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
2015-05-30章书瑜
【摘 要】渡边淳一的小说《爱的流放地》用直白大胆的文字呈现爱情的纯粹与死亡的冷峻,打破日本传统的含蓄朦胧的描写模式。笔者试图从对小说的色情与纯爱的解读、日本文化历史中的死亡模式、物哀的审美意识、“死而后生”的生死观为切入点,通过一定的剖析研究,解密该小说中爱与生死的关系。
【关键词】《爱的流放地》;渡边淳一;物哀;爱与生死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 350001
日本文学在众多人的印象中一直是拥有古典含蓄之美的代表:写意的故事、人物温润的性格、转瞬的火花,看似还未开始便已结束却影响一生的朦胧爱意……但这些设定,在渡边淳一的笔下都不成立,他书写的爱情,打破了日本传统中带着青涩哀艳,柔弱之美的爱情,从成为话题的《失乐园》开始,他行文中大胆的描写就频频引起爱好者以及专家们的讨论与争议。这部《爱的流放地》更是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想象,甚至超越了世人的接受标准。让人们思考,爱到底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爱与死亡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是色情还是纯爱
《爱的流放地》中的男主人公菊治55岁,年轻时是畅销作家,到了中年后遇见创作瓶颈,和妻子感情不和,深陷困顿中。女主人公冬香是3个小孩的母亲,忙碌的丈夫只会在她身上泄欲,两人只有性并无爱,爱情单薄得可怜。日本中年人面临的事业、家庭两大焦虑,成了小说的社会背景。冬香一直是菊治的书迷,菊治则迷恋她的气质,相互间的倾慕使他们慢慢走到一起,在爱情中看到新的希望。
菊治在意的是这场恋爱的激情,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动力,驱使他写出了久违的畅销书,他的中年危机似乎一去不返。而冬香注重的是爱情的维系,当她从激情中苏醒,必须面对无味的现实生活时,产生了无法忍受的失望痛苦,她宁愿选择走上“终极之端”,也不想回去面对冷漠的夫妻关系。“终极之端”是什么?便是死亡。菊治在冬香的“杀死我吧,杀死我吧”[1]的哀求下掐死了她。冬香以死得以解脱,却将留于世俗的菊治推到另一个困境。菊治被判8年监禁,可8年的刑期不是对他的惩罚,而是冬香不想与他分离,所以将他押往爱的流放地,并在另一个世界延续他们的爱情。
二、樱花式的死亡
日本人将樱花赋予了“超越个体存在、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生命”[2]的意义。人与樱花,同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在不断变化,人的生命就如同樱花一般衰落,人的生死、过去与将来和樱花的盛开飘零一样只是自然的渺小成分。于是,日本人将樱花视为连接人类与大自然、帮助人类掩盖生死轮回、模糊生死界限的物象。正如《爱的流放地》中想以死解脱的冬香,在面对生死的时刻,如同纷纷飘散着的绚丽樱花,在飘落的瞬间成为至高无上、最美妙的时刻。
我认为这部书最好的故事,是死亡之后展开的流放。冬香死了,菊治开始流放。当他发现冬香确死无疑,彷徨失落地从前一刻仍是甜蜜的房间走出第一步,流放便开始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渡边淳一的成熟。死亡是一了百了,是华丽的干脆,是逃脱的轻松;活下去则是面对真实,面对制裁,面对流言蜚语,活比死更难。流放本身给我们最深刻影响的,不是死刑,而是那个录音带。我们看到了死亡之后的延续。我们情不自禁问自己,是否有勇气被放逐到爱的流放地。
三、物哀心境
日本文学一直缺乏彻底轻松的欢乐,即便有兴高采烈的时候,那背后也总有一层淡淡的哀愁。所以有论者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3]但同样是日本文坛的巨匠,在表达“物哀”上却各有手法。渡边淳一,用他从医多年的独特眼光去发掘都市生活中的黑洞,用其思想中独特的世界性和共通性,不仅将“物哀”用于语言表达,更是将“物哀”贯穿于整部小说的创作始终。
渡边式的爱情在《爱的流放地》中不仅是唯美的,还是诡秘的、可怕的。爱让主人公越陷越深,最后变成为了满足欲望的独占,选择不可回头的死亡之路。这种爱情虽然可怕,却有种不妥协、不退缩的力量。飞蛾扑火般的执着,渡边淳一呼唤的就是这种为爱燃烧的激情,寻找的就是这样无所顾忌的深沉,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战胜不可避免的死亡,只有这样的爱情才能战胜登上顶峰后的虚无。这是一种沉静的“物哀”心境,这是一种为爱无所欲求的心境,这是一种“人生至此足矣”的心境。
四、死而后生
《爱的流放地》里的冬香就是如此纯洁又单一的人,这个会无比坚定地说“幸福得连死都愿意”的女人,在高潮时让菊治掐死自己,她用死亡的形式铸造了最美好的一瞬间,让自己生命如烟花灿烂般绽放,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她对爱的执着,实现了爱的永恒。在渡边淳一的笔下,死亡比生存更美,他将死亡赋予了令人向往的美丽色彩。
渡边淳一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不会变的。爱就是欲望,欲望就是死亡。就像因为有死亡,艺术才会存在一样;正因为有死,人才会去爱。爱由死亡来完成,升华,乃至永恒。”[4]爱欲只是众多欲望中小小的一个,因敏感而直接,于是被人们放大。渡边淳一希望人们直视欲望,满足它,勇敢地绽放自己的生命,从而达到永恒。
从渡边淳一的小说里,我们看到了这个一向崇尚残酷之美的日本,感受大部分日本人都青睐用爱和死亡作为拯救社会心灵危机的唯一解药。也被这个已经有74高龄,仍然保持着爱的能力的老人所感动,在渡边淳一的笔下,性爱、死亡并不意味堕落,而意味着极致的幸福和一切苦难的救赎;死亡并不意味着毁灭和消失,而是意味着永恒和重生。
参考文献
[1][日]渡边淳一著.李迎月译.爱的流放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67
[2]尤海燕.古代日本人生死观的转换及“飞花落叶”美意识的形成[J].外国文学研究,1999(3).41
[3]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闲——日本人的美意识》[M].广西師范大学出版社,2002.85
[4]新浪.日本著名情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访谈实录[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1d20140101fast.html,2008-05-03
作者简介:章书瑜(1989-),女,福建龙岩人,福建师范大学201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