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2015-05-30赵明陈姝殊
赵明 陈姝殊
作者简介:赵明(1981-),女,讲师,心理学硕士,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陈姝殊(1981-),女,讲师,心理学硕士,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
摘要:本研究通过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尝试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努力发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向上的成长动力,打破课堂僵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95-01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运动,以马丁·塞利格曼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把人的乐观、幸福感 、智慧和创造的勇气作为研究的首要课题,主张关注个体的自身潜能和优秀品质,致力于使人类更加幸福地生存和发展。
一、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积极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定义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出发,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现代化课堂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学生发展与课堂教学的统一。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主张让学生健康发展,并努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核心教育理念是尊重、唤醒、激励生命。叶圣陶提出:“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意思是教育像种植植物一样,顺应其生长规律,给予充足的阳光、水分、营养,相信种子内在的力量,让其快乐自由的发芽、开花、结果,而不是像工业一样,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相同的产品。
2、积极心理学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开设的校级公共选修课,一般为18学时,1个学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努力尝试与学生一起,从积极人格特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关系、积极外部环境等各个方面,探讨人类的美德、优势、力量等积极心理因素,体会人类积极心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得幸福、快乐、成长、爱、关怀和有意义的生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社会支持。
积极心理学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二二制”,即一次课程老师单向讲述时间不超过二分之一,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分享时间为二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走下课堂,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动脑思考、动口描述、动手实践,尝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训练提高中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由于选修课人数众多,尝试构建学习小组并加强管理,以10人为一组,选出组长,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大力开展朋辈辅导培训,让学生们都能够体验到助人自助的意义,享受合作的快乐,培养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在积极心理学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模式调整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由最初的被动参与,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调整自己的认知,转化为主动参与,挖掘自己的固有潜能, 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和积极认知。教师在鼓励、引导学生进步的同时,努力促进其情感与认知协调、全面发展。大力开展朋辈辅导培训,是因为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的时候,大部分人首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找帮助,通过朋辈辅导的作用, 可以扩大心理教育的服务对象,为有需要的个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帮扶。
二、积极心理学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产生的价值
(一)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努力发掘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向上的成长动力
传统教育普遍关注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在这样的观点下,教师的作用除了传授知识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学生除了缺点和不足,同样具备优点和长处,教师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去寻找和发掘学生的优点。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积极的心理品质本身就具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向上的成长能力,所以通过人人参与体验的生态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积极情绪体验,促进积极习惯的养成,形成积极的认知方式,从而打造积极向上的组织与群体等。
(二)打破课堂僵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也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弱化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很多课堂都出现了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和教师,其关系应该是和谐、民主和平等的。教师应该打破讲台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局限,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去,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的课堂中,教师更应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赞赏学生,给予积极的社会支持,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同,体会到爱、理解、归属感,也可以给予教师足够的回馈和支持,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基金项目:2015年度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dgj2015007).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6):856-863.
[2]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8):75-77
[3]杨晓萍.积极心理学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92-93.
[4]熊晓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2014(3):21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