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中舞蹈教育普及的重要意义
2015-05-30赵丽娜
赵丽娜
摘 要:在我国普及艺术教育方针的引导下,经过多年从事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学与舞蹈指导工作,逐渐摸索出普通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注重以课堂为主、以学院艺术团为辅、以学生社团为补充的模式;体会到普通高校舞蹈艺术教育对社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1 高等院校舞蹈艺术的普及形式
(1)以课堂为主的形式。普通高院校在公共课程中设立舞蹈艺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首先,以我国中小学校舞蹈教育现状为例:除幼儿园启蒙舞蹈教育比较普及外,大部分省、市、县中小学舞蹈教育都没有纳入正式课程教学中,学校多在狠抓升学率,对于舞蹈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只有少数学校成立了课外舞蹈兴趣团(队),致使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舞蹈。尤其是一些实践课程,如《舞蹈表演与排练》课,由于加入了爵士舞等现代舞蹈元素内容,深受学生喜爱。还有《舞蹈形体》课,通过古典芭蕾舞蹈的学习,不但舒缓了专业学习方面的压力,而且使学生的体态、气质更为完美。舞蹈课不仅选课的学生多,旁听的学生也不少。所以,将舞蹈科目纳入到普通高校第一课堂满足了当代青年对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很有必要。
(2)以学院艺术团为辅的形式。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学生艺术团是相当活跃的学生团体,各重点大学几乎都有自己的艺术团。大学校园内部的重大文艺活动、文艺演出,各所大学之间的交流活动,各高校间以及全国、省、市级的文艺比赛,高校艺术团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舞蹈队在校内的每场演出,既是台下学生观众的一次“零距离”接触舞蹈的好机会,也是一堂最生动的“舞蹈欣赏课”。而这种同龄人之间的艺术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的学生是看了舞蹈队的演出,而慕名来申请加入舞蹈队的;有的学生是受舞蹈队同学的影响,选修了舞蹈课程。学生舞蹈团(队)对外的演出、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参加各类型的舞蹈比赛,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转播,校际间的交流,也成了高校品牌宣传的一个窗口。
(3)以学生社团为补充的形式。以学生社团为补充的形式在普通高校,丰富的学生社团既是展现一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对第一课堂艺术教育的补充,也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大特色。然而,由于训练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能接受系统舞蹈训练的学生舞蹈团(队)的成员一般只在20至40人之间,这对于大学来说,比例太小。可喜的是,现在很多高校除了舞蹈水平比较高的学校级舞蹈团(队)外,还有学生自发组织的一些舞蹈社团。例如,舞动协会、街舞队、JAZZ队等等。有的社团成员达到上百人。社团成员管理、舞蹈训练、演出安排,都由學生自己来组织安排。院级舞蹈团(队)排练的舞蹈种类一般都是比较正统的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和民族民间舞等,其他舞种涉及得较少,而舞动协会、街舞队、JAZZ队等社团的成立,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学习舞蹈的人群,还丰富了大学生学习舞蹈的种类,让同学们能够更加具体地接触不同类型的舞蹈。
2 普通高等院校中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
(1)运用舞蹈形体训练。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个性形象是一个人内在素质、品貌的综合表现。良好的形象,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大学生在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科学地进行锻炼,使自己在健康匀称的身体舒展大方的体态和风度中,展现出高品位的内在素质与修养具备“神形兼备”的个性形象。一是通过舞蹈形体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姿态美姿。二是舞蹈训练可以培养人学生的线条美线。三是舞蹈艺术能增加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2)运用舞蹈赏析课。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舞蹈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美学思想、哲学思想比其他艺术综合性更强。在舞蹈赏析过程中,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到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差异,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髓,风土人情,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美学特征等。因此,通过舞蹈赏析课,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
(3)运用大学生舞蹈社团的作品,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一是舞蹈作品的介入,不仅能激发大学生创造性意识与个性化思维,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二是能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意识与个性化思维,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前提,目前,高等院校舞蹈社团,打破了以往大学生一味模仿舞蹈成品的倾向,鼓励大生积极参与创作,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意识与个性化思维,从选材、构思、结构、编舞、排练、演出等尽量让大学生独立完成,这种尝试性与鼓励,无疑将活跃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从而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三是培养大学生养成独立思维习惯。另外,舞蹈作品的介入,也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才能。不同的舞蹈作品,蕴涵不同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这就需要大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融入作品的情境中去。在投入到角色的同时,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施展大学生的个性与才华,培养创新的独立精神。
3 高校舞蹈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我国高等院校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中更多的是从事实践性教育,普及面不大。第二,舞蹈课的内容设置没有与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第三,舞蹈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脱节。第四,舞蹈教育未在艺术类教学体系中确立明晰的地位,高等院校舞蹈类选修课的教学伴随艺术素质教育的大环境目前还不是很成熟,效果普遍令人担忧。
应对策略同时,舞蹈教育又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必须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相配合。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交流能力都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而综合素质的形成一方面离不开艺术教育;另一方面又必须将艺术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更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艺术思维的能力,才能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发科学的智慧为科学教育服务。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状况,笔者认为,舞蹈教育应进行以下诸方面的改革:
第一,实行“一主多辅”的课程体系显然将舞蹈艺术类课程列为各高校主干课程的想法并不现实。实际上舞蹈艺术类课程开设的种类越多、分科越细,越让学生无从选择,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就越是无法实现。第二,注意实践性教育形式,在进行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外,还应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认识活动。第三,完善师资的专业知识结构,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在师资方面的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再提高问题。二是学术交流问题。第四,确立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综合发展的培养目标。
4 结语
舞蹈艺术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认识自我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使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性,对于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非常大的作用。普通高校在进行舞蹈艺术教育中,必须避免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专业艺术教育的眼光和奢求来看待学生。
参考文献:
[1] 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