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建构网络公共领域推动网民主体性的提升

2015-05-30张红明

今传媒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主体性网民

张红明

摘  要:互联网的及时与互动、开放与多元、平等与匿名等特点为网民自由、平等的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提供了新的虚拟空间,推动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近几年,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我国官方与民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政治习惯与诉求方式,成为网民完成权利表达和社会需求实现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网民来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更是网民主体性提升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网络公共领域;网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18-02

一、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

谈起公共领域的起源,我们不得不提起有关自由的两种观点,即:“消极的自由观”与“共和主义自由观”。这两种观点由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代表人物大卫·休谟和亚当·弗格森提出,后来的“私领域”与“公领域”之分则由此而来。所谓“消极的自由观”一般持有私人领域不受外在干涉的自由主义这一核心观点,强调个人主义至上且公私必须有明确的分界线。作为一个现代人,他有不受公共政治权利干涉的私人空间,隐私对他来说必不可少甚至是神圣的。“共和主义自由观”又称“古典主义自由观”,强调的重点在于公共领域和整体主义,他们认为个人自由是依附于国家自由的,即“国之不存,何以家为”,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是公民的一种政治美德。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对公共领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阿伦特认为公共领域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概念,人本身就是“政治动物”。政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政治蕴含有平等、自由、团结、正义等原则。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而有区别的关系,公共领域的建立为不同人提供了一种互动、交流、沟通的空间,有利于人的生活进入一种真正自由、理想的状态。所以说阿伦特继承并超越了古典主义自由观。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学者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研究非常全面系统,他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个人,而是一个居于国家和社会之间、公民参与政治讨论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公共领域将私人的公众集合在一起,就普遍利益问题展开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哈贝马斯认为随着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公众身份的转变,读者、译者与作者将组成一个虚拟空间而不再受制于现实空间。综上所述,公共领域可以看作是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权利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是公众参与讨论、商议公共事务并对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缓冲、调和的公共空间。公众领域是公民开展公共交往的重要空间,对话、商讨、辩论等话语形式是公共交往的重要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网民数量的激增,中国逐渐步入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手机等通讯设备的普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方式,部分公共交往由现实社会转向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可以说是人类交往行为在虚拟空间的延伸,网络舆论在此产生,一个全新的公共领域——网络公共领域在此形成。网络公共领域形成引起学者对公共领域的再次重视,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一次重要契机。互联网表达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且独特的地位。首先,中国缺乏“新闻自由”的传统,在我国媒介一直为国家所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媒介主要完成的是上情下达的政治任务。再次,中国缺乏一套反映民意、共同制定公共政策的参与机制。互联网这一新兴传播媒介的兴起与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沟通方式,为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提供了新的虚拟空间,大大拓宽了人类的公共空间。具有批判精神的网民在此汇集,网络公共舆论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一个新的虚拟空间——网络公共领域开始成长起来。

二、网络时代网民民主诉求的新策略

中国的网络公共空间一出现就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中国社会饱受两千多年封建残余的影响,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形成对公权力、官位、官员盲目崇拜和敬畏的社会风气。中国公民参政意识薄弱且缺少民意表达的有效途径,他们往往选择做“沉默的大多数”以明哲保身。互联网的出现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可以较为宽松免于限制的公共空间,长久以来的压抑情绪如泄洪之水滔滔不绝,这也就解釋了当互联网出现时网民情绪为何亢奋及充满批判精神,从这一角度讲互联网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出现更具有政治意义。

互联网的出现激发了沉默已久的中国网民,传统媒体时代的“小喇叭”线性传播模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人人都是“麦克风”的网状传播时代。在中国这样一个公共领域还不是很发达的国家,互联网将成为公民完成权利表达与社会正义需求实现的重要途径,成为广大发出心声的重要出口。

互联网发挥其表达民主诉求、初步建立中国公共领域作用应追溯到2003年。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舆论年”。这一年的“非典”时期,新华社首次披露中央领导对网络舆论的重视,“总书记、总理也上网”,一时称为网民热议的话题。之后政府顺应民意注重倾听民众心声,以开放的胸怀迎接公民权利意识觉醒时代的到来。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民在线交流,政府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时至今日,网络问政风生水起。每年“两会”期间,互联网就成为网民讨论国家大事、民生大计的重要渠道,交互式、开放式的网络成为政府倾听民生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纷纷建立政府门户平台,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与网民进行积极有效沟通,民意得到有效表达。

政府积极打造网络虚拟空间,倾听来自互联网的声音,已然成为中国各级政府执政的新风气。顺应时代要求,我国政府开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等手段积极建立智慧型政府,以图利用互联网为人民谋求福祉。201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国政府开展了纪念抗战胜利大阅兵活动。阅兵活动一时成为网络热点话题,人民网联合人民在线、新浪微博数据中心、微博热点等单位联合发布大数据策划“网民情绪展示”,以数据形式展示网民的爱国之情。调查显示在阅兵当日上午的四个小时内共采集网民有关阅兵的微博总帖量为453万人次,“国泰民安、挺身而出、舍生忘死”成为高频词汇,“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缅怀先烈,祭奠同胞!”、“向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等话题成为热门话题。此次数据调查显示出网络舆情巨大的社会动员效应,显示出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对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自主表达、理性沟通的鼓舞作用,预示着中国网络公共领域成长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除去原来网页版的博客、貼吧等沟通渠道,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已成为移动舆论新重心[1]。网民进行交流沟通的媒介方式日渐充裕。由于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公共舆论,网络公共舆论涉及的议题更加广泛,反应速度更加迅速,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网络舆论作为独立的舆论力量其地位逐渐凸显。随着网民的批判意识及反思意识的逐步增强,网络空间已经逐步能够形成一定的网络共识和公共舆论,网络舆论热点得到越来越多的涉事主体回应,网络公共舆论的力量逐渐得到多方认同。中国网络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形成,网络公共领域与现实公共领域、现实政治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推动社会发展、政治进步意义非凡。

三、公民意识的觉醒与主体性的凸显

我国目前由于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基于众多客观原因一直实行代议制民主。一般认为由代议制民主到直接民主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人民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即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智能化水平提高,此时人开始对于自己社会权利、义务、个人意识有所察觉有所追求;二是在社会通信方面,通信网络性能的提高和使用范围的普及。社会通信性能和适用范围的普及有利于每一个公民反应自己的意见达成接受与反馈。在信息技术比较落后、教育普及率低的时代,选民的个人意见一方面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限于技术因素很难顾及每个人的意见,单向信息流动的模式也很难达成反馈。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还使信息达到了传受双向流动,受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的新型传播模式。互联网可以连通每个家庭和个人,提供了直接的、普遍交互式的表达意愿、传达信息的方式,这为选举、监督、投票等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现实支撑。

互联网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断为网络公共领域的建构开疆扩土,为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扫除障碍。网络舆论在此形成,网民民意以此抒发。原来限制民主的障碍会逐一清除,一个新的权利分配与权力制约关系将应运而生,这种关系有由网络空间进行调整,由那里的易变性、不确定性的身份所确定[2]。它为尽可能实现民主协商与法制政治创造了比较肥沃的土壤。互联网逐渐成为官方与民间的沟通渠道,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推动政治日益民主,法制日益健全。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选出年度人物——“你”,也就是所有网民。《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3]。网络对于公民意识的觉醒的影响不言而喻。十多年来,网络正在不知不觉地改变我们的政治习惯与诉求方式。我们之所以说,互联网对今时今日中国及世界具有史诗性意义,不仅因为互联网是一种便捷高效的信息传播工具,更因为它是一种人人平等互助的价值观,一种人人可以参与的追求真理的方式,一种人人可以表达权利、监督权力的社会平衡器。互联网推进的不仅是中国的法治进程,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我们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报告[EB/OL].http://www.cac.gov. cn/2014-12/26/c_1113788384.htm,2014-12-26.

[2]杨吉.在线革命:网络空间的权利表达与正义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网民成为美国时代周刊2006年年度人物(图)[EB/OL].http://news. qq.com/a/20061217/000838.htm.

[4]陈昌勇.迷失的狂欢:论网络生存中人的主体性危机及重塑[D].苏州大学,2006.

[5]熊光清.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特征与前景[J].教学与研究,2011(1).

[责任编辑:东方绪]

猜你喜欢

主体性网民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