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燕赵历史 讲传奇故事
2015-05-30韩伟孙文洁
韩伟 孙文洁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节目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打造历史文化题材节目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如何创新节目样式和播讲风格,向听众讲述更有吸引力的历史文化?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燕赵传奇》节目突破了以往的播讲模式,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开创了节目的新形态。本文从主持人以及主讲嘉宾的“说话、搭话、对话”角度具体分析《燕赵传奇》节目的播讲风格与节目特色。
【关键词】《燕赵传奇》 多样化语言 融入性配合 环境信息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燕赵传奇》是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依托重点文化选题推出的一档本土文化特色的大型广播系列节目。
《燕赵传奇》节目融合本土文化、传奇故事、诚义人物,集众家之大成,是广播这一现代文化产业在历史文化题材创作中的一次突破。它填补了主流媒体打造大型本土历史文化节目的空白,节目以创意思维和严谨的创编开拓了广播节目的全新形态,以通俗的讲述、专业的角度形成独特的魅力,以浓郁的文化风情、鲜明的本土特色引发听众广泛关注与共鸣。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节目是现代传媒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是一种大众的、普及的、通俗的文化。如何让节目入脑入心?如何让广播听众、手机用户、网上受众接受?如何在大众文化中体现特色品位?如何在文化传播中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何以通俗化的形式讲述历史文化?主持人要如何自我定位?成千上万个历史场景、不计其数的历史人物,解说的样式和风格如何在前进中求变、在变化中求新?
一、说话:人物语言求变,讲述风格求新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应用时代里也经历着新的变革,在新的变革中适应着新的要求。以播讲质量和语言风格的“软实力”,去适应收听工具和收听环境的“硬指标”;从广播新闻来源的多元化,到广播节目内容的去同质化;层出不穷的新的节目样式要求从业者时刻不停地更新着大脑,更要求话筒前的主持人与时俱进地去更新语言状态。对于《燕赵传奇》这样一个亦雅亦俗、亦庄亦谐、深度体现本土文化、定位大众化收听的所谓“正史”节目,如何准确定位播讲风格,如何诠释解说功用,如何走进历史、贴近受众,对这一广播节目的播讲人和解说主持提出了新的要求。
《燕赵传奇》节目设定的主讲人是各领域的业界专家,有省级政府参事室参事,有大学教授、国家级美食文化大师等。主持人负责承前启后,穿针引线,设置悬念,提出问题。通俗来讲,主讲人负责播讲内容,负责节目样式。主讲人决定了内容的权威性,主持人担负起节目的可听性。主讲人的有效把控才能使《燕赵传奇》摆脱上课和讲座的痕迹,真正完成播讲内容的广播化改造。
在节目演播之中,语言构成有两大类:一是“叙述语言”,二是“人物语言”。其中,叙述语言主要用于介绍人物、事件和情节;描写时代背景,塑造人物形象,传达心理活动。叙述语言的不断创新使广播文艺语言不断丰富和完善。《燕赵传奇》大胆借鉴评书语言的表现手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广播播讲的表现上,叙述的方式与评书等语言艺术相通,讲故事比讲道理更重要,说白话比“背书”更易被接受。作为广播中的讲述者,要善于运用灵活生动的语言,带着笑容说有趣的人,饱含深情说感人的事。
历史在当年也是生活,是旧时的文化,是故人的生活,它对于今天的意义在于照应现实,融汇借鉴。《燕赵传奇》节目见人见事,人物形象在讲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文稿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思想主题的重要体现。节目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鲜活的个性特征,人物的语言就是彰显人物性格的窗口,广播中的人物语言演播是演播创作的基础。之所以把这种艺术形式称之为 “演播”,因为它既有演员表演的元素,又是以广播播音为基础。但是,广播演播毕竟不是舞台、剧场面对面的表演,而是无线电波中的语言塑造,演播者最细微的声音和语调变化都会影响着人物的塑造。广播中的人物语言需要根据语境还原到“写实”的层面,要自然地贴近生活中人物的真实状态。
如何用真实的语态传情达意,使生活化的场景体现故事化的状态、凸显戏剧化的节奏?大胆将“说话”扩大化或许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把歌词变成旋律,把文词变成白语,以期让听者入耳不忘,会心一笑。比如:在节目文稿中,有一段关于常山赵子龙的描写,节目在处理时将人物语言转化为正定方言,使得本土受众更感亲切生动;在节目文稿中出现歌词、戏文的时候,在转化时把它变成了唱腔,也达到了更好的收听效果。
二、搭话:主动寻求配合,构筑整体风格
从广义上讲,广播创造的是一种听觉感受,而电波是一种听觉传播工具。广播的受众定位广泛,他们在收听节目时的状态也不尽相同。但是,受众的收听状态还是具有一定普遍相似性的,据赛立信调查显示:85%的受众表示在收听广播的同时还会做其他的事情,包括驾驶、工作、学习等。在新媒体应用时代,一个时间段也是被多元利用的,信息是重叠的,受众无法将百分之百的时间和注意力付之于某一种媒体,一档广播节目单一的播讲状态很容易让人产生听觉疲劳。而主讲人和主持人的互动配合、不断变化节目语言的听觉感受、不断制造出的悬念及合理承接,可以引领听众的思路,增加听众与节目的黏性。
《燕赵传奇》节目说的是身边的事,讲的是身边的人。专家们提供的素材也的确如此,每一个故事都发生在河北,每一个主角都是河北老乡。
节目的主讲专家都是长期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考据严谨、逻辑严密、学识渊博,但是听众的文化水平、年龄层次还是各有不同,怎么让每个听众都能听得懂、喜欢听?怎么让专家精心整理的故事胚子不掉价、不丢分?主持人的口语化改造就很有必要了。
在《燕赵传奇》节目准备期,主持人需要首先熟悉并掌握素材,再用日常说话的方式念叨一回,按照自己的说话方式再依据每位专家的语言风格进行调整修改。每一期节目都这么反复地听上几回,听听哪一句不太顺溜,一边琢磨一边调整,一套听说读写的广播改造程序走下来,底稿上严谨而凝练的文字渐渐转变为拉家常似的说话讲故事。
比如,在“皇家文化”第49回《北齐昏庸帝 祸国陆令萱》中,专家提供的素材里有这样一段:
公元564年7月,天空出现“白虹贯日”“赤星见”的天文星象,高湛认为不祥,想杀了高演的儿子高百年以镇服灾祸。
节目根据广播语言通俗化的要求,将这句话修改为:
公元564年7月,正赶上一年里最热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几出奇怪的天象,有白色的长虹穿过了太阳,晚上还能瞧见血红色的星星。这事让皇宫里的高湛觉得挺腻歪,认定了不是什么好兆头。其实,他肚子里憋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他的心头大患——高演的儿子高百年。高湛早就想把这个侄子一刀杀了,可是自己曾经答应要留他的性命。虽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谁说皇帝就一定得是君子呢?这一回,高湛又要当小人了……
这样的改动,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亲切多了。
《燕赵传奇》节目始终贯穿着主讲嘉宾和主持人这两条线。主讲嘉宾是故事的阐述人,是历史的评价者,是人物可信度的来源,是故事权威性之所在;主持人的角色相当于穿针引线,在故事中不断地进入和淡出,使节目具备广播的专业品质,丰富受众的听觉感受,同时也可以起到断章总结,不断地拉回听众注意力的功用。两者优势互补,“搭伙”却不“打架”,构筑起了节目的整体播讲风格;两者配合得当,“搭话”却不“抢话”,撑起故事层层递进的骨架。
主持人肩负这样的职责,需要通过严格地把控说话时间来保证主讲嘉宾讲述的完整性和听众收听情绪的连续性,同时,还要在有限的语句中发挥强大的吸引力。这就要求主持人深入了解节目内容,读懂文稿上的故事,悟透文字背后的情感,适时开讲,应时谢幕,在有限的串联词中体现对故事的整体驾驭能力。这其中,主持人的发挥点在于运用专业技巧,遵循受众的听觉生理规律,控制主讲嘉宾的播讲节奏,引导广播听众的收听情绪。主持人要在节目之中体现出专业的播音素养,并根据故事内容体现解说上的立意与创新。既要有客观性的解说,还要有主动性的融入,要用热情与主讲嘉宾融为一体,而不是冷眼旁观他人说故事。
三、对话:故事完整、情感完善、互动得当的情感交流平台
如果没有受众,传播的效果等于零。如果主持人和主讲人没有交流,节目效果就不能获得听众的认同和共鸣,节目播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打造一档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用声音撑起气场,用情绪设置磁场,有意识地建设电波中的情感交流平台,其核心要素就是全面的人物交流。
在广播节目中,一个故事往往伴随着多个人物的出现,人物各有特点,可以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进行体现。节目根据不同的事件设置不同的情境,主讲人要变换语气,在节目中演绎“变脸”,以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分角色诠释,以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主持人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样也需要跨越时空去交流和对话。在“皇家文化”第2回《战国争天下 赵政生邯郸》里有这样一段还原场景似的语言描述:
要说这吕不韦最不缺的就是钱,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金银财宝似流水一样地扔。除了花钱,吕不韦更懂得感情投资,他对异人说:“兄弟,这辈子咱们就是亲兄弟,我一定帮你运作好你们家里的事,让你有朝一日回国当上君王,还得让你像你爷爷一样称帝。”
异人一听这话,感动得不行不行的,他也跟吕不韦许诺说:“我要是当了国君,一定要让你当相国,还要拜太尉,还要你做太傅,来教我的儿子。让我的儿子也管你叫爹,我的儿子就是你的儿子。”
异人和吕不韦这俩人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异人是感动得哭,吕不韦是得意的笑,他拍着异人的肩膀,心里说:傻小子你这话还真是说着了,你儿子呀还真就是我的儿子!
这段故事中,吕不韦运筹帷幄、八面玲珑,早就给异人下了套;而异人被人蒙在鼓里,还视对方为亲兄弟。这样戏剧化的一幕将故事情节推到了高潮。主持人充分地把握了这两个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声调将每个角色的风格表现出来,达到了戏剧化的效果。
在故事化的节目中,主持人就是要通过熟悉故事洞察人间冷暖进而把握好播讲技巧,先入戏再传情,试着走近传奇里的历史时代,贴近故事中的人物心态,用心感知当年的人物,用语言体现文字中的情怀,把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呈现在今人面前,将电波那头的听众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
筑境为先,还原真实。完整的环境信息是讲述故事、烘托情绪的前提,是构成事件内容的基本要素。环境信息是事件现场及其他相关情况的总称。某一种特定环境必然会传达一种特殊的信息,这种信息兼备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服务于整体事件,二是还原真实情景。前者作用于广播节目的创作者,有利于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去除无关痛痒的内容,放大至关重要的核心信息,以期使受众更好地接受节目传达的核心事件,领会事件的中心思想。后者作用于广播节目的受众群体。完整的环境信息给予受众真实的现场体验,满足心理求知欲,引发思考与行动。
(作者单位: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旅游文化频率)
(本文编辑:刘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