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中真性情的渗入与析出

2015-06-02李红灯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真情感情情感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想打动别人,必须有真情。其实,为文也如此。文章要感人,要打动读者,就必须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是不是说作文时强装忧伤或欢娱就可写出有真情的文章呢?不是,这样的文章容易露出娇柔造做之态,肯定会给阅读者留下虚假的印象。我们平时说“文如其人”,也可倒过来说“人如其文”。一个人的品性、品行、气质、气量直接影响着为文。因此教学生说真话,做真事,养真性,动真情应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只有这样文章才会透出“真气”“灵气”“豁达”之气。作文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而语言表达又离不开思想感情。不出自真挚的感情,很难把话说得动听。正如古人所言:“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虚情假意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

但学生作文中,出现了许多胡编乱造、虚假做作的文章。如以“宽恕别人与善待自己”为话题作文。全班竟有8位学生写到因不能原谅好朋友的过错与朋友决裂,使自己备受煎熬,从而导致成绩下降,后又以朋友的大度使我们重归于好,而使自己心情舒畅成绩提高。这其中不乏有人的确如此,但如果8个人都这样那就落入了套作、宿构的怪圈。老舍先生说:“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与感情,不来自字典辞源找来的字汇词汇。我们的思想好,感情厚,我们就一定能教普通的话变成很有力量的话。”最早诞生的诗歌为什么多以二节拍的句子为主?有人研究认为,这是与人的生命形式(如呼吸,脉搏等)相呼应的结果。文章的思想内容更是如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生命的状态决定写作状态。而不少学生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或体验,平时不注重情感的渗入,作文时难析出情感,而一味地模仿,其结果往往是言不由衷,为赋新词强说愁。

从2003年起,高考阅卷评分标准把“感情真挚”提到了“思想健康”的前面,所以必须对这一点重新认识。感情真挚的具体要求应是:第一,符合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求诚”二字。合乎实际,合乎事理,合乎自然。第二,感情充沛,格调不低沉。第三,字时行间流露的感情或直抒胸臆要与文章的主旨保持高度一致,不是外加上去的,不是无限拔高的,也不是无病呻吟的。这就要求为文者除了有较高的文字修养外,还须有健全的人格修养。

一.做真人,让真切的感情自然地流入作文中

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很难想象一个虚伪的人能写出真性情的文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无不是作者真实人品影响着文章的体现。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真情感染学生。教师平时与学生相处时,交流谈心要体现真情,举手投足也要体现诚意,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次微笑都要将真情关爱注入学生的心甜,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激情。披情入文,含英咀华,用自己生动鲜活的语言,真挚感人的情感来打动学生,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让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的真诚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成为老师真情的传递者。

其次,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需要真切的感受,需要真实的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如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来自作家作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并尝试着用心去感受作家的情感体验。

其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丑、善、恶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若一味地关注社会中丑恶的现象,那么必然对社会充满厌恶与憎恨,一位愤世嫉俗之人很难写出格调高雅的文章,只有关注美,搜寻美才会写出积极的文章,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其四,教师要善于捕捉情感支点,挖掘学生内心的真情。情感支点可以从生活细节中捕捉,让学生在情感历程中学会化平淡为真切,化漠视为珍爱;也可以从教材范文中寻找,捕捉,并顺势激发。李密的《陈情表》至孝之情催人泪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含泪,字字泣血。如果能在学习一结束,马上请学生写以“亲情”为话题的文章,那么流露于文中的亲情必定真切感人。

二.求真知,让真实的生活艺术地走进作文

不掌握实实在在的知识就为文,犹如刚刚接触绘画就去搞设计,其结果必是支离破碎,难有称心之作。只有学得了真知才会将生活与作文融合,而不是照搬生活。如何让生活艺术地走进作文呢?

首先,重视生活细节,捕捉写作素材。高中生学了十几年的知识,应该说胸中有物。但高中生活单一,是典型的“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整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免枯燥无味。但如果有心,也可从许许多多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写作素材,如寝室里,室友之间的倾心交谈,嬉笑打闹,误会矛盾以及室友的思家怀亲等点点滴滴生活,都是写作的素材。再如看到校园里一片姹紫嫣红,一个景点的布置都可以流诸笔端。可以望月,可以听雨,可以写考场众生,可以绘食堂百态……总之,只要用心体察,校园亦是一个万花筒。这些可以被艺术性地转化为语言文字,生动活泼地走进作文。注重生活细节,从点滴生活中感受其细微的变化和差异,并由此上升到理性的人生感悟。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由海棠花在凌晨三点开放而悟出美的本质及美的极致是在其生命结束之前最灿烂的绽放。能悟到这一境界,没有厚实的文化修养,没有用心观察,用心思索,动情的捕捉是不可能的。

其次,重人文素养,靠拢生活写文章。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抒情乏味,对生活的理解肤浅、片面甚至偏激,这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生活。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靠拢生活写文章。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后,我发现学生内心已涌动着一种对秋的热爱之情。这时,“走进秋天”,“寻找秋天里的生命”便是一种极好的写作切入点。因此,我及时组织学生走进秋天的大自然中,引导学生从肃杀凄凉的秋景中悉心观察,用心体悟秋天大自然中的一株枯草,一束野花,一片落叶所展示的勃勃生机和所蕴藏的顽强生命力,然后写成文章。endprint

三.诉真情,让真实的个性鲜活地融入作文中

雪花落在地上变成了水是普遍的认识,而变成了土,变成了春天便是个性化的思考;我听到枯草在风中呼呼作响是普遍的认识,而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便是个性的思考。文章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在感受和技术上尊重自己,尊重世界才是好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引导学生做真自我。要求学生写作时坚守本色化做人、艺术化作文的原则,从而将自己的真实情感、真实思想用笔抒写出来。要让读者读了你的文章之后感受到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并且能通过文章读出你的为人是诚实的。

其次引导学生挖掘真自我。从自我到文章,是一个艺术化的思维创作过程,在这个思维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力求做到思想、见解的新颖独特。要引导学生善于抓生活中可入文的稍纵即逝的信息。写下“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文章,将自己善于发现,敏于感受,长于抒写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文章,是真自我的鲜活呈现,也必将拥有真正的生命内涵和艺术魅力。

其三,引导学生抒写真自我。每位学生的思想都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这种鲜活、个性化的思想在文章中如果得到真实的抒写,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大胆地抒写自我。教师要时刻地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意愿,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那细微不足道的闪光点。挖掘学生身上美好的人性品质和写作潜质,给予鼓励和肯定,并延伸到作文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大胆地抒写真自我。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青年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人,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就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年轻人,他也问了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他:“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的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答复不一致,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生活是这样,作文也是这样。作者的眼光、追求、境界、品性、气质直接决定着文章的品位。所以,我们在教学生作文的同时,应该锤炼他们好的人品,高品位、真性情的文章,才会不显雕琢之痕的自然流诸笔端。

李红灯,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房县。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情感情情感
最好的感情
风雨真情
真情
情感
感情工作
台上
不分对错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