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金融养老产品之以房养老保险

2015-05-30王释鹤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利弊举措产权

王释鹤

摘 要: 以房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关注,同时很多年轻人也对此类问题具有很大兴趣,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中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养老问题是所有社会成员需要面临的问题。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更好地实现养老问题的高效解决,因此一些金融养老方案逐步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保险公司采用以房养老的保险条款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尤其是老年人对于此项举措的关注是十分热切的。保监会官网发布公告,对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幸福房来宝老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A款)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进行批复,同意公司使用上述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这也意味着,国内首款以房养老保险产品正式亮相。笔者认为以房养老的举措对于解决社会压力和社会矛盾都是极其有利的,但是同时笔者认为以房养老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笔者结合社会实际情况阐述了对于金融养老产品之以房养老保险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 产权;养老;利弊;举措

保险版“以房养老”,指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 公司获得抵押房屋处置权,处置所得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费用,剩余部分返还给老人的继承者。本条款中主要针对的是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即针对的群体主要是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但是在法律层面如何界定老年人是否为房屋产权人也是需要进行深入考量的。2014年保监会正式公布《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宣布自2014年7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投保人群为60周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独立产权的老年人。此项指导意见的公布标志着我国金融养老产品之以房养老保险的正式运用。考虑到房地产价格的不稳定性,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对投保人抵押房屋增值使用两种不同的办法。主要分为参与型和非参与型。其中参与型是指保险公司可以从房屋增值中获取利益,反之,非参与型是指保险公司不可以从房屋增值中获取利益。无论是参与型还是非参与型都存在着各自的利与弊。公众对于以房养老的参与性并不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原 因:

1.办理流程较为复杂。 同时此类业务并不是容易赚钱的业务,而且保险公司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十分巨大的。在保险公司没有找到转移风险方式前,保险公司时不会大力拓展此项业务的。很多保险公司不会贸然行动,很多都是在持观望的态度,意图观望其他保险公司开展此项业务是否盈利。此项业务在我国是新生的事物,因此必将面临诸多风险。新生的金融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是不被大众接受的,同时例如保险公司也会采取观望的态度,不会进行大量的风险投资。同时针对如何确定房屋产权,房屋是否具有其他抵押等债务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金融机构参与到以房养老保险中的积极性。

2.房地产市场不景气。 目前房地产事业并不是十分景气,很多保险公司并不看好未来房地产的发展前景。因此对于使用房屋作为保证的合同条款是不被保险公司看好的,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险公司推出以房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房屋类大型抵押产品的投保风险,保险公司也是慎重考虑的。以房养老保险的重中之重就是确立了房屋的经济价值。然而房地产的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房养老保险的实施。

3 “以房养老”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也让该模式备受争议。 网络调查显示,9成网友认为我国推出“以房养老”荒唐,仅1成网友认为有合理之处。中国历来的传统做法是老人将房屋等财产遗赠给子女,这种以房养老的方式对于传统观念是一种挑战,它会影响到父母与子女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类金融产品受众规模小,且获客成本高等。平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纯粹的商业养老模式,或者说是一种融资模式,不是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因此笔者认为金融养老产品之以房养老保险在目前中国社会背景 的推广是十分不易的。如何建立多元化的金融养老模式是值得金融机构以及全社会都要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房养老保险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联涛. 金融创新、金融监管与此次金融危机的联系及其改革方向[J]. 国际金融研究,2010,(1).

[2] 胥爱欢. 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与金融危机形成机制——基于异质信念、创新脆弱性的分析[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5).

[3] 记者 姜微 姚玉洁. 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上海一年疾升25位[N]. 新华每日电讯,2009-11-11(006).

[4] 刘畅.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时代金融,2010,(11).

[5] 昌忠泽. 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金融创新角度[J]. 天津社会科学,2010,(6).

[6] 王晖. 浅议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的银行管理与金融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2).

[7] 冯振伟. 浅谈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的启示[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2).

[8] 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之于亚洲[J]. 中国科技财富,2011,(11).

[9] 樊鑫. 试论金融危机下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J]. 中国外资,2011,(10).

[10] 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昌镛 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J]. 中国高新区,2011,(6).

[11] 韩骏. 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J]. 投资研究,2010,(10).

[12] 郑惠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风险监管理念及金融创新策略[J]. 金融经济,2011,(14).

[13] 孙松,李栋. 金融危机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J]. 东方企业文化,2011,(6).

[14] 千珊珊,苏季萍. 浅析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之利与弊[J]. 思想战线,2011,(S1).

[15] 常霞. 美国金融危机与我国金融创新[J]. 品牌(理论版),2009,(Z2).

[16] 周静,王冀宁,茅宁. 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J]. 现代管理科学,2010,(1).

[17] 张志杰,刘力铭.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创新反思[J]. 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3).

[18] 王侨钰. 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启示[J]. 华北金融,2010,(2).

[19] 郑卫国,潘望春.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 福建金融,2010,(2).

[20] 刘明辉,何敬. 自由与罪恶——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J]. 财务与会计,2010,(1).

猜你喜欢

利弊举措产权
《产权导刊》编委会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摭谈中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对“小产权”房的认识与思考
利弊怎么看
微型学习之利弊谈
电子产品利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