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学轻导 高效课堂中的误区

2015-05-30申百丽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误区

申百丽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同时也伴随着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大胆尝试,“学案导学”以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而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还是出现了重学轻导,教师不敢讲授的现象:只学不导,放任之流;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 针对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上要有两个把握:把握时机启动、引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轻视“导”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重学轻导 误区 学案导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26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同时也伴随着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大胆尝试,“学案导学”以其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而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我也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在课堂的主阵地上不断地实践着。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还是出现了重学轻导,教师不敢讲授的现象。我结合《年、月、日》的教学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例:一位教师在上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时,开始就让学生根据家里带来的年历表自己观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交流、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这时课堂顿时热闹起来了,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交流,有的学生一会儿提到一年有几个月,一会儿说平年闰年,一会儿又提到节气,还有的组在比赛谁知道的重大节日多,甚至还有的问什么是“皇道吉日”……教师忙于在各个小组听取汇报,任由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一节课很快过去了,可许多知识点根本没有提到,难点也没有突破。最后教师只好无奈地宣布:“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还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再去看书,完成学案中的习题。”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充分体现了开放教学、动态生成的理念,各学习小组的讨论也十分热烈,涉及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而实际上在学生没头没脑、漫无目的地自学和“探究”中,教师随意的、无序的解释下,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已支离破碎,知识体系没有形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另外一位老师在上《年、月、日》一课时,是这样上的。开始就让学生根据家里带来的年历表自己观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了年历表,提出了很多与年、月、日有关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更有价值呢?请同学们翻开学案,对照“学习目标”进行梳理。

学生进行第二次自学和交流,与教师共同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1、一年有几个月?这些月份如何分类和记忆?

2、怎样判断平年和闰年?

3、说出我国几个重要的公历节日,并指出它的前一天和后一天分别是几月几日。

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阅读教材、展开讨论和汇报,教师和小组长重点指导大小月和平闰年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将力气花在了“刀刃”上,使学生从繁杂的信息中抽身出来,关注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会梳理知识并有效质疑,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了导学案的作用,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将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学生,课堂上应该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尽量少讲,能让学生讲的尽量让学生讲,学生能讲明白的教师决不讲。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下面一些现象:

1、只学不导,放任之流。

在教学中,教师会片面地认为,学案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应该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和点拨,更不需要接受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位教师就是这种现象,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年月日的问题,学生讨论也十分热烈,知识面也广,而实际上知识知识目标没有达成,探究方法也得不到提升。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讨论研究,而不是任由学生去漫无目的地去争讨。如第二位教师在教学时学生也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时老师就用一句“什么样的问题更有价值呢?”有目的地让同学们翻开学案,对照“学习目标”进行梳理。这样就发挥了导学案的作用,教师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2、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

有的教师怕被扣上“满堂灌”的罪名而越来越少讲、越来越不敢讲,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比如第一位教师,教学中虽然体现了开放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但教师没有根据教学目标理出思路,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知识体系,就不会起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这样一来,课堂难免会出现“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饭”。 而第二位老师的设计让学生有目的去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探究得到了提升。

教學是双边活动,导与学是相互依存的,缺少任何一方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是偏颇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上要有两个把握:

1、把握时机启动、引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更深的境地。

两位教师上课时都让学生观察日历并提出问题,而第二位教师则抓住时机反问一句:“什么样的问题更有价值呢?”针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准确把握了教学时机,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从复杂的问题中转移过来,带入了更深层的思考。

2、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参与,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倾听,当学生出现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轻视“导”的教学功能。学生和知识之间就像隔着一层窗户纸,只须教师轻轻一导,就会使学生思维豁然开朗,就会带给学生一个充满想象、充满灵性的瞬间。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探究,也需要教师的体验去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的体验,当学生的“学”出现偏差时,教师决不能坐视不管、视而不见,而要“该出手时就出手”。

总之,学案导学的运用原则是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到更加强调学生的“学”,只有合理利用好“学案导学”,才能最终达到从教师的“教”转变到更加重视学生的“学”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设计与运用---期刊论文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职高数学教学中设计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法初探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运用“学案导学”课堂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效能
“学案导学”之我见
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