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2015-06-01吴建新易雪玲欧阳河邓志高

高教探索 2015年5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指标体系

吴建新 易雪玲 欧阳河 邓志高

摘 要:借鉴国际科技合作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和有效度的四维度分析概念模型。结合我国政策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要求,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四维评价模型对广州、中山两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州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水平优于中山,但两市均处于一般水平之上,结论与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职业教育水平相符。因此,此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是适用且有效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模型;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区域、学校、专业四个层次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研究的代表主要有余祖光[1]、龙德毅[2]等。分析区域校企合作现状的代表有李敏[3]、尚豫新和尚会心[4]、严新乔[5]、卢晓宁[6]等,他们分别研究了河北、新疆、宁波、浙江等地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从职业学校类型角度研究的代表有王伟和冯树青[7]、王锁荣和朱仁良[8]、孙云志和何玉宏[9]、童云飞等[10],分别对财经类职业学校、建设类职业学校、交通类职业院校、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作了分析。还有严忠对珠宝专业,徐迅对旅游专业,袁月秋对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总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并存,但缺乏系统的校企合作理论指导,研究带有较强的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倾向,分析内容的客观性和方法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其二,分析内容广泛但针对性不强。归纳起来,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内容包含合作特性、领域、主体、影响因素等,研究内容和分析指标缺乏系统性、客观性、针对性,内涵界定不清楚,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体系。其三,分析结论缺乏可比性,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合作数量、合作内容、合作问题等方面反映校企合作现状,或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测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院校、不同类型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结论的可比性不强,很难全面系统地呈现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客观状态,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政策的借鉴意义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此,本项目组基于校企合作的本质内涵,参照人社部《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和国家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分析校企合作的概念模型,依此设定分析校企合作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调查检验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建立规范系统的校企合作分析框架。

一、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一种复杂、艰巨、关联多方利益又具有外部公共性的教育活动。在校企合作中,各合作主体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的,符合经济学的理性人理论假定。校企合作活动可以看作是管理活动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多维性、系统性。因此,可以用经济学、管理学方法研究校企合作。深入分析和解构我国有关政策文件对校企合作内容及目标的要求,本文认为校企合作活动具有四维结构,即合作的广度维、深度维、持续度维和效度维。借鉴李梦学博士提出的“国际科技合作四维结构概念模型”[11],构建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从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四个维度分别反映合作的范围、时间、层次和效果。如图1所示。

(一)广度

广度指校企合作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从职业教育政策所提出的要求看,主要体现在合作主体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全面性、合作受众的普遍性三个方面。首先,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明确规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规模以上企业要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要求职业院校紧密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各地区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可见,政府、院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等社会力量都应参与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主体的广泛性要求。其次,明确提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联合办学、联合招生、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就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习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面,涉及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内容的全面性要求。再者,对校企合作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实践提出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受众的普遍性,涉及每一个职教学生和专业教师。

(二)深度

校企合作深度主要指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合作中双方资源交流的程度,决定于企业参与程度。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要求看,校企合作深度体现在企业投入资源、合作组织形式、合作协议以及企业作用与地位等四个方面。第一,“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加大投入。第二,国家政策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有无签订合作协议、协议执行状况也成为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特征。第三,我国职教政策明确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比如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办学上,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的很多方面,政策鼓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三)持续度

持续度是指校企合作持续的时间。梳理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关于持续性的描述主要表现在促进校企长期合作的建议与措施方面。首先,要求以制度规范校企合作,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比如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半工半读制度,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等等。其次,明确要求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机制,具体有联合办学,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等等。

(四)有效度

有效度是衡量校企合作效果的维度,即校企合作给各参与主体带来的成果或效益。首先,反映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明确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作为评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次,实现企业的利益需求,即满足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再者,实现政府追求的公共利益,提高人才的适切性,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各方利益诉求的焦点。

二、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准确把握、认识校企合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上述对校企合作四维模型的界定与分析,结合以往校企合作研究成果,建立三层次的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四个维度对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基于四维分析模型设置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4个一级指标, 13个二级指标, 27个三级指标。如表1。

(二 )指标内涵

1.校企合作广度W1。校企合作广度由3个二级指标构成。

1)合作主体广度S1主要反映校企合作涉及面的宽广程度。一般来说,参与主体的数量越多,表明校企合作涉及面越广;反之,校企合作面越窄。本分析模型用专业的合作企业数X1、企业的合作院校数X2、专业覆盖率X3综合反映合作主体广度。

2)合作内容宽度S2主要反映校企之间合作内容的多少。前文述及校企合作育人的内容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能力评价、招生就业、研究开发7项内容。本分析模型就用合作内容的项数X4来反映合作内容宽度,合作的项数越多,说明校企合作内容越广。

3)合作受众参与度S3主要是指校企合作中师生的参与程度,一方面用在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比例X5来表示学生参与度,另一方面用一线挂职连续三个月以上的专业教师比例X6来反映教师参与度。这两项比例越大,说明校企合作的受众面越宽,校企合作开展得越广泛。

2.校企合作深度W2。校企合作深度由3个二级指标构成。

1)企业投入资源S4反映企业投入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投入方式。先看投入资源的种类,从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看,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由浅入深,可以提供人力和信息、物质与资金、文化与战略等三个不同层次的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投入,企业合作成本渐次提高,本文据此将校企合作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另外,企业投入规模越大,表明双方合作越深,合作阶段越高级;反之,双方仍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投入方式一般有捐赠、共管共建和投资入股3种方式,在这3种投入方式中,企业对资产权利逐渐增加,企业合作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捐赠是企业无偿转让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再行使任何资产权利,这种合作属浅层合作;共建共管一般是企业仍然拥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但不享有分配权,属于中层合作;投资入股在共建共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资产份额享有分配的权力,此乃合作的高级形式。因此,本模型用企业投资种类X7、投资数量X8、投入方式X9来衡量企业投入资源。

2)契约性合作比例S5指建立在书面契约基础上的校企合作,该指标主要能反映校企合作的法律规范性。在契约的规范和约束下,合作双方具有确定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相对于非契约性合作,契约性合作是一种高级形式。因此,用契约性合作比例X10来衡量契约性合作的普及程度。

3)企业的主导性S6指合作时企业主导作用的强弱。企业主导程度用X11来表示,企业主导作用越强,说明校企合作程度越深,合作形式越高级;反之,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本模型针对校企合作的7项内容,就企业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企业主导的合作乃高级阶段的深层合作。

3.校企合作持续度W3。校企合作持续度含4个二级指标。

1)校企合作持续时间S7下设两个指标。其一,平均持续时间X12用所有合作单位合作时间的平均量来表示,主要反映持续时间的普遍现象。其二,最长持续时间X13用与学校或专业合作最稳定、最长久的企业的合作时间表示,这是一个典型数据,主要反映长期校企合作的典型时间状态。

2)校企合作频度S8是一个稳定性的指标,用项目合作频率X14反映合作期间,双方各项目相互合作的次数,次数越多,合作频度越大,合作越稳定、越深入。

3)校企合作的稳定性S9也是用来反映校企合作稳定程度的。接纳学生实习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项目,本模型认为企业每年都能接受合作院校一定规模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稳定合作的重要指征,因此,用能每年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岗位的企业数X15来表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4)校企合作机制S10是一个影响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将其纳入到持续度范畴考虑。下设3个三级指标,从校企合作管理机构X16、法规与制度X17、运行效果X18三个方面考察分析其完善性。校企合作机制越完善,越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

4.校企合作有效度W4。校企合作有效度含3个二级指标。

1)校企合作满意度S11主要反映各合作主体对校企合作的满意程度,因此,用学校满意度X19、企业满意度X20、政府满意度X21分别反映不同主体的满意度情况。

2)校企合作成果S12主要用校企合作期间双方合作取得的具体成果数量X22、毕业生就业率X23、双证书获取率X24三个指标来衡量。

3)校企合作收益S13根据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用学校综合收益X25、企业综合收益X26、政府综合收益X27衡量。

(三)评价方法

为综合分析校企合作现状,本研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系统(目标)与因素(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由高到低排成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确定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排序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施行步骤可以分为4步: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4.计算各层元素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四)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借助常用的分级比例标度值,设计“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指标问卷”,在行业组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研究领域选取了14位专家进行调查,据此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经过随机一致性检验后,综合计算得出了各个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如下。

经过计算得出的Mi值越大,表明校企合作综合水平越高,反之,校企合作水平较低。可以根据Mi值对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进行比较分析。

三、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适用性,本课题组根据分析指标设计问卷,于2014年3月在广东省选取两个城市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在每个城市抽取50个专业点、50家企业、10个政府行业代表,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共回收了78份专业问卷、58份企业问卷、15份政府行业问卷。调查采集的相关指标的原始评价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调查对象根据问卷设计的选项进行选择,我们依据各选项的特征赋值,并将此类数据转换为指标特征值;另一类是由被调查对象填写绝对数据,如校企合作频度、校企合作成果书、毕业生就业率、双证书获取率四个指标,在进行综合评价时,直接采用这类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我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

分析结果表明,广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综合评分为3.429,中山为2.892,说明广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优于中山市。通过经验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发展规律判断,这一分析结果符合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从四个维度的比较来看,广州的综合评估值都优于中山,不过每个维度的优越程度存在差异。表4的数据表明,两市在校企合作广度方面差距较小,有效度和深度上的差距稍大,而在校企合作持续度方面差距非常大,广州领先于中山53.3%。

为了比较两个城市的校企合作水平,我们采用中位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27个三级指标中,排除四个绝对数指标,再用其余指标的中位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可以计算出该指标体系下校企合作的一般水平。将两个城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与一般水平比较,从表5可以看出,广州校企合作的四个维度均高于校企合作的一般水平,而中山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有效度水平高于一般水平,但是,校企合作深度与持续度却低于一般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山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较低。不过,两市校企合作综合水平均优于一般水平,这与两市处于珠三角开放经济区,经济发达,产业发达,企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阶段有密切关系。

四、结论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假设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不同的院校类型、不同的专业大类,其校企合作会呈现不同的状况与规律。从上述实例分析来看,结果符合其中的假设。四维分析概念模型不仅能够对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作总体分析,还能够用来对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大类的校企合作水平进行评测,也能够在地区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既可以作总体水平的分析,也能够分别从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问题与差距,分析原因,为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育人本质,借助国际科技合作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的四维度分析概念模型。评价的观测点合理而准确,基本能反映校企合作的本质与特征。基于校企合作的主体及主要要素,结合国家政策对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构建了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完善,指标之间逻辑清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本质特性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因此,该模型一方面能为相关部门有效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构建相关校企合作统计与评价平台提供数据观测点和评价指标,客观反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能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借鉴,丰富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分析理论。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5-11.

[2]龙德毅.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3]李敏.河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3(4):1.

[4]尚豫新,尚会心.新疆高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视角,2012(5):149-151.

[5]严新乔.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中等职业教育,2008(23):3-6.

[6]卢晓宁.中职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以浙江省为例[J].教育与职业,2013(9):36-38.

[7]王伟,冯树青.东中西部7所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职教论坛,2012(9):25-28.

[8]王锁荣,朱仁良.对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2008(6) :4-5.

[9]孙云志,何玉宏.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0):19-21.

[10]童云飞,刘桂林,黄雪峰,等.地方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与建议——以嘉兴市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4):65-68.

[11]李梦学.地球观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责任编辑 钟嘉仪)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