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移动互联网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2015-05-30江瀚向君
江瀚 向君
摘 要:面对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长期缺位的困局,传统的金融行业已经难以满足推广普惠金融的需求,而通过发展移动互联网金融可以充分地发挥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技术优势,构建“支付—理财—融资—综合服务”一体化系统将有可能成为未来推广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传统金融;普惠金融
中图分类号: 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5)10-0079-04
一、引言
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首先提出的,其最为基本的内涵就是:能通过某些金融手段,有效并全方位地为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狭义上的普惠金融可以理解为:为传统金融业服务体系尚不能涵盖的中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甚至是极度贫困的群体提供价格低廉或公益性的金融服务。
在城市金融体系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以及中小城镇低收入社区依然缺乏足够的金融服务保障。广大低收入群体现代化普惠金融服务匮乏,正在成为发展中的洼地,直接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二、普惠金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的发展障碍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发展普惠金融的成本巨大,有悖于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诉求,与商业银行通过服务大客户提升利润的理念相违背,这直接导致了用传统的商业银行模式发展普惠金融的市场障碍,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其主要问题在于:
(一)服务地域广袤
传统金融机构在设立其金融服务网点的时候,主要以资金需求为导向。因此,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网点会设立在大中城市的资金密集地区。而广袤的农村市场,因为人口密集度不足、集中度不够且农村居民收入较低,这让已经通过服务中高端客户取得足够收益的传统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动力去设立位于农村的普惠金融机构网点。
(二)单位客户利润率不足
发展普惠金融,特别是发展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需要商业银行将服务对象定义为中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客户等。这些客户群体的共性特征就是需求数量多、需求层次不高、单位客户所创造的价值有限。通过成本分析比较,即使商业银行在城乡结合地区设立网点,这些客户的存款、贷款、汇兑等业务的单笔业务交易额都远低于中高端客户,而商业银行投入的成本相对固定,城乡结合地区成本甚至会高于城市地区成本,这直接决定了发展普惠金融客户的低盈利特征。
(三)服务成本高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普惠金融客户的需求也正在快速地多样化,普惠金融客户类型广泛,需求层次各不相同,为了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银行必须推出有针对性的各种金融产品,对于产品的研发投入将会不断增加。
(四)风险控制难度大
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风险控制一直是其关注的焦点。相比于传统中高端客户较好的信用评级而言,发展普惠金融客户所需的征信成本较高,并且因为客户分布广泛、客户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即使是单位客户风险较为稳定,远多于中高端客户数量的普惠金融客户也将会导致较大的风险敞口。此外,为服务普惠金融客户的不同需求,商业银行不得不推出更多的金融产品,而金融产品数量的增加以及风险水平的不同,将会推高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成本。而广袤的市场半径则会加大商业银行的系统风险。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广袤、单位客户利润率不足、服务成本高企、风险控制难度大的情况下,缺乏发展普惠金融的动力,在发展传统金融就已经可以满足银行利润需求的时候,让其用更大的成本投入普惠金融建设将会面临非常大的阻力,这也是多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建设乏力的主要根源。
三、以移动互联网推动普惠金融建设的优势
面对传统金融模式发展普惠金融的困局,新兴的移动互联网金融模式为破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发展,我国国产智能手机终端设备迅速普及,原先动辄几千元的智能手机产品价格已经降到了数百元,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中国人最便宜的上网终端。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3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8成多,可以说我国通过移动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的硬件条件已经成熟。并且从2015年5月17日开始,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开始下调手机网络资费价格,降幅达35%以上,预计到2017年手机网络价格将会大幅度下降。
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以及手机网络资费价格的下调为通过移动互联网手段解决普惠金融问题扫清了硬件基础上的最后障碍,使以移动互联网为抓手推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与以传统商业银行为核心推广普惠金融不同,移动互联网推广普惠金融则更具优势。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金融比传统银行推广普惠金融更具优势,而原先传统互联网的宽带布设难题与高成本壁垒也被移动无线互联网破除,因此,移动互联网在推广普惠金融方面拥有更多的优势。具体来说:
(一)服务覆盖全面化
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同,移动互联网金融终端的普及不需要传统的物理网点和高昂的专业化设备,在移动互联网中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硬件软件化”,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下载相应的APP就可以实现智能终端的功能,从而弱化了原先商业银行进行农村地区布点的压力。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依赖的是通讯运营商的无线网络,规避了传统互联网金融必须依靠光纤或者ADSL网络的矛盾。随着移动通讯产业的发展,3G、4G都开始在农村地区普及,原先的2G网络应用体验不佳的问题也被逐渐化解。在软件领域,以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钱包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其自主操作难度不断降低,只要有一定金融知识的人就可以实现操作,为移动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全方位拓展奠定了基础。
(二)客户群体大众化
传统商业银行的服务群体受服务成本的限制,往往遵循“二八定律”的作用,有着明显的马太效应特征,因此,在传统金融的营销中,金融机构更加偏向于为其创造80%利润的20%高价值客户,在服务上则会对其他广大的普通客户倾注更少的资源,对于更低价值的农村和中低收入客户的普惠金融服务则更加地力不从心。从正态分布曲线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受到成本的限制,只能将其关注焦点置于正态分布的头部区域,相应的长尾部分则难以触及。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草根经济”就是移动互联网最显著的特征,由于服务的智能化特点,以及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自主参与度较高,从而移动互联网金融可以关注到传统金融难以企及的长尾部分,通过“长尾效应”的积累取得其发展所需要的利润。这为移动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奠定了用户基础。
(三)风险控制数据化
在传统金融时代,其风险控制需要较为复杂的风控模型、专业化的人员配置,这也导致传统的金融风控体系难以为较为庞大基数的客户服务。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风控体系是构建在智能大数据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在日常的移动支付过程中,通过支付宝、银行卡等支付手段进行的支付交易将会产生稳定的信息流,而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普及,则为互联网征信的信用基础提供了保障。通过大数据的信息流分析,移动互联网普惠金融提供商将可以有效地判断其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从而在信用借贷尚未产生之前就对客户有了较为详尽的信用评级,有效地控制了潜在的信用风险。
(四)交易成本低廉化
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传统银行金融机构推广普惠金融业务的时候,成本问题是其面对的最主要问题,传统金融机构网点固定、成本支出环节较多,而普惠金融服务所带来的菲薄收益将难以平衡其高昂的交易成本。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通过信息互联网化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概率,通过信息更加充分地沟通,资金的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完成其交易的谈判、定价等工作。根据阿里微贷的数据,通过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阿里微贷已实现单笔信贷成本2.3元、客户3分钟获贷、不良率低于1%。相比而言,传统商业银行动辄上千元的融资成本,根本无法用于普惠金融的服务。全部电子化的流程审核,还免除了运营场地局限的低固定成本优势,让移动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更具竞争力。
四、以移动互联网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设计
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在推广普惠金融中的特殊优势,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及时地转变其运营模式,将原先由商业银行主导的普惠金融模式向由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商主导的模式转变,通过建立与传统金融优势互补的平台,构建“支付—理财—融资—综合服务”一体化服务系统,通过移动互联网化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从而构建起兼顾商业利益与普惠金融发展的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以现金存取为基础,建立与传统金融互为补充的金融平台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密集区,最为主要的支付方式依然是现金支付,缺乏现代化的支付方式与支付工具,但是支付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过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养成对低收入群体的非现金支付习惯需要一定的时间。考虑由移动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讯运营商、转接支付清算机构、传统商业银行通过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利用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优势,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特征,降低交易成本,共同为推动普惠金融服务。
例如,为应对广大农村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对于现金使用的需求,可以考虑着力发展银联便民支付为核心的农村地区POS取款,在以村委会为核心的区域内加大POS取款机的布放,兼容金融IC卡取款以及互联网移动支付取款,从而满足现金使用的需求。
(二)构建“支付—理财—融资—综合服务”一体化系统
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以现金为支点向全面的一体化服务体系转变。具体来说:
1. 构建综合支付体系。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一起研发适应农村需求的新型支付产品。首先,在农村地区推广卡折合一,将银行卡与储蓄存折绑定,开通免费短信提醒、微信提醒功能,培养银行卡使用习惯,并以卡折合一为基础推广金融IC卡。其次,在金融IC卡的基础上,推广适用于移动智能手机的拉卡拉、迷你付等Square式产品,辅助以互联网钱包类的扫码支付等其他支付方式,并以短信、微信账单的形式给农民直观的感受,消除农民顾虑,培养其使用银行卡、移动互联网支付软件进行支付的习惯。最后,推出专门为农民开发的钱包类产品、网上银行产品,要以简单易用为核心,简化界面操作,在不影响支付安全的前提下做到用户友好,丰富普惠金融产品。
2. 加大农村地区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推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居民的主要理财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银行存款甚至现金。这些方式不仅收益较低、难以保值,甚至会霉变损毁。为了使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的资本收益,应当在支付的基础上,在农村地区推广移动互联网理财产品,在前期推广时,应当注意农民的风险敏感性特征,以低风险的货币基金为主。等培养出低收入群体的理财习惯,使其抗风险能力增强之后,再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其他类的理财产品,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多的资本性收益。
3. 构建服务于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互联网融资体系。遍布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乡镇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一直受到资金不足的困扰。应当以推广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为核心,构建专门服务于农村地区小微企业的互联网融资产品,通过P2P网络借贷、众筹等新型融资手段,为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困局。借助大数据优势,以小微企业日常流水为数据来源,分析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状况,在合理控制借款平台风险的基础上,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方便。
(三)建设服务普惠金融的移动互联网服务机制
在构建移动互联网普惠金融体系的同时,相对应的服务也必不可少,需要从大数据、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等方面共同服务普惠金融的建设。
1. 搭建大数据平台。依靠移动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要求金融服务提供商更加重视对于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实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资信评估、融资发展、支付结算等多方面的数据资源累积,拓展信息收集渠道。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机构的数据挖掘能力,对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综合分析与归纳利用,从多维度视角分析客户信用,提升信用评级的评估水平,通过反馈机制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产品,更好地为普惠金融的推广服务。
2.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对于农村地区市场而言,其不需要过于复杂的金融模型、繁复的金融产品,但是对于金融产品的用户友好性与易用性要求极高,因此必须加大在现有金融产品之上的研发投入。从产品设计上来说,在提升现有产品使用友好性的前提下,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客户特点,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研发适合不同客户使用的新型金融产品。
3. 加强风险控制。普惠金融的发展针对的往往是中低收入群体或者小微企业,这些客户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弱,对于风险的反应程度较高。因此,必须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加大对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借助传统金融机构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经验,配合大数据的技术分析,进一步降低系统性风险,严格控制风险敞口,为移动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风险控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林宏山.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探讨[J].上海金融,2014,(12).
[2]朱民武,曾力,何淑兰.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思考——基于金融伦理与互联网金融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5,(1).
[3]娄飞鹏.金融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J]. 金融与经济,2014,(4).
[4]曾康霖,罗晶.论普惠制金融[J].西南金融,2014,(2).
[5]王金龙,乔成云.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发展[J].新视野,2014,(5).
[6]王均坦.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支付[J].中国金融,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