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教学改革中若干问题探析
2015-05-30王彩虹
王彩虹
[摘 要]会计课程是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加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在进行会计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当前会计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会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我国会计教学工作。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问题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0.201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0-0-01
1 当前会计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教学改革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当今,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强的协作能力、团队能力及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也成为众多企业在人才招聘时重点考察的技能。然而,我国当前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不少学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培养目标模糊化,没有突出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科学地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致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水土不服”。
1.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据相关资料了解,当前我国不少学校,在会计专业的教学用书上,依然采用国家统一教材,采用地方教材或者自编教材的学校寥寥无几。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死守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没有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低下,学生主动性不高。
1.3 实践环节不足,局限于形式
会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近年来,不少学校大规模扩招,实验室之类的实践教学设备没有跟上,各种实训教学设备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同时,学校在实践技能的培训方面,没有和相关的企业建立良好的科学的合作关系,导致学生实习的成效不高,顶岗实习基本上就是“走过场”,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会计专业技能。
1.4 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专业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教学改革要取得预期成效,教师扮演着关键角色,这就要求学校教师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提高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现在很多会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缺乏,致使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成为空谈。
2 会计教学改革对策分析
2.1 更新教学观念
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教学改革目标,学校要进一步更新现有的会计教学改革观念,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要进一步突出会计专业的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2.2 加强实践训练环节
学校应该加快地方课程开发的速度,努力开设实践型会计专业教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学生顶岗实习新平台;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生实训机制,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奠定良好基础。
2.3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优秀人才的直接培养者,是教学事业的奠基者,因此,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础与关键。我国会计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具备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职称等资格的教学人员相对较少,教师实践经验不丰富。学校应建立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机制。引进高水平、硬实力的优秀人才,并鼓励教师开拓创新,不断钻研,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创新高校会计教学改革方式有利于会计专业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为学校会计教学改革提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速推进学校整体会计教学改革。
2.4 优化会计专业学生培育机制
提高毕业生素质,加大培训力度,不断完善二十一世纪青年职业技能开发目标体系。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职业教育层次,打通上升渠道,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同职业教育接轨;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水平,加大投入力度,调整专业结构;三是理顺关系,即教育与劳动部门关系,进一步明晰各自职业权限,全面推广就业预备制度。具体操作中,应当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上,扩大其知识面,除了专业主干课程,还应增设多门选修课程,增大学生选择空间,确保其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接触新事物,开发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加强专业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洁.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研究[J].财会通讯,2012(19):33-35.
[2]阎林风.谈高校会计模拟实脸教学改革[J].北方经贸,2004(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