻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赋予事件以教育的意义,同时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下一轮开展课例研究的初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