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唱中的心理调控及应用

2015-05-30刘蕴博

艺术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心理调控声乐教学

摘 要:歌唱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心理活动,涉及音乐记忆、情感的表达、作品内涵的理解、想象力、感觉等诸多方面。本文从生理心理、听觉想象、情感及歌唱中异常现象心理调控等几方面入手,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对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心理调控;声乐教学;感觉应用

歌唱中的心理调控在演唱和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它支配着歌唱者对生理的感觉,影响着歌唱者情感的表达、控制着歌唱行为向高层次的技术水平的发展;同时心理调控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在歌唱时由诸多因素构成综合的心理活动。因此,心理调控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歌唱的成功与失败。众所周知,声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是以歌唱中的人体作为“乐器”,以创造主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是一种内容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其各种心理因素又互相促进,如果调控不当,运用不佳,会直接影响“人体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优劣程度。所以在歌唱中心理调控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歌唱的生理机能是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组成的,同时又由听觉、视觉、大脑的记忆及感觉来完成的。歌唱者发出的声音好与不好,科学与不科学,表现如何等,都是通过心理调控来控制,神经系统对大脑的支配而表现出来。正确的心理状态,是指与歌唱有关的器官正常的歌唱心理,表现为: (1)在声乐训练或歌唱中,该放松的部位要放松(如身体、喉咙部位、下巴、上肩等),应紧张的部位就应该紧张起来(如小腹、软颚)。(2)注意力高度集中,但不紧张。(3)积极热情主动地听讲、训练及歌唱、不慌乱。因为只有在精神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全身的神经与肌肉才会处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使与歌唱有关的肌肉群处在平静、自然的状态中,同时可根据声乐训练与歌唱的需要进行调控。歌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需要协调肌肉运动过程。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观察和体验,这些器官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生理心理上要相互平衡,相互控制(调控),如果心理上有负担,发声与歌唱就要受影响。例如,一般在声音训练时,(男高音)如不加进混声,高音就会唱破或上不去,声音越唱越紧,气息越来越提(上浮),发声方法失控,声音失去良好的气息支持,这主要是心理上的失控;有时在声音训练时眼睛看着钢琴唱,快到高音时心理开始紧张,嘴发疆张不开,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全身处在僵持紧张的状态。再如,有些人在歌唱、考试或演出时,由于对歌曲中一些技巧没有把握,或歌曲练得不够熟,对自己的演唱缺乏信心,怕考不出好成绩,心理负担过重,结果是事与愿违,成为失败者,所以在歌唱过程中生理心理的调控是很重要的,心理上的失控导致生理上的失控—调节失败;而生理上的调控失败,又直接影响歌唱心理,它们是相互制约、互相影响的。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歌唱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同时也是增强调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歌唱中的音准问题,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听觉能力,加上教师在范唱中的外部感觉和手的动作,彼此协调,才能逐步引导学生歌唱时的准确的音准概念。听觉的调控能力不但表现在内心听觉,还表现外部表现能力。例如,学生在歌唱中,对音准确表达有误,不完全是听觉问题,有时与呼吸有关。气息运用不当,力量掌握不均衡或动作幅度过大,都会导致音不准。所以要通过外部听觉调整,首先要纠正学生对控制气息的力量和用气量的大小来调整音准,有时学生用气太冲,身体加了不必要的力量,音就会偏离,气托不住声音也会出现偏低或凉调现象,学生内心听觉的能力是需要教师耐心加以训练和培养的。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对音的概念模糊,歌唱中有时找不准音,所以心里发慌,心理控制不好,就会丧失信心。经过教师耐心地引导,解除顾虑,减少心理负担,调整好心态,把心静下来,再通过内心听觉能力的提高,课后多练多听,音的要领就很快得以建立,这样听觉能力提高了,歌唱的状态也就改善了。

思维想象既是贯穿在歌唱、发声训练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又是歌唱活动中的一个中心环节。想象在调控中的作用是把教学中语音和学生思维活动结合起来运用到歌唱中去,使歌唱技术这样一个不能直接感知而需要加以思考才能深刻认识的事物,在思想上作为一种形象的实体来理解和掌握。所以在声乐教学和歌唱中想象能力调制可分为内心想象和联想两种类型。

第一,歌唱和声音训练是一种复杂的抽象活动,通过内心想象的声音概念及技术在头脑中形成了正确的声音形象,所以在歌唱中要发出与想象一致的声音,并在教学中得到贯穿,这是想象调控能力的表现之一。首先要在头脑中建立起这种声音形象,用这种内心听觉指挥和控制发声机能寻找最美、最动听的声音。”(王福增《声乐教学笔记》)从发声的生理机能的角度分析,歌唱发声是复杂又抽象的活动,在歌唱中大多数与发声机能联系的神经、肌肉及喉头、声带、软颚、膈肌、舌根、肺等器官基本是不能被直接感觉到的,因而也是不能随意控制的。只有致力于分辨准确地形成自己头脑中正确的声音概念,在歌唱时发出的声音与大脑中想象的声音一致才能投入歌唱之中。

第二,调动丰富的联想,通过比拟、描绘等方法启发学生,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所要求的歌唱状态。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声乐大师诺·贝基说,声乐中应用一些术语或解释并不是生理学或物理学上的科学解释,而是歌唱者的一种想象或感觉,是一种心理概念。实际是声乐教师通过对声音和技能感觉的生动比喻—描述,引起歌唱者在学习中的联想,学生可通过理解和教师描绘的某种表现与歌唱的联系,可在歌唱中直接感受到比拟的联想,有时还可以解决生理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歌唱中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歌唱艺术是情与声两方面协调的体现,而我们在歌唱时必须是以情带声唱情。这种情与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或喜或悲都应准确地、真实地反映作品的内容。优秀的歌唱家演唱无不声中有情、情中有声、声情并茂。我们培养和训练学生歌唱时,在“情”与“声”方面建立起自然的联系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在实际声乐教学的活动中,运用情感调控能力会碰到各种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情与声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在歌唱中能准确地掌握和领会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深入地把握情感的基调色彩,并在歌唱中细致地体味其中情感发展的逻辑,理解作品,用心去歌唱。例如,一轮明月,一片白云,一段美好的回憶,都会激发出歌唱者对客观事物会有新的发现,并能以充沛饱满的情感浸润他所发现的东西,并不断设法掌握那些还没有被人意识到的美的事物和情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唱歌并不是给别人唱,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唱。当人们相互表白爱情时就会自然地唱起《月亮代表我的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儿子想念母亲就会激动地唱起《再见吧妈妈》《母爱》等一些带有思念情感的歌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所以说,歌唱以声音表现情感,情感是声音的依据,而歌唱中的情感,是歌唱者对生活中情感体验的高度概括、加工和升华的产物,这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含义,这就是情感调控能力的作用。

作者简介:刘蕴博(1984—),女,吉林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

猜你喜欢

心理调控声乐教学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冰壶运动员比赛过程中心理障碍调控方法研究
舞台艺术实践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试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
钢琴表演艺术的心理调控意识
舞台演奏的心理调控与表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