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生物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型
2015-05-30陈超李小丽王桂兰乔永旭
陈超 李小丽 王桂兰 乔永旭
[摘要]:我国现今的高等教育格局中,地方本科院校充当着输送人才的角色。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侧重学习知识,培养的人才比较单调,缺乏多样性和实用性。并且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些毕业生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高校教育改革转型势在必行。在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出加快构建以就业为主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决策,这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起着无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在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进程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迫在眉睫。日前,我国各地区高等院校逐步探索出适合各自需要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之路该如何走?应突破哪些重要环节?对当下人才培养模式优劣性的表述,对社会需求、人才发展的分析,同时也对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科学性及其成果做了阐述,并探究构建人才分流培养的新模型。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期 生物专业 人才培养 模型
一、承载梦想,特色模式寄希望
高等院校是人才聚集、梦想起步的基地,探索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各高校共同的方向;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网宽泛、实践能力强、人文素养高、科学精神强、国际视野款、人格健全、适应广泛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各高校的初衷,同时也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与发展目标。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清晰勾勒出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轮廓。届时国家将实现技术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分流培养、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两种模式。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大众化教育转型,从单纯培养学术性人才向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多样化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转型。
二、紧系困境,分析路径寻出路
对现阶段高等教育进行分析发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早已成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但在高等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定位、社教育观念等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着诸多问题。普通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并非是无交叉的并列关系,从哲学角度思考,二者相互独立同时又存在融合之处。其原因变在于普通本科院校中高等专业教育有生以来就含有与职业教育重合的部分,只是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造成了现在看似二者分家各立门户的现象。这是对两种院校性质属性关系的细化阐述。
既然相互独立,便各具优势与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就是其专业对应某一职业或职业群,可以很好的与社会需求对接,这是普通本科院校非高等专业教育类所不具备的。普通本科院校的优势便是培养全面化综合型的人才。存在融合之处,便要择优发展。但是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人才需求不断分流,专业技能趋向高精尖方向的背景下,普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不能较好的适应新型人才需求的“生长”,这种出现不平衡现象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为适应社会发展及人才需要,各地方院校面临转型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素质教育、大众化教育转型期间,探索出人才分流、分流高考等新型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
三、巧妙思路,完美对接解难题
本次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应以专业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为重点,引进职教的教育理念,对于一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改革。但是,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不是简单改换学校牌子,也不是让地方高等院校完全照搬高等职业院校一切教学模式。如将这些院校像高职院校一样发展,不仅会造成学术型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很快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过剩,学生多方面的就业诉求得不到保障。
转型发展要既考虑院校的性质,有考虑专业的性质,不要搞一刀切。这是教育界的一次百花齐放,各地方院校要以自我的现状为基础,应按专业性质,突出展业特色,实现转型发展。
因此,本次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应以专业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为重点,引进职教因素,对于一些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专业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它本身就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它的转型发展就要以另外的形式。
地方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不是把这些院校变为高等职业院校,它们在本质与高职院校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某些院校的专业在注重技术教育同时,又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这些院校还要考虑学生多方面的就业需求,毕竟这些院校承载着一多半学生的大学梦想。如将这些院校像高职院校一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又将过剩。学生多方面的出路诉求将得不到保障。地方高等院校的办学者不得不考虑高考生源输送的改革,要与大学的转型发展相一致。
四、打破传统,乘风破浪辟新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开始飞速发展,与之相适应,高等教育领域也在与时俱进,不断转型发展。具备以下特点的“新大学”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1)办学定位,应用型高等本科院校;(2)服务面向定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3)理念定位,办学规模、学科与专业发展适度,坚持“办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五满意大学”的理念;(4)标准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和方案、课程结构和内容应充分体现“应用型”这一类型上的差异。
为适应社会的新需求,新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为高校人才培养开辟新径:(1)从理论层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引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寻一种新型人才培养视角;(2)从学术思想层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型建构探索,这是一种工作方式的创新。(3)从研究方法层面,尝试着将人才培养工作与文本分析、数据分析、文化教育、管理学等学科交叉结合起来研究,注重量化分析及研究的科学严谨性,是一种科学实效的研究方法。
从2008级学生开始,我系建立了三加一分流培养即四年一贯制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和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建立了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主题对学生实施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一到第三学年,主要学习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对他们进行基础实验技能培训,之后进行课程所规定的各种实践活动,及野外综合实习、创新实践和科技活动。这一阶段以验证实验为主,以综合设计试验为辅。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对该课程知识和技能的认知与掌握;另一方面,为以后综合性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最后一年的实践活动依据分流方向进行设计,以综合性实践活动为主。(1)对于准备国内外深造,对生物学特别有兴趣的部分学生进入科研训练、学术类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以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及整体专业素质。(2)对于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让其进入实习企业进行为期近一学年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去,实现学以致用。这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完成实习后,提交实习报告。(3)对于以初高中教师
为就业目标的学生,在第六学期完成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的基础上,第四学年进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和实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教研类毕业论等教学环节。
五、百花齐放,独辟蹊径显成效
通过本科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和四年一贯制的实践培养体系的建立,以及实习基地建设和第二课堂的开展,教学效果面貌涣然一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1)考研学生数量和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见表1)。(2)一次就业率和在实习单位就业的学生数量明显提高(见表2)。(3)当教师的一次性就业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见表3)。
由于分流培养模式的实施,加强了对打算考研学生的科研训练,并给出充足的自学时间,使这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方面得到加强。近三年来,学生考研率逐年提高,见表3。
通过以上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继续培养打下了基础,毕竟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近一段时期还是研究生生源的主要输送地。这一改革为基础教育输送了高质量的合格的师资。通过与企业达成优秀实习生在该企业就业的意向,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为企业提供了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实现了学校、社会、企业多赢的局面,为向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提供了一种探索实践。
六、结束语
分流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是我系实力增强的助推器。依据社会需求我系将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健全人格的,适应广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生命科学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毕业后可以更快的加入到为社会服务的行列,成为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详尽的学生能力标准和专业技能标准。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健全健康的人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掌握了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后,可以运用娴熟的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从事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及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为学生考研和就业打下了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洪亮.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人民日报.
[2]汪仲启.中国的本科教育“过剩”了吗.社会科学报.
[3]管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4]顾玲,崔迎,娄绍霞.高职环保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析.安徽农业科学.
[5]张云燕.普通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四年一贯制实践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以唐山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改革实践为例(课题编号:2012GJJG2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