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魏六朝游览赋探析

2015-05-30杨晓青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美学特征

杨晓青

摘 要:游览赋吸收《诗经》和楚辞的有益成分,于汉末成型,在汉魏六朝时期受时代风气、玄学风尚和文人士大夫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创作较为兴盛。游览赋按照题材和风格可分为自然景观类,游园娱情类和登高临览类三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行发展,各自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美学特征。

关键词:汉魏六朝;游览赋;美学特征

游览赋是一类描写游览之景,抒发内心情志的文体。汉魏六朝时期,游览赋创作兴盛,据现存文献统计,有近30篇作品,其中不乏佳作。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专设“游览赋”门类,收录了王粲的《登楼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和鲍照的《芜城赋》,该三篇皆为游览赋名篇,可见以游览为题材的辞赋创作在汉魏六朝的勃兴。

一、游览赋溯源

在中国文学中,记录出游活动的文字起源甚早,《诗经·大雅·卷阿》中就写道:“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1](P453)此段文字辞简义赅,寥寥数笔写就了一篇出游小记:出游地“卷阿”,出游之时有南风,出游人“岂弟君子”,出游期间赋诗唱和。在《诗经·卫风·竹竿》中也有“淇水港愁,桧揖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1](P94)的描述,可见以悦目娱情为目的的游览活动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盛行。《诗经》对游览赋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班彪《冀州赋》中“瞻淇澳之园林,美绿竹之猗猗”[2](P229)直接脱胎于《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1](P84)。而《诗经》铺陈叙事、触物兴情的现实主义传统也对汉魏六朝游览赋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战国时期,记录作者所见之景的文字已不鲜见,屈原《九章》中的《涉江》中写道:

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3](P134)

该段文字描述了屈原进入溆浦以后,独处深山的情景,对所处环境之险恶进行了夸张的描绘,这也是其所处的奸佞当道,黑暗势力遮天蔽日的政治环境的隐喻,借以表达“不能变心以从俗”的决心。《哀郢》记录了楚国郢都为秦所破,屈原被流放之后随流亡百姓东迁的经历,一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皆倾注笔端。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云:“王仲宣《登楼赋》出于《哀郢》[4](P355)。二者在情感上都蕴含了羁旅怀乡之思、山河破碎之叹和个人命运之悲。然细校之,《涉江》、《哀郢》乃纪行之作,主要记录沿途经历,与王粲登楼观景有所不同,后者更集中于一处景观,故从某种意义上说,纪行文字更像是一条线,记录整个旅途经历,而游览作品则是一个点,重在描绘某个或某一组景观。由此推知,屈子之作不能算作游览题材作品,但可看做是游览作品的先声,它们与游览赋的创作有着血脉相承的联系。

西汉时期,以都邑、田猎、宫殿等为题材的赋作渐兴,其中不乏山水、景观的描写,如枚乘《七发》中关于广陵曲江的描写,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关于云梦泽的描绘,都为游览赋的成型提供了有益因子。直至东汉建武年间班彪写就《冀州赋》,真正意义上的游览赋才算登上文坛。《冀州赋》原文残缺,据残篇首句:“夫何事于冀州,聊托公以游居”,可知此赋以“游”为主题。后面描写所见的风光景致:“瞻淇澳之园林,美绿竹之猗猗。望常山之峨峨,登北岳而高游。……遍五岳与四读,观沧海以周流。”[2](P229)可知作品以游览山水风光、寻胜探幽为内容,从而开创了游览赋创作题材。残篇末尾“且休精于敝邑,聊卒岁以须臾”带有老庄色彩,流露出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体悟。原文不可得全貌,无法展开具体分析,但仅据残篇内容可知此赋应为游览赋的开山之作。此后,游览赋创作数量渐趋增多,至两晋逐渐达到高峰。

二、汉魏六朝游览赋创作概况

以班彪《冀州赋》为发端,汉魏六朝游览赋的创作逐渐增多,以描述游览之景,并借景以抒怀的写作方式也成为后世该类赋作常用的方法。据现存文献统计,汉魏六朝游览赋有三十篇作品:汉魏时期班彪《冀州赋》,王粲《登楼赋》,曹操《登台赋》,曹丕《登台赋》、《登城赋》,曹植《登台赋》、《节游赋》、《游观赋》,杨修《节游赋》;两晋时期卢谌《登邺台赋》,李充《春游赋》,傅咸《登芒赋》,孙楚《登楼赋》,孙绰《游天台山赋》,枣据《登楼赋》,谢万《春游赋》,张协《登北芒赋》,束皙《近游赋》,潘岳《登虎牢山赋》,陆云《登台赋》,欧阳建《登橹赋》,郭璞《登百尺楼赋》,殷仲堪《游园赋》;南北朝时期傅亮《九月九日登陵嚣馆赋》、《登龙冈赋》,鲍照《芜城赋》,谢眺《游后院赋》,裴子野《游华林园赋》,吴均《吴城赋》,萧詧《游七山寺赋》等。该三十篇作品按照题材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景观类,游园娱情类,登高临览类,现将三类游览赋在汉魏六朝的创作情况和兴盛原因加以探讨。

(一)自然景观类

自然景观类游览赋主要以山水自然风光为描写对象,班彪《冀州赋》为此类赋作鼻祖。《冀州赋》主要描写了作者乘车从京洛出发至冀州,路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观,带有纪行赋的游历特征,但是纪行赋多为长篇大赋,重在因地怀古,而此赋篇幅短小,重在写景抒情,且篇首点题,是为“游居”。魏晋以来,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增强以及审美情趣的提升,以自然风光作为审美对象的游览活动日趋增多,此类赋作也逐渐见诸文人墨客笔端,如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潘岳的《登虎牢山》,萧詧的《游七山寺赋》等。

此类自然景观类游览赋创作的兴盛,与魏晋以来风靡于士大夫之间的玄学风尚有很大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乱世之中生命无所依托,现实的黑暗和残酷促使文人士大夫向内转,更加关注精神世界,因而以老庄思想为依托的玄学逐渐兴盛,隐逸之风盛行。在老庄清虚无为、平淡自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把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观赏看作是实现自由、超脱的重要途径。如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并非作者亲历天台山游赏所写,而是神游之作,《游天台山赋序》中写道:“余所以驰神运思,昼咏宵兴,俯仰之间,若已再升者也”[5](P634),作者幻想自己游览了这座奇诡壮丽的天台山,以求在苦闷的社会现实里,暂时得到解脱。

猜你喜欢

美学特征
浅谈青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
汉族传统民间歌曲创作的美学特征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论微电影的美学和传播价值
阆中手工打结丝毯技艺的传承人保护探议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探讨藏族民间舞的美学特征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
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的结构骨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