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的结构骨架之美
2016-10-31唐霖
唐霖
【摘 要】结构骨架是支撑物体形状的轴线态势线条,在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的造型表现中,结构骨架是其典型的美学造型样式,而且还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源流。
【关键词】彝族雕刻;结构骨架;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J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85-01
结构骨架通常是艺术家把握物体形状特征的主要方法。在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的表现中,结构骨架成为其造型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成为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的典型范式,而且其背后还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源流。
一、凉山彝族雕刻的结构骨架之美
凉山彝族雕刻艺术采用了抽象与简化的手法概括物体的造型,其中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用支撑物体形象本质的骨架作为图画的形状,一方面雕刻者用最简洁的线条勾画出物体的结构骨架,另一方面很多图画省去了物体的外轮廓线,以骨架作为物体的最终呈现形状。彝族雕刻在很多时候,主线条并不是物体的实际轮廓线,而是构成视觉物体“结构骨架”的线条。因此,结构骨架在彝族雕刻艺术的形象塑造中担任了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概括物象之手段。凉山彝民的线条造型技能是没有受过专业的写实技术训练的,因此,他们的造型技术多是直观感受与生活体悟,在现实感受与体悟中,通过抽象概括的手法凝练出物体的基本形象,这似乎很接近中国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物象造型方法,与西方建立在科学、解剖、透视、比例等原则基础之上的造型体系明显不同,而正是这种建立在直观体悟基础之上的,通过抽象、概括、取舍、夸张手法造型的方法,让彝族雕刻艺术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气息,这也是凉山彝族雕刻的艺术灵魂之所在。二是作为最终的彝族雕刻艺术的图像呈现。与许多线描造型不同的是,彝族雕刻的最终图像呈现就是保留着最初的结构骨架线条,而不是通过反复的线条描绘、对于逼真形象的写实呈现。张晓凌先生就在其著作里这样写到:“只有把原始人精神特征制作为符号形式的力量,才能成为原始艺术审美的本质力量,而这个力量正是由渗透于原始人思维、原始宇宙观和生存方式各个方面的情感特征所形成。原始人的这种情感原则使原始造型艺术从生成之日起,就以追求造型神韵的表现作为最终和最高目的——这是原始造型艺术观念建构的核心部分。”[1]这也让彝族雕刻以及彝族绘画等造型艺术呈现出浓郁的稚拙、朴实、天真、浪漫的美学气息。
鲁道夫·阿恩海姆把结构骨架视为绘制物体形状的最重要线条,结构骨架主要是指主要轴线的构架,其次还包括由它的主要轴线确定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独特对应关系。[2]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这样写到:“在视知觉中,人们把握的物体的形状并不一定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线等同。例如,当一个人被问及一个盘旋式楼梯是个什么样子时,他只是用手指比划出一个上升的螺旋的形状。这就是说,他没有把楼梯的轮廓线描绘出来,而只是描绘出能代表这个楼梯之主要特征的主轴线。这个主轴线在实际对象中并不存在。”[3]由此可见,凉山彝族雕刻的骨架实则是这条看不见的主轴线,它概括出了雕刻者头脑中客观对象的基本特征。
二、彝族雕刻结构骨架的文化源流
结构骨架是许多画家把握物像形体特征的重要方法,然而凉山彝族雕刻不仅仅把它作为表现物体形状的造像方法,而且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源流。巴莫曲布嫫在《“画骨”传统与文化渊流——彝族毕摩巫祭造型艺术探源》一文中写到:“彝族毕摩绘画却恰恰相反,其特征不是从皮肉看骨头,不是由表及里,而是从骨头看皮肉,由里及表,可谓‘画龙画虎先画骨。”区分彝族毕摩绘画与汉族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汉族绘画通过表现外形而体现内部的骨(本质结构),而彝族毕摩绘画则是由骨联想到外形的轮廓。然而从形式美学的视角来看,“画骨”则是绘画者模仿物像把握物体形状而采取一种绘制策略与方法。虽然“画骨”并非凉山彝族艺术所独有,但彝族人民在探寻物像造型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整套既能很好的阐释本民族宗教理念、契合本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又能运用自如、从心所欲的表现物像造型的体系方法,充分展现了凉山人的聪明智慧与艺术才情。
参考文献:
[1]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32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6,113.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6,57.
作者简介:
唐 霖(1982-),男,硕士,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凉山彝族雕刻艺术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