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审丑”现象研究的梳理及现实反思

2015-05-30丁慧民潘陈钰

今传媒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审丑网络现象

丁慧民 潘陈钰

摘  要:随着互联网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审丑”现象衍生出来,一些网络“丑星”通过发布自己丑态来吸引网民眼球,并受到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围观与盲目追捧。这种以丑为美大行其道的现象引发了诸多热议,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理念具有不容忽视的消解和腐蚀的影响。为此,本文将对网络“审丑”现象进行梳理、厘清其成因并提出了现实反思。

关键词:网络“审丑”现象;网络“丑星”;现实反思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007-02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几乎成为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娱乐消遣的必要空间。网络上一些低俗、媚俗、庸俗等丑陋现象也衍生出来,网络“审丑”现象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怪圈。对于网络“审丑”现象,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综述的梳理,旨在厘清网络“审丑”现象的成因、影响及危害,提出现实反思与必要、迫切的审美导向。

一、网络“审丑”现象

网络“审丑”现象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有其历史根源和特殊意义。对于人们从窥视丑到审丑再在到如今的网络“审丑”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认识丑,正确审丑,审丑的最后目的是为了抑丑、惩恶、扬善,正确理解审美终极目标是追求人类的“真、善、美”。

众所周知,丑是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具有与美相反的属性。相对于美,丑意味着对立和否定,意味着不和谐、不完满。纵观历史,与美的概念一样,人们对丑的定义也千差万别。古希腊美学家认为丑是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中世纪美学家认为,不受上帝统辖的感性世界是丑;经验派美学家认为不合目的、不完善是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认为畸形生活是丑;直觉主义美学家认为不成功即是丑;马克思主义美学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否定和敌视人的本质的、阻碍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东西即是丑。尽管学者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与思维方式。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讲,他们都是认同丑是一种非理性的表达,是错位的、怪异的、不合常规、颠覆传统等特征的表现。

审丑是对应审美而言的现象,是主体作为个体对形式的丑陋、人性的扭曲、社会的黑暗等现象的赏鉴与判断等感性活动过程的总和。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是以一种围观的心态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审丑不是为了求异,不是单纯的为了寻求刺激,审丑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的价值取向。正确的审丑,可以帮助人们以一种否定的形式及反向的思维去审视当代大众文化的负情趣、负效应和负面价值。而“审丑”就是使人们看到这种否定和不完满,从而把人们从日常麻木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意識到日常与人共同存在状态的虚假性,最终促使人们对现实提出质疑、提出抗议的过程。对审丑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如果对“审丑”的欣赏不冲破起码的道德底线,倒也无可厚非。

网络“审丑”现象则是审丑在信息时代急速发展下的一种特殊产物。网络“审丑”是网络时代的特殊用语,表达的是“审丑对象”通过主动或被动示丑、露丑等低俗形式,以博大众网民的眼球的现象,即对网络事件与网络“丑星”的示丑、露丑的追求与追捧、围观与审视的过程。网络“丑星”只是通过网络发布自己丑态来吸引网民眼球,在一些网民缺乏自制情况下,网络 “审丑”现象似乎被泛化了,成为 “献丑”者们标新立异新的出路,同时为商家媒体获取暴利而冲破道德底线地“畸形”的恶搞与大势宣扬提供了平台。而一些网民自觉与不知觉地把审丑当成一种“时尚”消遣,网民“看客们”在满足了自己偷窥欲望的同时又满足了自身的需求感,不自觉进入嗜丑误区,势必造成网民美丑不分、荣辱不清、是非不明低俗化的态势,造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理念具有不容忽视的消解和腐蚀影响。因此,网络“审丑”现象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网民社会群体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浮躁”心态与审美疲劳心理等。

二、网络“审丑”现象研究的相关文献梳理

对于网络“审丑”现象的研究,国外要早于国内。开始称 “恶搞”:即Kuso(日文“可恶”),源于日本网络游戏,起初有搞笑、讽刺和恶作剧的涵义[1]。网络这个扩音器和放大镜把“恶搞”之风带起,使之迅速广为流传。近年来,网络“审丑”在国外流行于时尚界、文艺界和文学作品中。美国时尚界把平时爱穿成街头小混混歌星小甜甜布兰妮称为“Fugly(丑毙了)“Queen”。“丑毙了”成为当时无数网站和博客文章的时髦用语,青少年们邋遢和奇装异服变成了酷明星大腕们穿戴,表现极为愚蠢时却受到网民的崇拜和追捧。“丑毙了”风潮与英国最热门的CHAV文化(汇集了暴发、低级、庸俗等元素)风潮一脉相承,丑渐渐变得更有市场,且成为新的时尚受到热捧,这种“新时尚”的流行如同“蝴蝶效应”一般影响国内。国内网络“审丑”现象,是从2006 年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为导火索而兴起的 “网络恶搞 ”在中国迅速流行,随后“恶搞电影 ”、“恶搞名人”、“恶搞新闻”等一系列“恶搞之风”兴起[2]。一些网络“丑星”为博位,纷纷主动献丑与传播时道德失范,且网络“审丑”现象出现了年轻化、媚俗化、大众化的趋势,这不得不引发社会各界及学者们的关注与探究。国内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研究在其成因、传播的机制、负面影响、危害及矫正对策等方面。

第一,对网络“审丑”现象的成因的研究。早在2006年10月29日的《经济参考报》上面一篇名为《网络播客:“审丑”“草根”成明星》的文章,率先将人们的目光聚焦到了网络“审丑”这个新鲜事物上来。文中指出,网络“审丑”已成为网民娱乐的主题[3]。这一现象的出现则是因为随着西方思潮涌入,网民对美和丑的关注都不再被压抑,网民在网上毫无顾忌的释放白己,展示自己的个性。2006年,邓迪、刘敏《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从“芙蓉姐姐”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认为,网络审丑文化的出现原因有以下三点:1.表演者自身寻求出名;2.观众的猎奇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3.媒体在整个过程中推波助澜[4]。网络“审丑”现象的产生其实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网络审丑兴起的直接原因,这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一些网络“丑星”为求出名,借由互联网这个门槛低、覆盖率高的平台,畸形的展示着自我。而网民“看客们”则借由谩骂、嘲讽、侮辱等手段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压力。这为网络“审丑”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然而,网络“审丑”最大的“功臣”其实是商家与媒体。他们受巨大利益驱使,积极涌入网络审丑大军之中,甚至不惜冲破道德责任的底线博取网民的眼球注意。第二,对网络“审丑”现象负面影响的研究《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的作者余帅认为,网络传播的兼容并蓄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使得一些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在网络上横行无忌,给大众带来了严重的视觉上冲击[5]。而网络“审丑”颠覆人们对传统美学意义上审丑的认识。传统美学意义上的审丑能够从审丑对象上发现美的价值,而网络“审丑”则缺少对于美的价值追求,只是单纯的以丑为丑,以丑论丑。网络“审丑”的兴起实际上是审美观和价值观多样性的一种体现,对网民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以负面影响为主。网络“审丑”严重影响了网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树立与健康人格的塑造。第三,对网络“审丑”现象危害及矫正等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肖鹰在其名为《网络“审丑”何以连连得手》的文章中指出,解开网络“审丑”的文化死结,正确的途径是严格实现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的分流,使主流媒体真正承担和行使它体现社会严肃文化理念、传播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社会价值的角色[6]。一些学者提出,网络“审丑”使青年的价值观发生倾斜,青年在网络丑陋文化中更容易发生伦理道德沦丧。还有的学者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审丑理论,提出“化丑为美”的主张和审丑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美的个性等。从学科发展研究的角度来看,对网络“审丑”现象,目前还缺乏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网络“审丑”现象,缺乏认知心理学、网络传播学、审美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交叉综合研究。总体上来讲,有待系统深入地研究等。

三、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现实反思

网络“审丑”现象是网络发展阶段性现象,对网络“审丑”现象研究有利于把握社会舆情动态与网民群体思想动态,引导网民辨别是非,走出网络审丑的怪圈,进而向往“真、善、美”的追求。

从研究内容层面,学者们着重对全媒体娱乐、娱乐的审丑趋势、审美情趣变化、审丑文化异化倾向上的研究。主要反映社会伦理的极端表现,以“反道德”为“道德”。近些年电影、电视、网络等娱乐文化中出现的审丑现象,是主流文化的强势地位下落,精英文化渐受冷落。以畸形方式展演自我,通过“以丑为美”,将自我形象奇观化。网络“丑星”自视“丑”为“美”的自我展现,是在消解着从丑中得到的美感。还有就是网络“审丑”带来的利益驱动以及媒体为利益盲目追踪与报道。网络审丑的形成是由包括审丑对象、网民、媒体和商家在内的多个利益主体有机助推的结果。在整个网络“审丑”现象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往往容易冲破社会道德底线,陷入美与丑、仁爱与冷酷、善与恶的伦理误区。

在研究方法層面,研究者普遍运用个案研究法和定性分析法来进行研究、研究单以批判性的言论进行抨击较多,对事件的辩证地、实证分析较少。然而网络“审丑”现象不是只涉及一个学科,而是涉及多个学科。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其实会更加有助于我们对于网络“审丑”现象的理解。

在研究对策性层面: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网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审美观。培养网民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审美观,辩证审丑;其次,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使其真正承担起健康文化理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责任,加强网络媒体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网络媒体人职业素质与道德素养;再次,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提升审美情趣,引领网民网络生活的伦理向善,回归现实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同时,推进和加强政府网络立法的力度,加强网络监督、净化网络环境,还网络一片晴朗的天空。

参考文献:

[1]胡静.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看大众娱乐的审丑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9).

[2]许卿彦.网络恶搞文化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

[3]博客未老播客已嚣.“审丑”“草根”成明星[N].经济参考报,2006-10-29.

[4]邓迪,刘敏.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从“芙蓉姐姐”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J].新闻世界,2010(8).

[5]余帅.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6]肖鹰.网络审丑兴盛根源是“全媒体娱乐”[N].中华读书报,2011-11-02.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审丑网络现象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浅析《天堂蒜薹之歌》的叙事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丑”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