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局限性小议
2015-05-30瞿雷李彦
瞿雷 李彦
摘 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推动下,全国上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都对农村展开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新思考、新规划和新建设。本文就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建筑保护的局限性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保护;传统建筑;局限性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推动下,全国上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都对农村展开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的新思考、新规划和新建设。尤其是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为出发点,从村庄布局、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了自然村、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并以此为依据搭建城乡一体化的平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富裕起来的农村“有新房、无新村”等问题。在建设的过程中,广泛分布于乡村中的各具民间特色的传统建筑引起规划设计、建设单位和主管部门的重视,并且对一些重点建筑(村落)有意识的实施了一定程度保护策略和措施。纵观各地在传统建筑保护现状,相关措施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1 新农村保护的局限性问题
1.1 保护目的的复杂性
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建筑保护,村集体、规划设计机构、政府相关部门的初衷难于统一。村集体代表的是广大村民的切实利益,很多时候对保护问题是从最近、最直接的获利渠道来打算的,难免存在一些短视的行为,特别是牵涉到土地开发利用、保护资金来源这样的直接经济问题时,容易把对文化的保护置于次要位置。规划设计机构则一般从专业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对象建筑的文化性、艺术性特征和意义,很难对全局做出完整的、系统的评估。因此,作为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综合考虑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保护的长远意义;一方面还需要平衡所需的资金缺口,甚至还有政绩、民意上的考量,那么,在如此大规模、高速度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中,政府相关部门不得不成为传统建筑、传统文化保护的主心骨。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仍然存在这样几种误区:
误区一,为了发展旅游业而进行的保护。围绕旅游观光业的业态发展需求来整合传统建筑保护的资源,在保护行为上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双赢的局面,但也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偏差。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对于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的目的性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那么实际的保护行为将受制于诸多局外因素而有所偏颇。误区二,为了争取到相关资金支持而进行的保护。一些乡镇、村落为了获得“历史文化重镇”、“历史文化村落”的称号,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不惜代价挖掘所谓的“历史古迹”,年复一年地整理材料上报,劳民伤财。如此类似的情况种种,保护目的变得混淆复杂,传统建筑和文化中真正值得我们去珍惜回味、发展的内容也就淹没于这样的混沌之中了。
1.2 保护内容的局限性
对于一些散布于村庄中的历史年代久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或有独特文化代表性的建筑进行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幢传统建筑留存的意义往往不仅仅局限于一墙一瓦的建筑本身,更是和它所在的环境是戚戚相关,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也延伸到建筑生存的人文背景环境。建筑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迥异的环境中,至少这样是不能完全传递建筑所承载的意境的。因此,仅仅对建筑本身进行保护的作用相对有限,只有留存建筑物和它所存在的环境,才可能真正完整传递传统建筑所表达的语言。另一方面,建筑包含了一个庞杂的系统,除了墙、窗、门、瓦这样的物质构件外,它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的载体。比如说,在很多古村落中,整个村庄沿地形地势的座态、溪流水体的走势、甚至一些乔木的位置形态,都代表着对这片世代依存土地的理解和尊重。个别村庄在新农村建设的重新规划中,为了实现交通、建设、管理上的便利,往往置原有的村庄脉络于不顾,大拆大建,对个别文保单位甚至祭出“异地复原”的“万能杀手锏”。试问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般完全脱离其存在背景的被保护建筑又有几分生存的意义?
1.3 保护形式的单一性
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不等于简单的保留,也不能简单停留在修缮、复原、重建几种相对单一的模式上。从建筑的本质来看,建筑的存在是因为“有室之用”的功能,但对于很多传统建筑而言,现阶段已不能很好适应新农村的社会生活要求。例如,一些传统建筑夯土建造工艺落后、不利于节土节地,木构构件取材困难,室内采光通风条件不够理想。如果仍停留在文物建筑“修旧如旧”的保护标准上,那么首先在对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并无益处,其次在保护的范围和力度上就受到多重制约而显得十分有限,从而最终使得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建筑保护成了被动的文物式的“孤例”留存。这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并不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建筑的发展不是能依靠保留几进院落、修复几处祠堂就解决得了的。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渗透到人们生产活动中的审美习惯、价值体系。一种更积极的保护态度应该是主動认识并发展传统文化本质中的内涵,使新农村诞生“新传统”。
2 新农村保护的优秀案例
沙坪湘绣商业新街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社区,东至沙坪老街,南至沙坪牌坊,西至长青公路,北至沙坪路。沿街全长约1公里,沿规划道路以东进深范围60~200米不等,总规划面积约5万平方米(图1)。沙坪以“中国湘绣之乡”闻名,湘绣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享誉海内外。通过对湘绣商业新街的全新规划和设计,利用销售、全景展示、参与体验、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手段,实现对沙坪小镇整体规划思想和营销理念的深化,将“沙坪风情小镇”设计成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景观带,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湘绣”旅游产业的大力发展。因此,在新街的规划建筑设计中,单纯仿古溯源的建筑形式不足以体现今天湘绣艺术不断创新的精神;本设计方案试图从汉字与建筑同构性出发,将汉字元素与建筑融合,体现建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呈现耳目一新的别致建筑形式。通过对汉字与建筑在空间、受力、构件等方面具有的同构性运用,使建筑群落呈现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体验。
诚然,大范围地保护广大农村中的大多数建筑并不现实也无必要,况且,农民更急需的是能满足新时代生活要求的新建筑。研究历史、保护传统是为了发掘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精髓,只有跳出对传统建筑保护认识局限性的圈子,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视角审视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建筑保护,才能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答案。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2] 曾福生,吴雄周,刘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
[3] 季明川,杨萍,袁方曜.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