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江浙诗词人用韵研究综述

2015-05-30杜爱玲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宋代

杜爱玲

摘 要:宋诗词用韵研究是汉语历史音韵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历史方言学的研究内容。本文对近20年来学者们对宋代江浙诗词人用韵研究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宋代江浙诗韵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和研究现状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宋代江浙诗词人用韵研究提出新的展望。

关键词:宋代;江浙地区;诗词用韵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词文的用韵可以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标准语音与方音,相比韵书而言,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实际语音情况,对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很有作用。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断代语音研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深入,断代语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将其作为解释汉语语音发展规律的具体实例。研究者可以通过考察一定时空范围内诗人们的用韵特征,探究某一时间段某一地点的语音特征。

宋代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学瑰宝和丰富的语言资料。研究宋词的用韵,利于探寻语音发展的脉络以补充韵书的不足。江浙地区是古吴语地区,宋代作为语言演变的重要过渡时期,对于宋代江浙地区的吴语研究一直都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前人周祖谟先生、鲁国尧先生以及当代学者张令吾、钱毅、胡运飚等都对宋代用韵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宋代江浙地区诗人用韵的目的和意义,一方面是归纳宋代江浙地区诗人用韵的韵部系统,同时将宋代江浙地区诗人用韵的韵部系统与宋代通语作比较,分析宋代江浙地区的实际语音状况,揭示出汉语语音在宋代所呈现的一些演变规律,从而推动宋代语音史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要整理宋代江浙地区诗人用韵中的特殊用韵,这些特殊用韵既不符和广韵韵系,又不合宋代通语韵系。而且大量的特韵绝大多数应当是方音的反映。

二、研究现状

(一)宋代江浙诗人、词人个人用韵研究

对宋代某个具体江浙诗人或词人的作品进行封闭式的研究,主要为了考求诗人反映的语音系统,对于我们整体探究宋代江浙的语言演变、方言史、音韵史可以提供很多事实语音实例。

1998年张令吾先生对北宋江苏诗人徐积用韵进行研究。他分别对徐积的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用韵进行研究。以鲁国尧的宋词词韵十八部为划分标准,将徐积的古体诗分18 部 (阴声7部、阳声7部、入声4部)。古体诗中阳声韵侵寻、监咸、寒山、真文、庚青五部,[n][m][η]存在不同程度的混押,反映出三者合流的趋势;入声韵押韵组合形式多样化,[k]、[t]、[p]入声韵尾混押程度严重。咸摄入声归薛月部,深摄入声归入德质部。张先生认为:与同时代诗人欧阳修、王安石相比,徐积古体诗入声韵的简化主要是时空的原因。徐积居淮安,远离中原,南方语音变化较慢而且徐积一直在家乡生活,受到方言吴语的影响,反映了实际语音。近体诗只有平声韵,将其分为阴声7部和阳声7部,有很多“借韵”和“出韵”现象。冯志白在2002年对陆游古体诗的用韵系统进行分析,将其古体诗分18 部 (阴声7部、阳声7部、入声4部 )。

2003年勾俊涛对南宋词人吴文英用韵进行研究。通过系连345个韵段,他将吴文英的词韵分为17部(阴声5部、阳声7部、入声4部)。吴词的独有特点就是方音入韵,首先表现在阳声韵庚青叶江阳6次;其次是各韵部间的通叶,次数共有38次。阳声韵部互叶,反映了[n][m][η]在浙南吴语能互转化,阴阳互叶可能是浙南吴语阳声鼻化或阳转阴的表现。

2005年谢洁瑕对宋代苏州诗人李弥逊用韵进行考究。通过系连770个韵段,分别研究古、近体诗的押韵情况,讨论各部特殊韵例和韵字,归纳概括其用韵特点。李弥逊古体诗分19部(阴声7部,阳声7部,入声5部);近体诗只有平声韵,分14部,其中阴声7部,阳声部。据作者研究发现:首先在李弥逊古体诗中,阴声韵支鱼通押的情形很多。在江浙诗韵中,鱼模部押入齐微部出现在34首诗词中,而齐微部有18字押入鱼模部,认为支鱼通押是一种双向的语音演变过程,而不是支微押入鱼模的那种单向的语音演变过程。再者,以异部之韵为韵的“借韵”现象较突出,近体诗尤为突出。由此,将古体诗元韵归入寒山部,近体诗元韵归入寒山、真文两部。

2009年钱毅和姜怡国对宋代扬州诗人王令用韵进行穷尽性研究。作者研究目的是通过其诗歌用韵,揭示11世纪扬州方言的语音特点,从而跟宋代通语进行比较。王令古体诗分19部(阴声7部,阳声7部,入声5部);近体诗只有平声韵,分14部,其中阴声7部。作者分析王令诗韵,发现以下特点:佳韵的“涯”字入麻韵,并且分析出它在唐宋元的实际语音的变化轨迹,唐代时“涯”已经分化出麻韵一读,至宋代继续巩固分化,到元代麻韵读音完全定型,专读家麻部;尤侯部唇音字“否妇覆”押入鱼模部等现象,反映了宋代通语韵系中尤侯部唇音字向鱼模部演变的历程。作者用方言的例子证明了宋代通语一些现象。钱毅和陈立裙又在2011年对南宋丽水诗人姜特立用韵进行研究,同样通过对诗歌用韵进行分析,揭示浙江丽水方言的语音特点,进而分析宋代通语的语言演变。例如姜诗阳声韵钟雄部和唐江部相叶,反映出方言入韵的特征。其他江浙地区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可以得出:[η]结尾的钟雄部和唐江部混合,是整个吴语方言的一个特征。

2011年施马琪和刘通对宋代诗人叶适近体诗用韵进行分析研究。作者将叶诗用韵反映的当时的韵部归纳为17部,其中阴声韵7部,阳声韵9部,入声韵1部,并对特殊韵例进行分析。处于吴语方言区的叶适,他的诗反映了一些方言特征,如叶诗梗曾二摄的跨摄通押,这体现出了江浙地区梗曾二摄合流的趋势。而曾摄中的登韵独用,应是叶诗中曾摄诗韵出现太少的缘故,并不是方言现象。周艳萍在2013年对周密古体诗和词用韵进行考述。得出周密古体诗、词韵系共16部,他的古体诗和词用韵大致符合宋代通语, 同时也体现了宋末浙江吴语方音的特点。2008年宋素贞的硕士毕业论文是研究宋代江浙诗人王十朋的用韵特征。2014年刘丹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薛季宣诗韵》对宋代温州诗人薛季宣作了研究,尹玉龙的硕士毕业论文则对另一位宋代温州诗人邵雍的诗韵进行研究《邵雍诗韵研究》。两者都使用文献考证法、历史比较法,对方言和通语进行对比。

(二)分片区的江浙诗人、词人用韵研究

裴宰奭先生在1996年对绍兴词人的用韵进行分析研究。他通过系连426个韵段,以广韵音系为参照系,归纳出宋代绍兴词人的韵部系统,将其分为18部(阴声7部、阳声7部、入声4部)。分析得出绍兴词人与中州、京东、江西、福建、川峡等地词人的用韵大致相同,足证宋代通语的影响深广,吴语区词人也以通语押韵。但绍兴词人的韵部合用,如支鱼合韵、监廉与寒先相混以及侵寻、真文、庚青三部不少互通,反映了绍兴方言的一些特点。

2006年魏慧斌对整个宋代江浙词人用韵进行考究,他主要研究讨论各韵部的混用情况。阴声韵中,歌麻通押、支鱼通押、尤萧通押较多;阳声韵部中,江庚通押、庚真通押、山咸通押、侵真通押较多;入声韵中德质通押最多,反映了吴方言的一些痕迹。分析认为:其一词人个人用韵风格,如吴文英,其二,受到吴语方言的影响,方音入韵。相较而言,江浙词人混押多于江苏词人。

2011年张康平在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对温州籍的宋代文士的词文用韵进行分析研究。作者将宋代温州籍文士诗文用韵系统归纳为17部(阴声韵7部,阳声韵7部,入声韵3部)。异部相押,如歌戈部与家车部的通押、歌戈部、支归部与鱼图部的通押等,阳声韵内部、入声韵内部的混押等现象是宋代温州籍文士用韵所特有的。并认为多数是由方音入韵引起,利于考究温州方言的演变轨迹。

(三)韵字研究

在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中,韵字的考索与韵部的归纳历来关系密切,韵部的归纳建立在韵字分析的基础上,具体韵字的确定影响韵部的归纳。韵字的研究在诗韵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张令吾先生在2000年对宋代江浙诗韵中的特殊韵字进行了分析研究。《宋代江浙诗韵特殊韵字探析》中,讨论了韵字的研究意义,认为它可以弥补韵书的不足,可以追踪具体韵字在语音历史发展上的演变轨迹。着重分析宋代江浙诗韵阳声韵特殊韵字如“莞”、“攒”“甄”等字。2010年钱毅和姚兴民在《宋代江浙诗韵中的韵字》中分析了宋代江浙诗韵中11个韵字的音或义,如“做”、“蠡”、“打”、“汙”等。

(四)韵尾研究

朴柔宣(2005年)和钱毅(2012年)都对宋代江浙诗词人的诗词韵中的阳声韵进行研究。前者主要从现代吴方言的语音现象解释古吴语的[n][η]韵尾相押的现象,认为是韵尾和元音的变化造成了阳声韵混用的主要原因。钱毅对阳声韵的研究较为深入,钱毅在2012年《宋代江浙诗人不同韵尾阳声韵部通押现象考察》中讨论不同韵尾的阳声韵部之间通押现象,他主要认为:前鼻音[n]与后鼻音[η]在南宋江浙方言中已经合流;在宋代江浙方言中,双唇鼻尾[m]都已读成前鼻韵尾式的后鼻韵尾;宋代扬淮方言和相关吴语中韵尾[m]的咸摄与韵尾[η]的宕韵母趋同。同年,钱毅和钱宗武考察了宋代江浙诗韵中舌根鼻韵尾阳声韵及阴声韵、阳声韵通押情况,并发表了《宋代江浙诗韵中舌根鼻韵尾阳声韵及阴声韵、阳声韵通押考察》。钱先生的两篇文章都研究了宋代诗词人的特殊阳声韵用韵,揭示与宋代通语不同的江浙方言现象。钱先生分析得详尽而且有深度,对我们研究宋代吴语的方言史、方言演变等都很有帮助。钱毅(2011年)又对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的支鱼相押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历史文献考证法和历史比较法,从现代各个吴方言区,古今印证从而得出支鱼相押现象主要是受江浙方言的影响。

张令吾先生在2000年对宋代江浙诗词人的入声韵通押进行研究。在《宋代江浙诗韵入声韵部通押》中,作者列举了53位宋代江浙不同方言区的诗人的入声用韵,分析得出了六种入声相押的形式:屋烛押药觉、薛帖押药觉、薛帖押屋烛、德缉押屋烛、德缉与薛帖相押、德缉与药觉相押。利于我们研究现代江浙方言入声韵从古至今的演变。

2002年裴宰奭先生对宋代入声字韵尾变迁进行研究。与以往不同的是:其一研究材料,选择反映实际语音的宋词、元曲而不是韵书;其二分析多地区的方言,从方言入声字的消失情况研究入声字韵尾的变迁。通过对中古音时代的方言的研究来说明入声的具体消失阶段,拓展了一个新视角。文章认为宋代入声韵-p、-t、-k变成喉塞音是无序的。声调研究是对宋代江浙诗词人用韵的一个新研究方向。

(五)声调研究

1999年,张令吾先生的《宋代江浙诗韵异调相押》主要对北宋江浙诗韵中上去相押特别是浊上字押韵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作者研究发现宋代诗韵上去通押是通例,就江浙诗韵而言,有清上、全浊上、次浊上、全浊上和次浊上与去声通押现象。认为宋代江浙诗中上去相押能反映实际语音中浊上变去的声调变化,也与诗人上去声用韵的倾向性有关。2011年钱毅在《宋代江浙诗韵的上、去声》中,也是讨论研究了北宋江浙诗韵中上去相押的情况。一方面研究从唐代到宋代浊上变去的声调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则将吴语和闽语浊上变去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推测出宋代江浙吴语中全浊上声调类也是存在的,可能读成阳上。

(六)其他相关研究

刘晓楠先生研究角度主要是对宋代各地方言和宋代通语的对比研究,认为宋诗词所反映出来的韵部混用,既不同于广韵,也不同于韵书,认为是受诗词人方言的影响。刘晓楠先生先后发表了多篇文章,早在97年的《从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看历史上吴语对闽语的影响》文章中,从现代吴语方言去解释宋代福建诗人所反映出来的押韵特征,从而证明古吴语对古闽语的影响。认为是吴、闽两地地域近,交往接触频繁以及同一的行政统属而形成的心理认同影响两方言的交流。用现代方言去解释押韵特征,以逆向思维反证,并且用心理认同解释,是这篇文章的亮点和新颖之处。他的《宋代四川诗文用韵阴入通押所反映的通语与方音现象》中,研究讨论了宋代江浙吴语和四川方言之间的联系。2001年的《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讨论了江浙、湖南等地的方言入韵情况。

2011年钱毅借鉴刘晓南先生的方法途径,利用古代语音特征进行古代方言分区,以宋代江浙语音特征为主要依据,对宋代江浙方言进行分区。将宋代江浙方言分为6块,最北的徐州、江淮官话区的淮安、扬州,南端保存较完全的吴语区(太湖片、台州片、婺处衢片、瓯江片)。2013年钱毅的《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通语音变》主要研究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通语音变。作者归纳出宋代江浙诗人用韵18部系统,与宋代通语系统相比,诗韵各部存在大量的通押。反映了一些音变现象:佳韵系与夬韵的语音分化,灰韵系、泰韵合口字向支微部演化,尤侯部部分唇音字向鱼模部转化等。这为宋代通语音变研究挖掘出了新的材料,对于研究宋代通语很有意义。

三、总结及展望

宋代江浙诗词人用韵研究的现状是:对个体江浙诗人的用韵研究的单篇论文较多,而系统性研究江浙诗人用韵情况的论文较少。再者,将江浙诗词人和其他地区的诗词人用韵对比研究的论文较少。最后,从现在的研究成果而言,没有很多优秀的突破性的的论文出现。而且没有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同时,希望有更多的学者采用新的观点关注宋代江浙诗词人的用韵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令吾.宋代江浙诗韵入声韵部通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2).

[2]张令吾.宋代江浙诗韵特殊韵字探析[J].古汉语研究,2000(2).

[3]张令吾.宋代江浙诗韵异调相押[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4).

[4]张令吾.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8(1).

[5]胡运飚.吴文英张炎南宋词人用韵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4).

[6]魏慧斌.宋代江浙词人用韵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8).

[7]勾俊涛.南宋江浙词人吴文英用韵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

[8]刘晓南.从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看历史上吴语对闽语的影响[J].古汉语研究,1997(4).

[9]裴宰奭.宋代绍兴词人用韵考[J].南京大学学报,1996(1).

[10]张康平.宋代温州籍文士诗文用韵研究[D].温州大学,2014.

[11]钱毅,姜怡国.北宋扬州诗人王令用韵考[J].邵阳学院学报,2009(2).

[12]钱毅,陈立裙.南宋丽水诗人姜特立用韵考[J].丽水学院学报,2011(11).

[13]钱毅,姚兴民.宋代江浙诗韵中的韵字[J].邵阳学院学报,2010(2).

[14]施马琪,刘通.宋代诗人叶适近体诗用韵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15]谢洁瑕.宋代苏州诗人李弥逊用韵考[J].语言研究,2005(3).

[16]周艳萍.周密古体诗词用韵考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17]朴柔宣.从宋元时期用韵材料看吴语中nη的韵尾相押[J].邵兴文理学院学,2005(8).

[18]钱毅.宋代江浙方言分区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2011(5).

[19]钱毅.宋代江浙诗人不同韵尾阳声韵部通押现象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11).

[20]钱毅.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通语音变[J].汉语学报,2013(4).

[21]钱毅.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的特殊韵字例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0(4).

[22]钱毅.宋代江浙诗人用韵中支鱼通押现象考察[J].语文研究,2011(4).

[23]钱毅.宋代江浙诗韵的上去声[J].湘南学院学报,2011(8).

[24]钱毅.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通语音变[J].汉语学报,2013(4).

[25]钱毅、钱宗武.宋代江浙诗韵中舌根鼻韵尾阳声韵及阴声韵、阳声韵通押考察[J].扬州大学学报,2012(9).

[26]裴宰爽.宋代入声字韵尾变迁研究[J].古汉语研究,2002(4).

[27]刘晓南.宋代四川诗文用韵阴入通押所反映的通语与方音现象[J].复旦大学古籍,2004(3).

[28]刘晓南.宋代文士用韵与宋代通语及方言[J].古汉语研究,2001(1).

[29]宋素贞.王十朋诗文用韵研究[D].温州大学,2008.

[30]刘丹.薛季宣诗韵[D].温州大学,2014.

[31]尹玉龙.邵雍诗韵研究[D].温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宋代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浅谈宋代哥窑“金丝铁线”之美
宋代女子缠足的特点及其成因探析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以《全宋词》为蓝本看宋代歌妓词人及其词作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浅谈宋代瓦子勾栏的兴盛及对书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宋代尚意与晚明尚奇书学思想的探析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