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四翘楚
2015-05-30许愿
许愿
Among the six masters of Qing, there were four masters with the same family name, namely Wang Shimin, Wang Jian, Wang Hui and Wang Yuanqi. The four regarded the painting skills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s the top ones, and evaluated artworks depending on the similarity degree to the legitimate paintings. These artworks created by them mad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ainting circle for more than 300 years.
“清初六家”之中,王姓占了四家,因此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又被合称“清初四王”。这四个人不仅是本家,还有亲属或师承关系,画风都十分相近,统一的风格便是仿古。他们都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都以画风与古人的相近度为评判优劣的条件,并且都练就得一身精湛的仿古笔墨功夫,画风既符合古典的中庸之美,又不呆板,因此名声甚隆,影响有清一代的画坛。
苍秀高华 夺帜古人
王时敏,初名赞虞,字逊之,号烟客,自号偶谐道人,晚号西庐老人等,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时敏系出名门,画艺精湛,德高望重,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清初六家”中的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三人均得其亲授,因而被尊为“四王”之首。晚清娄东画派的代表画家、评论家秦祖永的《桐阴论画》评王时敏:“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
王时敏的祖父是明代大学士王锡爵,父亲王衡官至翰林。受祖荫,王时敏在24岁时就出任尚宝丞,后又升太常寺少卿,仍兼管尚宝司事。然王时敏淡于仕途,更喜笔墨,因此于崇祯五年(1632年)称病辞官,隐居西田别墅,潜心绘画。
清军入关后,王时敏为保家族与全太仓百姓的性命而归顺清廷,但仍未入仕,继续安居乡野,潜心画学之外更着力于培养子孙后代。其膝下九子,多在清廷为官,其孙王原祁同列“四王”,并深得康熙喜爱。
于绘事,王时敏本人的高超技法毋庸置疑,达到了仿古风格的一个巅峰。其学画师事董其昌,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唯董氏马首是瞻。这种思想也影响着其后的另外“三王”以及很多画家,并逐渐形成了在有清一代影响甚广的“娄东画派”。
所谓仿古,虽然是临摹古画,但也非得有一身扎实的笔墨功底不可,王时敏从小生于官宦之家,于文艺上的教育自是一流,家族更有许多宋元真迹可供研习,学习条件得天独厚。加之王时敏本人聪敏好学,对绘画有兴趣、肯用功,也就有了后世奉为仿古标杆的“四王”之首。
王时敏在仿古上的偶像有元代的黄公望,兼取董源、巨然、王蒙等诸家,这些也都是董其昌十分推崇的人物。他对于黄公望的向往、追摹不遗余力,虽已是明清之交,其画中却顽固地维持着宋元笔意。至晚年,其笔墨技艺虽无创新,却也已臻化境,苍劲浑厚而又散逸清润,当真一代大家。
王时敏的仿古,由心而发,从笔头到思想都是一副唯古是尊的面孔。他曾说“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可见他是坚定的厚古薄今者,一生以宋元南派为宗,认为效仿古法才是正道。
沈雄古逸 皴染兼长
王鉴,字玄照,后避清圣祖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王鉴与王时敏是老乡和同族,也是江苏太仓人,比王时敏小6岁且相交甚好,并同样得董其昌亲授,是明末清初仿古派的第二员大将。
王鉴亦出身书香门第,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一代文坛盟主王世贞,祖父王士骥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虽然到了父亲这一辈,无论家族声望还是经济状况都已大不如前,但自幼仍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缔岁即好点染”,“自幼习董熟耳”,“时从董宗伯、王奉常游,得见宋元诸名公墨迹”。可见王鉴习画从宋元翘楚董源入手,而深受董其昌、王时敏的影响。
甚至在仕途上,王鉴也走了和王时敏类似的道路。早年为官,清兵入关前解甲归田、隐居乡里、一心绘事。清兵入关后亦归顺却不入仕,既非抵抗的忠烈,亦非顺从的贰臣,而只是最普通却又不普通的遗民。究其心意,不能“兼济天下”,唯有“独善其身”,他们大概只是想求得一个安静的地方沉醉于笔墨。
王鉴与王时敏最大的区别,大概就在后半生了。王时敏家族庞大、多子多女,家庭负累难免较重。而王鉴妻子早逝,也未续娶,无儿无女,虽晚景孤寂,却能全身心投入艺事。王时敏在太仓城中更具威望,因而清兵入关后成为率众士绅投诚的代表,难免于文人大节有亏,而王鉴并没有这些经历和压力,后半生在心理上要放松许多,更容易成为一个独立、纯粹的艺术家。
“四王”诸家皆追摹宋元,以南派山水为宗,王鉴自然也不例外。其画远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黄(公望)。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其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
人力寖深 法度周密
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四王”之中,只有王翚不是太仓人,而是常熟人,当然也只有王翚与另外“三王”没有亲属上的关系。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均属“娄东画派”,只有王翚属“虞山画派”。尽管两个画派在风格、传承等方面有着各种剪不断的关系,但创立了“虞山画派”的王翚却有着别样的“山水清晖”。
与太仓王氏不同,成长在常熟的王翚并没有那么显赫的出身,也没有特别高的社会地位,而是更接近一位职业画家。他幼年习画,从未有过仕途经历,从始至终都只在绘画上,不到20岁就开始以绘画为生,当然,那时的主要“创作”就是摹古——为画商摹制古画出售,故临摹了许多宋元名迹,对传统古画的鉴赏、临摹功力极深。后来,这个极具绘画才能的青年被王鉴发掘,并推荐给王时敏,二人对于这个年轻人很是欣赏,收以为徒。王翚从学于娄东“二王”之后,有了更多机会接触大量的宋元名迹,极大地提高了摹古水平。
职业画家的生涯练就了王翚在“四王”之中最为纯熟、全面的技法,并使其得以不受干扰、就画论画地以专业的眼光评价南北宗山水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王翚创立的“虞山画派”与师傅的“娄东画派”一脉相承却又多有不同。王时敏与王鉴皆以南宗为正宗,王翚曾师从二人,所受影响不小,但他却能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在延承南宗技法特色的同时,也借鉴了北宗的某些技法,集唐宋以来诸家之大成,熔南北画派为一炉,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他曾说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王翚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但又能不为成法所囿,部分作品富有写生意趣,构图多变,勾勒皴擦渲染得法,格调明快。其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其早期画风清丽工秀,晚期则倾向苍茫浑厚。他将黄公望、王蒙的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浑厚华滋、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
融合南北是王翚不同于太仓“三王”的主要特点,使得其在“四王”之中画风更为鲜明、独特。虽然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但却以自己的风格特色在清初创造了极大的声望和影响,被尊为清代集传统笔墨之大成者。康熙三十年(1691年),王翚奉诏绘制《康熙南巡图》,历时三年完成,受到皇太子胤礽召见,并绘扇书以“山水清晖”四字作为褒奖。受到皇室肯定之后,王翚声名日隆,甚至逐渐超过了两位同姓老师,被时人誉为“清初画圣”。
笔法苍劲 气味高淡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他是“四王”之中最年轻的一位画家,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作为“四王”之首、当时的画坛巨擘王时敏的孙子,王原祁无论在仕途上还是在画艺上,都是太仓王氏最好的继承者。虽是晚辈,但王时敏与王鉴却丝毫不吝于对他的赞赏。史载:王鉴见之谓时敏曰:“吾二人当让一头地。”时敏曰:“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鉴深然之。后世有诗云:“百余年来写山水,三王之后推司农,千秋绝艺一家擅,独辟画苑开榛丛”。
虽然王时敏是“娄东画派”的奠基者,但画派的真正形成却要得益于王原祁。社会地位与广泛影响使得王原祁追随者众,才形成了声势浩大、居于正统、影响画坛300余年的“娄东画派”。
王原祁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入仕后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因受皇室重用,当时的王原祁不仅是宫廷画师之翘楚,更是整个画坛的领袖人物。
受祖辈影响,王原祁的画风受黄公望、董其昌影响很大,也是仿古派的忠实拥趸。按照中国社会历来“一代不如一代”的“传统”,王原祁这位画坛巨擘的孙子可谓鹤立鸡群。但纵观其一生,也是经过了不懈努力才得以走出祖父的“阴影”。其早年山水画直接源于祖父王时敏而面貌更强烈,笔墨气味亦更醇厚,致力于摹古,形式变化丰富,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至中年后方从摹古中脱出,笔墨秀润,清雅脱俗。60岁后作画达到“熟而后生”,登上一个新境界。其用笔锋颖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其用色绛翠斑驳,是浅绛和青绿手法的极致运用与融合。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色色相浸之处,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成熟之后的王原祁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