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技法细探
2015-06-02李开明
巧合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由出人意料的因素构成的人物奇遇情节。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中广泛运用的艺术手法,作家往往通过精心构置的一个个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和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景中发生碰撞,展现生活的意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更能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中学语文文本中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类文学作品。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巧合技巧,不仅有助于学生更饶有兴味地深入阅读文学作品,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通过有意识地借鉴迁移,构思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一.巧合的类型
巧合根据所涉及的人和物可以分为人物巧合和事件巧合。
一是人物巧合。所谓人物巧合,指两个具有先期联系的人物偶然相遇。这种前期关系可以是家庭、爱情、友谊甚或仇恨,所谓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路窄”“他乡遇故知”其实都强调的是人物巧合的前期关系。
人物性格的巧合有相得益彰、相反相成两大特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宝黛二人一见面便似情投意合,用宝玉的话说“虽然未曾见过他, 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此为相得益彰。《孙庞斗智》一文,则几乎是孙膑与庞涓的性格冲突在推动情节的发展, 两人心计有相同之处,但可巧的是相反居多,于是便演出了一场性格大战。此为相反相成。
二是事件巧合。所谓事件巧合, 指两个事件之间发生某种偶然的联系。事件之间的巧合也有着相似性和相反性两种不同特点。事件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发生:
1.时间巧合。
构成巧合的情节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人物、事件及诸种因素似乎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如《错斩崔宁》一文,大娘子到临安府告发贼人丈夫,“那时换了一个新任府尹,才得半月,正值升厅”。如无此巧合,怕是又一起冤案不申在所难免。
2.天气巧合。
天气有时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起着不可小看、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烈日和暴雨下》,祥子是一位本分勤劳又争强好胜的人,怎样表现他的这些特点?让他干最苦的差事——拉黄包车,让他面对最难受的天气——“烈日”、“暴雨”。在让人难以忍受的特殊环境之中,更好的表现了祥子生活的悲惨。
3.地点巧合。
运用空间因素让身处异地的人物走到一起,从而使情节波澜起伏,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在法国,于勒在南美;菲利普夫妇为了显示自己的高贵、优雅和情趣,要去海边吃牡蛎,于勒发迹之后又破产,不得已到油轮上谋生糊口,偶然之中他们相遇了。合情合理,决不牵强。
4.物件巧合。
有时通过物件的巧合也能达到强化艺术效果和深化主题的目的。而其高明之处正在于这些巧合和意外并非凭空捏造,总有其必然性。
《错斩崔宁》中刘贵失钱十五贯,崔宁卖丝的钱偏也是十五贯, 此等巧合实乃少见。这便使昏官断案有了个合理的推测,冤案的发生也就不是没有一点合理性了。
5.时机巧合。
有些事情,客观条件决定了它只能在这种情况下发生,而不可能在其他情况里出现。《社戏》中偷豆的情节,一方是热情好客的农家少年,一方是城里来的新客,看戏时,“迅哥”想喝豆浆没喝上,桂生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提议“偷豆”――看戏是在晚上,偷豆因而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农村夏夜的优美风光,农家少年的淳朴可爱便依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巧合的各种方式如果能够综合使用的话,就更能够显出文学作品的魅力和震撼力。例如话剧《雷雨》,就集中了天气、地点、物件、时机等巧合因素,在特定的典型时空内揭示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二.巧合的效果
1.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陈涉世家》中,九百人的戍边队伍遇雨被阻大泽乡。这支队伍“遇雨失期,失期法皆斩”,没有退路;而当时国内“天下苦秦久矣”,人们都认为“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楚人更怀念项燕。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生死时刻,陈胜站了出来,发出了“今亡也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的号召,从而揭开了亡秦斗争的大幕。在这一特殊的时机巧合中,展示出陈胜远大的目光,卓越的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
2.描写典型的社会环境。
鲁迅在《药》中,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恰好是蘸了革命者夏瑜的血。作者利用了这种巧合有机地组织全篇材料,加强了故事情节的悲剧色彩,表现了群众的愚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脱离群众,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很好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表现生动的故事情节。
善用巧合是作品做到构思精巧的常用手法,能压缩故事时空,使情节曲折完整,增强作品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1)使矛盾激化,气氛陡然紧张,造成波澜。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甫夫妇因有一位“了不起的”“好心的”于勒,两个出嫁老大难的女儿都找到了对象,拮据的生活将获得解救,因此一家人心情愉快地前去度假。在轮船上,菲利甫甚至优雅地请几位女士吃牡蛎。这时,他们发现一个满脸愁苦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妻子先是“不安”,进而“突然大怒起来”。多年的梦想一瞬间化为灰烬,妻子已然是恼羞成怒,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显然,这个巧合大大加速了情节的进展,使矛盾高度集中起来。
(2)造成强烈的悬念。我国古代白话小说《错斩崔宁》,写二姐误以为丈夫刘贵以十五贯的“身价”将她卖给别人,就急急忙忙逃回娘家,在途中碰到崔宁,二人结伴而行。不料邻居追了上来,说刘贵被人杀死,十五贯钱被人劫去,将崔宁与二姐扭了回去。众人从崔宁的“搭膊”中搜出的钱也恰好是十五贯。这“十五贯”的巧合着实使读者为崔宁和二姐的命运担忧,急于知道小说的结局。可见,巧合用得好,其吸引力是很强的。
(3)使矛盾冲突得到合理的解决。《荷花淀》中几个妇女去找寻自己的丈夫,丈夫们刚走,女人相当失望。这是时间巧合导致的矛盾冲突。在回来的路上,望眼欲穿,望不见丈夫:随意的一看,却看见了鬼子。情节开始紧张进来。这个巧合让妇女们有了锻炼和升华的机会。最终无意间把鬼子们带进了荷花淀,却是水生他们早已布下的包围圈。巧合引来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endprint
(4)使结局出人意料。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写穷困的苏比一心一意想叫警察捉去,到布莱克威尔岛的监狱过冬。小说写他几次作案都未成功:他假装流氓,调戏年轻女人,这个女人恰巧是妓女;他去偷伞,未料到这伞正好是小偷偷来的,小偷误以为苏比是伞的主人,赶忙溜走。这些巧合都出乎意料之外,因而造成波澜。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巧合技法的学习和借鉴,可以在相应的文本学习之后展开片段性地仿写,进而过渡到整篇作文的仿写和创造。
如时间巧合的运用:中考作文题“师生之间”,一位考生在文中设计了这样的巧合:“我”的妈妈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有一次,“我”护送本班的一位女同学回家,正巧被妈妈撞见,于是故事就此展开,生动起伏。
如人物巧合的运用:学生作文《真是没想到》。文章告诉我们,正因为搬了新家,“我”情不自禁地思念自己的往日伙伴,连用三个“忘不了”的趣事,来铺垫三人的友情,说明“我”的思念是发自于内心的。正在“我”为失去亲密的朋友伤感时,奇迹发生了。第一个巧合是遇到了王莹,接着发生了第二个巧合,遇到了晓洁。因为事情完全出人意料,所以在写巧合的情节时,小作者很注意通过细节来展现惊喜的场景,让巧合更趋于合理、真实。
巧合手法有利于情节的新奇、生动,但巧合手法运用是否得当,关键是是否做到了“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只有“出乎意料之外”,作品的构思才会不落俗套,情节才会紧凑动人;只有“合乎情理之中”,事件才会真实可信,主题才会深刻有力。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准备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个文本,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发展。
著名剧作家曹禺在谈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老实说,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明明是巧合,是作者编的,又要让人看戏时觉不出是巧合,相信生活逻辑的依据以及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必然性来。”
文学中的巧合来源于生活中的巧合。我们更要引导学生深切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这样才能从散乱、庞杂、琐碎的素材和事件中进行艺术的提炼、综合和概括,不着痕迹地将生活中的巧合艺术地反映在作文中,并达到巧夺天工引人入胜的境界。
李开明,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枣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