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
2015-05-30罗汝珍
罗汝珍
摘要: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了长沙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分析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和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高职院校专业核心课程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不明显;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存在轻度的职业倦怠;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比较明显。因此,学校应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理念,营造适合教师发展的职业氛围,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运行机制,缓解职业倦怠。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任教师 职业倦怠 教师发展
据2013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湖南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率达到了29.4%,位居全国第三,而教育行业工作倦怠比例达到了18.1%。有研究显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比较明显;另一项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职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轻度的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偏低的状况;同时有许多研究建议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着手,解决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这些研究的样本选择都是高职院校的所有教师,没有将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分开,也没有针对教师的工作内容开展研究,研究结论并不能真正反映工作本身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影响,也对制定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政策缺乏明确的指导。因此,本研究主要选择高职教师中的专任教师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任教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师在职业倦怠上的差异,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提供参考建议。
一、调查对象、工具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长沙市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作为对象,排除担任管理职务的兼职教师和专职管理人员以及其他非教学人员。按照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特点,以主要任教课程来分,专职教师基本分为三大类:即任教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任教专业基础课的教师以及任教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师。其比例大概为4:5:1,因此,调查对象中,选取了专业核心课程教师158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198人,人文素质课程教师40人,共396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问卷、Maslach专门针对教育工作者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ES。人口学问卷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职称、学历、任教课程。职业倦怠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即情緒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共22个问题,采取四点计分方式,职业倦怠得分及因子得分在2分以下,表明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如果得分在2分以上就表示存在轻度职业倦怠问题,得分在2.5分以上表示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
(三)方法
采用种群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法,在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监控下,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调查问卷。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处理。应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被调查教师中男女分布比例不均衡,女性教师均超过了75%。87%以上的教师年龄没有超过50岁,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化。其中硕士及其以上学历教师占75%,表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比较高,是职场人士中典型的高知群体。由于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因此,正高职称教师比较少,还不到11%,副高和中级职称的占了68%以上,初级职称不足21%。从任教课程类型上看,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占10.1%,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占50%,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占39.9%。这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特点相符合。具体情况见表1。(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因其任教课程不同而存在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结果表明,任教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评分为1.94(s=0.34),不存在职业倦怠问题,但去个性化因子评分比较高,为2.13(s=0.31);专业基础课教师评分为2.13(s=0.33),存在轻度职业倦怠问题,其中个人成就感得分最高,为2.3。(s=0.35);而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评分为3.11(s=0.41),存在很明显的职业倦怠问题,个人成就感得分达到了3.56(s=0.48),具体情况见表2。
三、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高职院校专任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1)教学对象对职业倦怠会产生影响。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条目中,有7条与学生直接相关,这7条对职业倦怠分值的提高具有明显的贡献。可以看出学生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的一个重要区别。因为在高等教育大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整体下降,面对一部分基础很差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和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学生的有效配合,教学活动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大大挫伤了教师对工作的激情和对学生的热情。
(2)教学内容与职业倦怠的产生密切相关。从调查结果来看,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最明显,验证了职业倦怠与工作本身显著相关这一研究结论。这可能是高职院校中人文教师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人文素质课程教师其课程教学与其它专业课程教学在内容上具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与职业技能的相关性上。在现行的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技能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授课形式以理论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课相对比较少,且考核没有定量的内容和成果。相比专业课程则直接与专业技能挂钩,实训课程比较多,且具有定量的考核内容,如职业资格证、上岗证等,有可检验的操作性成果,比较容易检验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成效,成果比较直观,教师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成就感,因而会有比人文素质课程教师较低的职业倦怠感。
(3)工作性质的复杂性也是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不仅需要承担教学任务,而且需要承担一定数量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任务。作为人文素质课程教师,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工作,都与行业技术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很难有独立的工作项目能将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有机统一,为了科研而做科研的状态往往让他们有精疲力竭的感觉。而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则相反,其教学和社会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技术研究既能解决行业中的困难,也能为教学纳入最新的技术知识,是真正能体现产、学、研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活动。因此,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工作积极地影响他人,并能从复杂的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则是游走在行业技术边缘的人员,他们无法及时给行业和教学工作增添新的知识和技术,行业技术发展离不开但又不急需他们,所以在社会服务和科研工作中往往会有备胎之感,在教学工作中竭尽了全力却没有明显的效果。
(二)建議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体现,而一个稳定和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其重要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给予高职院校教师尽可能多的帮助,以缓解或降低其职业倦怠水平。
1.树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理念
在调查结果中显示,人文课程教师没有受到专业课程教师同等重视是导致其职业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源在于学校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高职院校虽然是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校,但是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技能型人才的高端性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上也应该体现在人文素养上,一个只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最终也只会沦为科学技术的奴隶。因此,在高职院校倡导和实施人文与科学并重的理念不仅是降低人文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也是高职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2.营造适合教师发展的职业氛围
教师的发展不仅包括专业发展也包括了个人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把教师发展的重点放在专业发展上,而把专业发展的重点又放在了专业课程教师上。造成了高职教师个人发展让位于专业发展,而人文课程教师发展则让位于专业课程教师发展的局面。为此,学校必须平衡各类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创造既符合共性发展需要又能适合个性发展的职业环境,给与教师足够的发展空间,培养出既有专业能力又有个性和创造能力的教师队伍,营造出学校教师共赢发展的良好氛围。
3.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师发展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教师只有能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技术研究,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产业技术前沿,把教学场所恰当融入现实工作实践场景,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才能体现出一位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应该做好教师综合发展规划与管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出谋划策,给予教师更多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机会,提高其服务于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让教师从现实工作中获取足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
[2]强晓华,王守恒.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消解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0,(13):56-59.
[3]陆晓燕,刘要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6):113-116.
[4]陆晓燕,刘要悟.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成因及其干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9):23-26.
[5]王伟杰.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0.40-49.
[6]余娟.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实证分析[D].中南大学,2009.11.
项目基金:湖南职业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支持研究(课题编号:XJK014BZY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