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插嘴”现象的思考
2015-05-30郁凤英
郁凤英
现象分析:每个教师在课堂上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要求时,有些学生会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当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时,有的同学会突然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两种现象常常令教师和同学尴尬,我们统称它为“插嘴”。其实插嘴有它积极的一面,它是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认真的体现,也是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情不自禁的体现,插嘴还能缩短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促使课堂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但插嘴也有它不利的一面,试想一下,当老师问题一抛出,每次总是那几个同学抢先回答了,不给其他同学思考的时间,这是新课标所追求的课堂吗?回答面对插嘴现象,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处理呢?下面我就谈一下面对“插嘴”现象的几点思考:
一、引导——指引学生正确“插嘴”
当课堂上出现“插嘴”现象,作为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然后切实利用这个时机,适时引导,对于戛然而止,正确接下句的学生,我们要因势利导,让他正确地讲下去;对于随便乱插嘴的学生,请他站起来说说……这样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掉“岔巴子”的毛病,认真思考后再积极发言。
二、等待——给学生“插嘴”留有时空
等待非常重要,教师要学会延迟判断,这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的策略,面对学生的插嘴,教师不要把答案急于告诉学生,要给学生一个表述的机会,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敢说、爱说,例如:教学17-(7+3)时,多数同学先算7+3,再算17-10,可是有学生插嘴了,“老师,我有不同的算法,先算17-7”,此时,老师唯有等待,让他说下去:“17-7=10,10+3=13”,这里教室里热闹了,有人说错了,有的说:“应该是17-7=10,10-3=7”,面对这些学生,我们唯有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就会去判断,去发现,去创新。
三、鼓励——为学生插嘴“添砖加瓦”
激励的语言犹如号角,鼓舞人心,童年的内心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面对学生的“插嘴”,我们不仅要耐心倾听,更要创造让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表扬鼓励,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积极参加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复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遇到这样一题:3.2+2<3.2×2,多数学生利用算一算,再比一比的方法,立刻有几个学生“插嘴”了:“太烦了,用不着计算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往下说,“3.2 ×2不就是3.2+3.2,3.2+2<3.2+3.2。”此时,插嘴的学生更多了,教室里热闹了起来,“还有更简便的,只要比两个结果的整数部分,左边3.2+2的整数部分是5,右边3.2+3.2的整数部分是6,当然是右边部分大。”此时,学生在毫无约束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是值得去维护的,鼓励的。
四、培养“一个声音”的习惯
“一个声音”的习惯是指在讨论、汇报以及集体听课时,只允许一个人讲解,其他人认真倾听的习惯,有利于营造有序、礼貌、相互欣赏的课堂气氛。
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当一个同学在汇报时,某些同学插嘴,课堂上有些乱时,我故意不制止,教室里乱哄哄的,同学们有人提意见了:“我听不清楚了了!”“太乱了,老师!”我终于表态了:“你们觉得这样你一句,我一句的,同学们能听得清楚吗?”“听不清楚!”“那应该怎样?”同学们表态:“应该一个一个轮着发言,而且要站起来发言!”我说:“对,应该一个一个发言,要插嘴也要站起来插嘴!”看着他们一个个“站起来”,津津有味地“插嘴”,我满意地点点头。
由于站起来“插嘴”必须显眼地面对大家,所以学生都会有所思考,准备好了再发言,也会让所有的同学享有一定的思考空间,真正做到“插嘴”同学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学生个性”和“课堂纪律”的冲突。
一个声音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训练中,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敷衍了事,并且让学生互相提醒,训练好了,课堂上才能体现学生高雅的素养,相互倾听,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五、培养发出“有效信息”的习惯
“有效信息”是指课堂中任何人给出的信息都应是有效的、积极的、美好的信息;相反,完全低效的、无效、干扰他人的信息应逐渐消失。
这种习惯明确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要求,都必须是积极的、有效的、健康的。不然,就不要发出来。这样既管理好了课堂,让学生学习与模仿正确的课堂行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
学生的插嘴有利有弊,对于“插嘴”现象,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及时去发现学生身上闪现的真、善、美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