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
2015-05-30李振威张煜超张笑斐梁森
李振威 张煜超 张笑斐 梁森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体制改革占主要地位,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深入的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过程中仍有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深层次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与调整。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并挖掘了我国金融体制现阶段已有的问题,最后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给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金融体制;改革;对策研究
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回顾
第一,金融体制框架构建阶段:为了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提高资金的引流和利用效率,并使金融系统筹集融通资金的作用、调节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社会主义金融体制。其中包括:(1)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2)三家政策性银行的组建;(3)商业银行体系的形成;(4)外汇体制改革。
第二, 金融体制的调整与充实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在1994年时进入了调整与充实阶段。在1992年进行了新一轮的金融体制改革,通过1993年的全面准革,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措施在1994年推出实施,并且逐渐的得到完善。其中包括:(1)银行体制的改革;(2)信贷体制的改革;(3)利率市场化改革;(4)金融业对外开放;(5)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
第三 ,金融体制的深化与完善阶段:自从1997年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了金融危机开始,我国就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其中包括:(1)金融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2)成立处理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资本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
回首30多年来我国所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政府对金融较为明显的干预 是不争的事实,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中,我国所采取的改革方式是把政府放在首要地位,实现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了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环境的金融体系,创新性的把市场经济的金融制度引入我国的金融体制中来,并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这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创新的改革模式的真实体现。而这样一种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式在我国的金融发展起到了基石的作用,使我国的金融发展成绩斐然,用社会资金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政府的有效干预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亚洲金融风暴突然袭击的时候,这样创新的金融制度充分发挥抗风险能力,成功避免了金融风暴的不良影响,不仅保证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 象。
第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首要特征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途径。虽然政府的干预色彩在其他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也有所展现,但有所 不同的是,我国政府的控制能力自从金融体制改革的初期就较强的体现着,并保有一定的持续性。根据当时的金融改革状况,政府提出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目标:(1)建立一个中央银行作为首要领导机构,国家银行作为主体、保险机构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共同存在、且分工明确,团结合作的社会主义金融机构体系;(2)建立一个将现代科学作为基础的合理、科学的管理体系;(3)建立一个以银行信用作为主导、多种信用工具参与、拓宽筹集和融通资金的渠道和路径、丰富资金筹集、融通和流通方式的信用体系,从而逐渐形成一种依托城市发展的多层次、众规模的金融中心和顺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基本国情的金融市场;(4)建立一个在灵活有力的宏观调控中,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控制和调节体 系。
第二,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不可避免的引入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制度。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具有渐进性的特征,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使用的金融制度,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的是,我国采取的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成功避开了出现在东欧和前苏联激进式改革中的不良影响,从而在原有的利益格局不被打破和触动的状况下使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稳步推进。
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一,目前,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仍较为突出。现在已经存在着的金融风险包括:在国内,(1)就地方政府而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导致其融资平台的不牢固;(2)房地产业泡沫破灭可能导致银行坏账上升的风险;为了促进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稳中求进”的指导方针必须在查处和解决金融风险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国际上,(1)美债危机;(2)欧债危机;(3)日本较大的债务隐患。
第二,金融机构的监管协调能力急需得到提升。在过去的改革过程中,1992年以后,我国金融市场逐渐的建立起了一种“分业监管体制”制度,分业监管体系开始形成。包含的三大监管主体分别是: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虽然不能忽略这种体制的优势所在,但是由于过多强调了金融机构的专业性,监管责任没有足够重视,导致该机构监管效率低下、机构之间的协调成本高等问题的存在。所以在这种体制的基础上,制定出更优的管理体制刻不容缓。
第三,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和高风险的民间借贷并存。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贷条件高,中小企业的借贷需求很难满足。只能从民间寻求资金,出现民间借贷现象,但由于我国目前该方面的法律不完善,企业面临高的借贷风险,脆弱性影响这导致民间借贷链条的牢固。因此必须加紧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体制的构 建。
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 打破垄断,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设立以民间资本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实际上,我国企业机构和个人金融业务中早有民间资本的参与,只是并不足够规矩。我国经济随着改革开放迅猛发展,民间资本也大量的积累,百姓急需寻求一条较好的运用该资本,并使其保值增值的途径。民间借贷有活跃经济发展的能力,但是并不规范,导致风险和负面影响制约着我国企业和金融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必须解决好在金融行业引入民间资本,利用其优势时,如何较好免受风险和不良影响这一难 题。
第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实施 。在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债务危机逐步波及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影响了全球经济的稳步发展。预期在将来的较长时间,国际金融风险仍将存在,所以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并防范风险。建立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实将成为预防和化解银行支付风险的重要途径。在现行市场环境下,除了借助国际通用的立法、政策和法律法规途径,我们要成功的预防和解决可能出现在金融业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置,多方保障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严管地方政府债务,规 避债务危机。审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额度过高,与官方公布的数据差距过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识别、评估、报告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和信息披露制度刻。首先,根据国际标准,建立风险警报、评估体系,明确风险的存在。其次,借助于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因素,量化财政风险的大小。最后,信息披露制度必须得到实施,按时、分类的将除需要保密以外所有的债务信息公示。
第四,强化金融机构监管能力。为了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的出现,必须尽快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金融危机警示我们,金融业的稳健发展,仅依靠市场调节,或金融机构自我管理,或是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是不科学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者要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做到及时地发现风险、识别风险、提示风险、控制风险并处置风险,为金融体系的安全保驾护航。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J].中国脉搏,2004
[2] 刘迎霜.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历程[J].南京社会科学,2011(4).
[3] 周德文.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刻不容缓[J].民主,2011(12).
[4] 曲卓.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
[5] 应展宇.存在金融体制改革的“中国模式”吗[J].世界经济,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