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创境快乐学数学
2015-05-30蔡秋梅
蔡秋梅
【摘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快乐学数学,这样就能达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快乐 兴趣情境 认知情境 游戏情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50-01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生快乐学数学,这样就能达到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兴趣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的话语。导语的作用在于用极短的时间去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其注意力,使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什么。新课如果导入得好,就能尽快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导入新课时要创设一些兴趣情境,做到扣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思维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一)创生活情景,以趣导新
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地球之谜,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说明了生活中无处不用数学。因此在学习中,如果能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景,会更加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解决问题。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他们身边的事情着手创设情境,更能激發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的乘法口诀”时,可以这样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星期天吗?”学生兴奋地回答:“喜欢。”“那么,一个星期有几天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7天。”“一个星期有7天,那么两个星期呢?三个?四个……七个呢?”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动手试算,这时我继续问:“你们知道有什么简便的计算方法吗?”通过讨论,发现用乘法算会更加简便,一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就拉开序幕了。这样,结合生活,创设情境,不仅能让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而且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创故事情境,以趣导新
孩子们一般都特别喜欢生动有趣的故事。从故事中一方面可以接受知识,另一方面又能看到许多自己生活圈子以外的有趣的新天地,增加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因此,如果能通过故事导入新课,会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情趣。如果教师能敏锐地在故事中找到符合幼儿学习的切入点,就能创造性的利用故事开展数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上课前,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一个自己组编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话说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回来后,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他觉得日子清淡,要到东海龙王家去玩玩,于是把八戒叫到身边:“我去东海龙王家住些日子,你好好看护家院。给你40个苹果,要吃10天,你可要计划着吃。” 八戒连忙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说:“多给些,给你400个,要吃100天。” 八戒想了想,急忙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时,孙悟空提高嗓门说:“再多给些,给你4000个,够多了吧,但是要吃1000天。” 八戒刚要答应,可一想,又嚷了起来:“太少了,太少了。”故事讲到这时,老师可以话锋一转:“同学们,想一想,给八戒的苹果个数由原来的40增加到了4000,为什么八戒总是嫌‘太少了,太少了呢?”此时此刻,学生受到故事情境的感染,激起了学习的兴趣,能迅速把兴奋中心转移到探索“太少了,太少了”的奥秘中去。
(三)创问题情境,以趣导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如果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悬念,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让学生在新课开始阶段就自主地进入到探索新知识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验算”时,可以先让学生口算(35÷7、7×5;72÷8、8×9),并提问:“同学们可以从这儿总结出什么规律吗?”学生兴趣倍增,自主讨论,最后总结发现:商和除数相乘,结果等于被除数。我顺势引导:“用你们刚才总结出来的规律,就可以验算除法。”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
二、创设认知情境,学习新课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一定的认知情境,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创设新旧对比情境,以知学新
“温故而知新。”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是已有的旧知识而发现的。教学过程中,新旧知识是环环相扣的,教师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让学生拿出4根木棒做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手分别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两个相对的角的顶点,向左右拉一下,看看这个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形状。这样,在新旧知识的对比里,学生很快能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通过动态地展示旧知识向新知识的递进、衍化过程,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的作用,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情境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实践情境,以实学新
掌握知识,不能仅停留在只懂的阶段,还要会用,形成技能、技巧和能力,而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和能力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实践。例如在教学“千克、克的初步认识”时,为了正确区分千克、克的大小,我指导学生动手分别称出1克重的泥沙和1千克重的泥沙,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它们的轻重,闭上眼睛,感受两个不同的重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不仅能正确区分不同的重量单位,还学会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这样通过创设动手操作等实践情境,真正让学生获得数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三、创设游戏情境,玩中长智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它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自发地应用数学,获得有益的以验。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穿插于课堂教学中,如夺红旗、送信、开火车、摘苹果 、红花配绿叶、小猫钓鱼等。这些游戏能照顾到点又能覆盖到面,信息反馈及时,学生兴趣盎然,其乐融融。
例如:在学习30以内的加法后,可以设计及一个凑21点的游戏活动,这个游戏活动包括了30以内所有的加法。只要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其学习效果令人惊喜,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会尽情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刚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未落,对方小组员已迅速抢答出得数,再继续多要一张牌,又要一张牌,只见他们已咧开嘴,边笑边做出小超人胜利的动作,手舞足蹈以庆祝自己的成功。
教学实践表明,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