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的文化视角:兼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

2015-05-30胡文兰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社会工作

摘 要: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古村落传统文化濒危以至消失状况愈演愈烈,古村落保护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各领域学者围绕政策与法规、官方与民间、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研究讨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与途径,可古村落主体——村民的相关问题往往被忽略,话语权缺失,这是值得反思与突破的。社会工作人文关怀的专业素养能在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文化持守为目标。文章以贵州省安顺市鲍家屯为调查点,重视古村落村民的声音,探索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引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新模式。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社会工作;文化视角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传统文化濒危以至消失状况愈演愈烈。古村落是传统文化产生、传承的时空载体,更是生活于其中的本土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传统文化首先要保护古村落,建设与发展古村落;其次要重视村落中人的发展。

明洪武年间“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①[1]在以今贵州安顺为中心的千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布置了屯、堡数百个,人口约30万左右。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村(以下简称鲍屯)被誉为“屯堡第一屯”,该村现存屯堡文化享誉多个“独一无二”称号,是安顺屯堡文化圈不可忽视的重要村落,其发展现状及道路值得探索和思考。

一、鲍屯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资源

鲍屯自然村隶属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东距贵阳60公里,西距安顺22公里,贵昆铁路、滇黔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明洪武年间,该村住有土著居民,名“帚箕坝”,鲍姓祖先征南留遗此地,更名为“杨柳湾”。因无战事,国泰民安,遂改名“永安屯”。此间,鲍、汪、吕、许、江5姓共住此村,由于鲍姓人口猛增,吕、许、江3姓外迁,由鲍姓主宰村事,遂以鲍氏而定为“鲍家屯”。[1]距今已有640余年历史,全村710户,2400人,其中鲍姓人口占84%,江、汪、吕、许等12姓人口占16%。②

鲍屯除众所周知的明朝妇女服饰活化石,明朝江南建筑缩影,具有军旅特色的饮食,卷舌音、儿化音及言旨话浓郁的古语言等屯堡文化标志,还独有不同于其他屯堡村寨的特色文化:

(一)择地选址体现风水学说

鲍屯选址完整体现中国风水学说“龙、砂、穴、水、向”五要素,村落坐北朝南,背靠“后园坡”,左有“叫鸡园”(山名),右有“菜秧坡”,大坝河从村西侧流入,且河底不断有泉水补给,在村前被分为“大河”、“中沟河”、“水仓”等段落,常年水流充沛,使得鲍屯“春夏一片葱绿,秋来十里稻香”。鲍屯在出水口建有水口园林,大坝河在中段被分为两条支流,沿小青山迂回流出,犹如螺蛳锁水之状,在回龙坝两侧有狮山、象山把守,《鲍氏家乘》有言“螺蛳塞海口,辈辈出诸侯。狮象把门财水封,人丁兴旺出富翁。”头枕青山,水绕门前,“明堂”开阔,“螺蛳”塞海、“狮象”锁水,加之当时此地土司力量较为薄弱,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

(二)村落布局突显军事功能且完整保存至今

入黔始祖不仅选了块风水宝地建村,且村落布局方面更谨守兵家易守难攻准则。村落采取正南北向、轴线对称的严谨布局形式,汪公殿、大佛殿、关圣殿等三个殿宇及鲍家宗祠布置在中轴线上。③中轴线上有瓮城,村里人称“大街”,两侧是鳞次栉比的民居。从大街延伸出多条小巷,小巷布局采用诸葛亮八阵图,称为鲍屯“内八阵”。④每条小巷宽不过两米,弯弯曲曲,远看成墙,近看成巷,每户开有“猫儿窗”和后门,户与户之间屋顶连成片,巷子尽头或为封闭式或为小门把守,外围有寨墙,屯门关闭后整个村落固若金汤。

(三)古水利工程堪称“黔中小都江堰”

鲍屯始祖引入祖籍皖南建设水利的经验,数百年来村民又不断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完整的水利工程设施。大坝河流入鲍屯后将河道分为新河及老河,河上共筑9道坝(新河7道,老河2道),每道坝建有高低龙口,河流不同段落开挖多条沟渠,建成了引蓄结合的塘坝式水利设施,集灌溉、排涝、泄洪为一体,更使不同高程的300余亩耕地均能得到充分的自流灌溉。河流在早期还具备生活用水、水力加工粮食、洗澡健身、养殖等功能。

(四)“丝头系腰”手工艺家喻户晓

丝头系腰是屯堡妇女系在腰间用丝线、棉线编织而成的长腰带,两头为70公分左右的丝线长穗,走起路来摇曳多姿,是屯堡妇女服饰中较为昂贵的要件。鲍大千是将丝头系腰工艺传入黔中地区的鲍氏始祖,该工艺为防止外传它村,传男不传女,后也传给个别儿媳。目前鲍屯是黔中一带屯堡村落中唯一能制作丝头系腰的村寨。至今仍有110多人精通此项复杂工艺,有60人在农闲季节以编织销售丝头系腰为副业。

(五)声名赫赫鲍家拳

鲍家拳是鲍屯始祖从皖南歙县棠樾传来的拳术,包括108棍、单刀、双刀、枪铛、徒手等多种武功。徒手拳有36套108式。[2]这是附近屯堡中仅有的古老拳术,故民间有“拳打脚踢鲍家屯”之说。

上述可说是鲍屯屯堡文化在黔中地区“独一无二”的代表,此外,鲍屯的地戏、花灯、“抬汪公”、上大坟等民间民俗活动都自成体系,使鲍屯的文化丰富多彩又独具魅力。

二、鲍屯古村落建设与保护现状

鲍屯具有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及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资源,形式多样。2010年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鲍屯古水利2011年被评为亚太遗产保护卓越奖,2012年获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水利遗产保护奖”。近年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文化古迹得到修复与维护。

新农村建设是鲍屯传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得到保护和重视的契机。2013年6月,鲍屯作为安顺市政府“四在农家·美丽乡村”⑤帮扶点,贵州省水利、旅游、农业、林业、城建、文化等相关部门对鲍屯村建设投入大量资金。2014年成立鲍屯“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指挥部”,陆续进行更换管道、清理河道、修葺河堤、三线下埋,对老建筑修旧复旧、给新建筑“穿衣戴帽”、⑥铺设石板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石桥、卓越碑亭、成立鲍屯陈列室等项目,总投资3200余万,2015年仍有垮塌老屋修缮、古碉堡维护等项目继续进行。

村民是古村落文化整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古村落文化的主体,也应当成为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主体,“活态”传承,整体保护,村民参与都须建立在村民文化自觉的基础上。⑦[3]鲍屯是一个生命力旺盛的古村落,居住其中的村民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主体。

农商结合奠定良好经济基础使得村人重视教育,许多当地文化人对本村文化具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并积极践行。鲍屯原支书鲍某是这些人中的典型,他多年来潜心整理研究鲍屯文化资料,收集古籍、考证古迹、了解乡里,编写《鲍屯村志》,对鲍屯的人、事、物了如指掌,是鲍屯文化研究的真正主人,也是外界了解鲍屯的热心向导。鲍屯获得的各种荣誉与像他一样的村里热心人士的努力分不开。

三、屯堡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思考——基于鲍屯村的调查

鲍屯在屯堡文化研究热、乡村旅游热及古村落保护趋势的浪潮中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古村落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硕果累累,但其过程中仍存在不少困境。

(一)古村落保护理论与实践现状

2008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确立了历史文化村镇和乡土建筑保护的法律地位,赋予国家建设部门和文物部门履行保护管理的重要职责。2008年10月,“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州贵阳召开,会议提出《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贵阳建议》),试图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对世界有一定借鉴价值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之路。201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从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任务、方法、目标等方面作出政策性规定。

针对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措施,各领域学者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总结为几个方面:一要加强古村落保护法律法规建设, 增强保护意识;二要建立古村落保护多元化筹资机制, 保证保护经费充足;三要重视古村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新的作用;四要在确保古村落能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适当开发旅游资源。[4]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必须时刻秉持整体论观点,传统村落属于乡村类文化景观,根据文化景观要素的特性,一般分为自然基底、硬质要素、软质要素三个组成部分。其中软质要素是指人类在了解、感受、利用改造自然和创造生活的实践中,形成诸如乡村环境观、乡村生活观、乡村道德观及乡村社会、经济、宗教、政治和乡村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社会价值观,它们是乡村类文化景观要素中重要的文化特征。[5]古村落作为人们共同生活、生产的聚居区,其传统文化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时空完整性,村落的自然地理状况、人口、谋生方式、经济活动、权力结构、婚姻家庭、社会组织、教育、信仰和民俗生活等内容都应纳入发展与保护的视角中。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古村落保护中的探索与尝试

古村落发展与保护的政策法规已渐成系统,学界也从各理论角度深入探讨,多方面已渐成共识,但重视古村落村民的发展,增强村民话语权这一领域一直停留于倡议与口号阶段,对此,社会工作助人机制可以在帮助古村落村民的发展领域进行探索和尝试。

1.社会工作方法在古村落保护中应用的必要性

古村落具有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一切活动生生不息地每天在古村落上演,并影响古村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变化与发展。遂古村落的发展首先考虑人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村民的主体性地位对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其次建立合适的村民文化参与机制,使政府有效吸纳民意并转化成村落建设与保护的公共政策,提升村民的主体性作用,增加村民的话语权。[6]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古村落的保护权不在农民手里,而在官员、学者、开发商手里,“变成了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7]在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过程中,具有主体性地位的当地人往往最不具有话语权与村落保护参与途径,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8]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方法利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帮助人实现自身的需要,包括生存、参与社会和发展几个方面,实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目标的完成。近年社会工作领域学者热烈探讨的民族社会工作关注点即在发展与文化视角下开展社会工作。民族(族群)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当地人解决经济方面的问题,促进社会适应,保持民族文化,也间接地促进了社会秩序。[9]当然,民族社会工作中考虑的服务对象(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及族群)与本文探讨的鲍屯村人大不相同,但黔中地区屯堡人作为独具自身文化体系的族群,借鉴民族社会工作在帮助服务对象保持民族(族群)文化方面的理论及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另外,鲍屯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熟村落,在实践过程中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教训在古村落的发展与保护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工作方法在古村落保护中的实践探索

实务性与操作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特征。民族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挖掘少数民族个人、家庭、社区的潜能,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个人和群体的全面发展。此外,民族社会工作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强少数民族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的影响力。[10]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古村落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文化视角相当重要,鲍屯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其地方文化与知识是社会工作者实践过程中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最大的阻碍。

首先借鉴民族志田野调查理论及方法了解、梳理、掌握古村落的文化脉络,形成应有的文化敏感,避免文化识盲,在地方文化、权力系统及社会组织的框架下巧妙应用社会工作方法培育及发展当地民众的知识与能力。如果专业社会工作者只是拥有一些抽象的专业价值理念,而无视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权力关系,其工作不过是一种盲动,只会对当地的社区制造更多的矛盾,而无助于社区的能力建设。[11]

其次基于地方文化视角进行社工实务作业,开展文化项目,在项目的基础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小组、村落文艺小组、历史文化小组等社区组织的成立,在组织过程中提升村民能力,使他们成为村路发展与保护的真正主体。

第三,正确定位社会工作者在参与古村落发展与保护中的角色。社会照顾者或社会服务者、冲突调节者或社会谐调者、发展的促进者、村民自治的践行者与推动者[12]四种角色是农村社会工作者应予以考虑的。

在传统村落建立社会工作模式,社会工作者参与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重点在于帮助村民谋求自我发展。古村落中人的发展和古村落的发展相辅相成,只有发展了的人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发展其所在的村落有机体。

四、结语

黔中一代的屯堡人被称为孤岛族群,其服饰、语言、建筑、地戏等文化保存至今本身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对明洪武年间内地社会文化研究提供宝贵资料。遂屯堡古村落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本文提出在屯堡古村落保护过程中首先要把握整体性工作思维,将屯堡区域作为一个整体,针对共同性问题探索保护模式。其次要重视屯堡古村落中“人”的发展,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工作机制,增强当地人在文化保护与发展中的自主权、话语权,提高主体性地位,成为古村落发展与保护的真正主体。

注释:

①1368年,元灭明兴,建都应天(今南京),为一统边疆,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军征讨西南地区残余势力,待平定后以防战乱再起遂命征南大军就地屯居戍守,史称“调北征南”。后来为加强黔中一带的经济建设,明王朝又从江南一带调集大批商人、手工业者入黔,称“调北填南”。参见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编撰委员会.大西桥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337.

②文中具体数字来源于对鲍屯村原支书鲍某的访谈,鲍某:男,70岁,鲍屯村原支书。访谈人:胡文兰;访谈日期2015年5月24日,31日,6月7日;访谈地点:鲍某家中。

③其中大佛殿、关圣殿及鲍家宗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损毁,现只有重修于2003年的汪公殿。

④大街左侧有青龙阵、长蛇阵、金鱼阵、玄武阵。右侧是白虎阵、雄狮阵、鹿角阵、火牛阵。

⑤“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是贵州省2013年起在“三农”工作中创新做法,“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以“富在农家”推动经济发展,以“学在农家”培育新型农民,以“乐在农家”实现文化惠民,以“美在农家”建设美丽乡村。详细参见《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13〕17号),2013年8月23日。

⑥“穿衣戴帽”指对鲍屯村新的建筑进行外观整改,平房加高架尖子并以石板盖顶,外墙装饰的瓷砖换成石板,目的在于保持古村落的新建筑风格与古朴的石头老建筑保持一致。

⑦ 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文中界定“村民文化自觉是指作为古村落主体的村民对古村落文化的自主性,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主自觉。”并从村民文化自觉的发生、动力与践行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志编撰委员会.大西桥镇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337,449.

[2]鲍世行,鲍智捷.富有特色的屯堡古村落——贵州安顺鲍屯[J].鲍氏文苑,2011(3).

[3]聂存虎.古村落保护的策略与行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2.

[4]黄涛.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47-54.

[5]单霁翔.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名城,2010(4):5-6.

[6]刘晓峰.我国乡土文化的特征及其转型[J].理论与现代化,2014(1):70.

[7]雅婉.古村落不保护,乡愁就无处安放[N].广州日报,2015-3-11(02).

{8]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

[9]王思斌.民族社会工作:发展与文化的视角[J].民族研究,2012(4):1.

[10]任国英,焦开山.论民族社会工作的基本意涵、价值理念和实务体系[J].民族研究,2012(4):13.

[11]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6):169.

[12]陈涛.农村社会工作及其主体角色定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

作者简介:胡文兰(1986–),女(布依族),贵州安顺人,安顺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南方民族社区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社会工作
文化视角下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文化视角、辩证思维与新学科理论建构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基于文化视角的社会分层与青年新移民的社会融合研究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城市隔代教育问题探究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