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重叠构造全等

2015-06-01来林芳

新课程·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构造辅助线

来林芳

摘 要:辅助线的添加,一直是几何教学中的难点,而构造全等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构造方法,就已知线段相等时,通过经历移动重叠的探索过程,探究出构造全等三角形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辅助线;构造;重叠;全等三角形

人人都说几何难,难就难在添辅助线,如何让学生既快又准地添加辅助线,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当已知条件中含有线段相等时,我们经常引导学生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决问题。构造两字说起来简单,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却比登天还难。如何突破构造全等三角形的难点?让移动重叠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一、题目呈现和解答

例1:如图1所示,四边形ABCD中,∠BAD=∠ACB=90°,AB=AD,AC=4BC,设CD的长为x,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y,求 y关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题目要求y关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而四边形ABCD的形状为不规则四边形,因此需要把不规则图形利用割或补的方法转化为规则图形。此题涉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等知识。解此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添加辅助线,将求不规则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来求。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转化,可得如下解题方法。

这是二次函数第一讲作业中的最后一题。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全班37位学生,仅3位学生做正确,另有2位学生把全等三角形构造出来了,但将3∶4∶5对应错误,导致解题不完全正确。而大部分学生则是将题目空在那里,束手无策。和学生交流后我发现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不知道如何去添辅助线,而此题的突破口就是通过构造一个全等三角形,把不规则四边形面积问题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来求。

从例1及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构造全等三角形是添加辅助线的一种常用方法。如何去构造全等三角形?为什么这样去构造?只能这样构造吗?这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总是构造不出来?是否可以把更为简单的已知条件作为突破口让学生去尝试构造?既然是构造全等,那就应该有最基本的线段或角相等,能否以此为突破口,找到此类题型添加辅助线的共同方法呢?

二、移动重叠论构造

在例1中,我们发现有已知条件线段AB=AD,是否能以此为思维突破口呢?既然这两条线段相等了,那么这两条线段就可以重叠了。接下来是线段AB不动,让线段AD及所在图形(一般是三角形)移动过去重叠,还是线段AD不动,让线段AB及所在图形(一般是三角形)移动过来重叠呢?我们发现,这样的重叠图形都可以构造出4个,如图3、图4所示。

观察图3这四种移动方案,发现当移动到如图3所示的△ AED时,能把已知条件中的∠BAD=90°利用起来,使点A、E、C三点共线,根据全等三角形线段之间的关系,又能把已知条件AC=4BC利用起来,得到两直角边之比为3∶4的Rt△CED,利用方程思想和勾股定理就能把不规则图形中的各边表示出来,进而表示四边形ABCD的面积,因此确定构造方案如图2所示;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当移动到如图3所示的△AE′′D时,不规则四邊形ABCD的面积问题可转化为求梯形ACDE′′的面积问题,根据全等三角形线段之间的关系,结合勾股定理,把梯形上底E′′D、下底AC、高AE′′分别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可表示四边形ABCD的面积,所以还可以有如图5所示的构造方案。

同样,观察图4这四种移动方案,发现同样有两种构造方案有利于题目的解决,在这里不再一一展开。

三、归纳与感悟

从上面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发现,移动重叠的方法是一个经历探索的过程。它是根据全等的性质对应边相等,联想到线段相等就有可能是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就可以重叠。而线段重叠是学生比较容易操作和模仿的,关键在于带着图形(一般是三角形)去重叠时相等线段的端点如何去对应,第三个端点在这条线段的哪个方向。于是就产生了4种构造全等三角形的辅助线了。观察哪种图形更有利于沟通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的内在联系,有时会有多种构造法,此时就产生了一题多解,选择最优的构造方法,把构造出的图形用辅助线的形式表述出来,完成求解过程。

下面利用移动重叠的探索方法,让我们来感悟经典构造法名称的由来,而不是如参考答案或教师讲的突如其来的“像是帽子里跑出一只兔子”式的证明方法。

1.中线倍长法

例2:如图6,已知△ABC中,AB=5,AC=3,BC上的中线AD=2,求BC的长.

【分析】此题涉及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做出辅助线。由已知条件中线AD,可得出BD=CD,进而想到尝试用移动重叠的方法,当线段BD不动时,可得图7。观察这四种移动方案,发现只有移动到如图7所示的△A′DB时,与已知图形中∠ADC形成对顶角模式,点A、D、A′三点共线,出现新的三边可知的△A′BA,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找出Rt△A′BA,找到Rt∠A′,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与求解目标打通。因此确定构造方案如图8所示,所添辅助线为延长AD到A′使得A′D=AD,联结BA′,这就是经典的中线倍长法的由来。

2.旋转法

例3(2012·南充第14题):如图9,四边形ABCD中,∠BAD=∠BCD=90°,AB=AD,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24 cm2,求AC的长。

【分析】此题涉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知识,同样是需要添辅助线才能解决问题,通过上面的探索方法,发现条件中有AB=AD,进而想到用移动重叠法来探索,如图10所示,最后确定构造方法如图11所示,所添辅助线为△AD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使得点D与点B重合,点C的对应点为C′,这就是经典的旋转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四、直接应用

例4:如图12,在等腰△ABC中,AB=AC,顶角∠A=20°,在边 AB上取点D,使AD=BC,求∠BDC的度数。

【分析】此题涉及全等三角形、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点。学生解此题困难很大。但如果根据本文的探索,发现条件AD=BC,进而想到移动重叠的方法进行尝试的话,难度就不攻自破了。根据BC所在三角形有两个,考虑让BC不动,移动AD及AD所在三角形,如图13所示,发现C′和C′′点的构造方案出现了特殊图形正三角形,能够再次利用AB=AC的条件,进而求解,最后确定构造方案如图14或图15所示。以图15为例,可得如下解题方法。

解:如图15,移动△ADC,使得点A与点B重合,点D与点C重合,点C的对应点为C′′,连结AC′′。

因为AB=AC,∠BAC=20°,

所以∠ABC=∠ACB=80°.

因为△ADC≌△BCC′′,

所以∠CBC′′=20°,AB=AC=BC′′.

所以∠ABC′′=60°.

所以△ABC′′为正三角形.

所以∠BAC′′=60°,AC′′=AB=AC.

所以∠CAC′′=40°.

所以∠AC′′C=∠ACC′′=70°.

所以∠BC′′C=10°=∠ACD.

所以∠BDC=∠DAC+∠ACD=30°.

移动重叠不仅仅是构造全等的一种探索,它还包含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图形的变换等知识,也为以后学习相似的构造做了铺垫,而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图形,都是全等三角形章节中常见的基本图形。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几何中开始出现需要添辅助线构造全等时,要多给学生提供这个经历移动重叠的探索过程的机会,使其在探索中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构造两字的含义,由慢到快地去添加辅助线。辅助线添法繁多,又无定法,移动重叠仅仅是全等构造法的一种探索,并不绝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平时多探索、多思考、多积累。

参考文献:

[1]王亚权.一道习题解答的心理历程[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12):39-42.

[2]刘宪敏.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探析[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3(06):18-19.

编辑 范昕欣

猜你喜欢

全等三角形构造辅助线
怎样添辅助线证全等
两种重要的辅助线
浅谈辅助线在数控切割中的应用
探析三角函数教学的新视角
初中全等三角形复习课教学案例
真空挤压成型机螺旋及其对坯体质量的影响
怎么教学生“全等三角形”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一对奇N阶幻立方MCl和MC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