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5-05-30张凡
张凡
摘要:本文就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问题,提出了多样化、宽泛化、实际化的培养目标,为实现改进课程设置、改革教学理念、提高培养质量等目的提供了有益思路。
关键词:高校体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都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这两个问题展开。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大高校招生人数逐年扩大,新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学多样化的需求,以及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经济条件,社会对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休闲、娱乐、康复、健身等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多,这些冲击都对传统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这一时期的发展机遇,深化改革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培养和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明晰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體育教学要提升建设层次,就必须着眼于内涵的发展,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不仅要求学生成为迎合社会需求的体育教师,而且应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体育工作者。首先,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会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新课程改革,尤其要在加强特色教育上狠下工夫,为学校培养出高质量的体育教师;其次,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地方经济、教育发展为终极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寻求“错位发展”方向,充分体现其社会职能,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第三,根据时代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体育专业要将只注重知识传授、培养继承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培养出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很强的创新型体育人才,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要变革。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性与创新性,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与实际状况,进一步明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目标。
二、转变观念,构建“复合型”培养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逐步深入,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迅猛增大。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类型丰富,包括体育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媒介、体育经纪人、体育服务业、体育营销业、体育彩票业等。只有了解社会,才能洞悉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但是,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并没有发现哪一所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不仅需要体育专业知识扎实的师资力量,而且需要具有综合交叉知识,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体育人才迫在眉睫。
三、调整课程设置体系,适应多方领域
1.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虽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现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高校教育价值观的与时俱进还有待提高,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教师只有摒弃陈旧、落后的课程内容,解决重技术、轻应用的问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校毕业生。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应实施多样化的教学,开展涉及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归纳了各高校网站收集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信息,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体育专业教学内容仍沿用较陈旧的传统内容,不重视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改变学生机械的“拷贝技能”,积极运用各种启发型、研究型等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重新定位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培养目标多样化,改革课程设置。从当前的教育观念来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职业教育。但随着社会变迁,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能够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基于这一现状,课程设置应摆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理论、轻应用”的内容,应在保证打好扎实专业基础技能功底的前提下,相对地增加我国群众体育开展较为广泛的必修课,大力开设健身性与娱乐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及学生可参与的各类团队合作的实践课程,注重开发地方特色项目,合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增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强化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第二,培养目标宽泛化,改革教学理念。各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水平、师资,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出发,发挥特色优势,增加体育专业逐渐与边缘学科的交叉比例,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根据社会需求,高校体育专业可适当开设体育产业与经营管理、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交叉课程,并且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更注重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叉。如针对目前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与需求,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娱乐等项目逐渐成为热门学科,高校体育专业可以此进行拓展、开发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或者把方向转移到社会发展的其他领域。
第三,培养目标实际化,提高培养质量。高校体育专业要科学合理地定位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制订内容体系,通过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培养目标的可行性方案,以培养适应社会多样性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2.强化必修课程,拓宽选修课程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修课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能否扎实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能否系统、全面地消化知识等,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是,随着知识的扩展,知识也经历了由基础不断走向分化、深化、细化的过程,还出现了大量的交叉、渗透、融合的知识,以提升体育教育专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必修课是远远不能满足体育专业的发展,增设选修课程,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必修课的内容,强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与边缘学科知识的动态联系,而且能培养和拓宽学生自身的兴趣,为学生形成技能与特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资源、优势、师资等情况,开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选修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将对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就业等大有帮助。
3.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社会环境和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复合型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课程的改革与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学生自身的需要,拓宽专业培养方向,调整学科结构,优化课程配置,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实践创新特色,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在加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高校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化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最终培养出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很强的创新型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宣蒙蒙.我国部分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2]杨凤君.“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重实践”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3).
[3]周学兵,陈波,陈剑锋.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4).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科技学院体育教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