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专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
2015-05-30王兆克
王兆克
【摘要】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报道中都可以看到很多大专院校的学生在体育课、运动会或者其他的体育活动中出现受伤、猝死的安全事故,引发了社会的深刻思考。文章主要针对大专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述了体育教学中的现状和安全事故的原因,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和条件,提高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水平,使体育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大专院校 体育教学 安全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95-01
随着我国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活动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学生在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难免会出现受伤的现象。例如,学生在练习单杠等项目时因为防护措施不到位而导致颈椎受伤,没有及时闪避而被足球踢中脾脏致使受伤等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在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点关注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一定要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体育教学。
1.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体育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目前的大专院校中存在着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充足的现象。随着大专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会存在一些专业的教师身兼数职的状况,导致了体育专业的教学水平不断下滑,也使得安全問题日益突出[1]。并且,很多院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老旧、不完善,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也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还有一些院校的运动场地条件太差,体育器材种类过少,能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有限,也缺乏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1.2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很多大专院校在体育教学上,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模式不合理的情况。还是在遵循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模式,学生的主动地位没有得到开发和维护[2]。在很多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还是更加注重体育知识的教授以及体育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体育职业发展、逃生技能、安全活动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严重脱离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其趣味性和有效性都有很大程度的下降,这也使得学生无法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态度松懈,也加大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
2.体育教学中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
2.1学生的安全意识薄弱
大专院校的学生正是出于精力旺盛的时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会比较兴奋和活跃,而相对缺乏对自我的保护意识,但他们的冒险意识通常又比较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们发生危险的可能。
还有比较恶劣的原因,是因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时会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容易与其他的学生发生肢体上面的冲突,这也是导致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
2.2老师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很多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阶段,没有摆脱过去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且也过分地强调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技能的训练,教学内容比较死板不丰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喜好,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老师应该转变这种观念,在体育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
2.3教学资源缺乏
因为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院校的体育教学呈现逐年下滑的局面,也进一步导致了安全问题的频发。在很多大专院校内,体育场所的设施不完善、器械老化不牢固,对这些设备的维修工作也没有十分到位,导致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容易受伤,甚至危及生命。
3.安全事故的防范措施
3.1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师在进行体育知识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同样也要让学生提高运动中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病史,对于不适宜参与剧烈运动的学生要及时排除,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3.2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在剧烈运动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带领同学们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等同学们都活动开来再进行剧烈运动的知道和训练,可以大大减少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
3.3完善体育设施
学校方面要扩大对于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使体育教学在安全的器材和设施上进行,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要适当对体育场所进行扩建或改造,使其更加适宜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进而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由于目前大专院校的体育教学中在安全教学方面还有所欠缺,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于是教师们必须要在以安全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体育教学,对安全事故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预防,也要同时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才能切实保证体育教学的目标得以完成,学生在学习了体育知识的情况下,也保护了自己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凌霞.浅析大专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J].新课程(中),2014,07(02):25.
[2]饶芹.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1(06):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