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向—主题—图形”的封面图像凝练之道
2015-05-30郑晓
【摘要】本文以笔者参与编辑设计的“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集”系列图书为例,结合实践总结方法,尤其是在封面主题图像的精准定位和优质呈现上,对纯粹的封面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图书封面设计、主题图像、案例分析
【作者单位】郑晓,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通常情况下,书籍装帧设计包括封面和内页版式设计,封面设计类似命题作文的做法,是目前比较普遍、性价比较高的做法,这类装帧设计的精细化打磨,对于提升书籍出版的质量具有普遍的操作意义。本文以笔者参与的一套图书“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集”为例,结合实践总结方法,尤其是在封面主题图像的精准定位和优质呈现上,对纯粹的封面设计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集”系列图书为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的获奖和优秀作品集。该赛事的宗旨是“创意改变生活,设计成就未来”,大会有意将其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级别的创意设计赛事。作品集的封面设计经过数次筛选,最终方案以简约的扁平化图形元素契合图书主题且色彩鲜明而胜出。此成功案例经历过多次完善,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类似素描写生的“三步走”主题图像提炼法。
第一步:构图——拎出标题最典型样式
“顾名思义”是封面主题图形设计最常见的方法,也是众所周知的捷径,图形准确而有意味地契合图书标题、副标题甚至外延,会形成精彩的“图”“文”互彰效果。对于时间不充裕的设计方案来说,创意成功的第一步自然是要拎出最典型样式,让观者眼前一亮,虽然未必一语中的,但会赢得进行第二轮完善修改的机会和时间。“第二届‘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作品集”系列包含6本单册,1本硬精装的《获奖作品集》,另外5册平装分别对应赛事的“4+1”设置,即综合赛(主题:网络时代的品质生活)、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专项赛(主题:我们的街道)、公益广告创意设计专项赛(主题:我们的正能量)、民间工艺与时装设计专项赛(主题:时尚工艺 精致生活)、陶瓷艺术设计专项赛(主题:生生不息·火与土的记忆)。6册图书的封面必须具备系列感,又能适当呈现各自专项的特点。
在本方案灵光乍现的第一稿中,6个主题图形明显意在呼应6个标题,如图1所示,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全文下同)依次是:获奖、综合、建筑、广告、时装、陶艺。一般观众均可以从中轻松意会设计师的构思,因此方案一露面便吸引了委托方的关注,获得了不少好感度,明显比无图形、纯文字形式构图、统一色系的方案更跳脱。以主题图像进行设计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合适的图形会增加封面的亲和力和信息传达度,所谓“有图有真相”就是图像比文字更会说话。
图1
第二步:找形——清理图形和标题的歧义
对于素描来说,构图毕竟是打轮廓,“不准”之处均需要及时矫正,即用客观方法对主观成果进行验证。同理,虽然第一轮封面方案获得阶段性成功,但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细究起来不够妥当和牵强者均有,针对这些问题要仔细核查推敲,尤其是在差错明显和标题走偏的图形上,必须悬崖勒马。以下结合图2,对实际操作中“不准”的问题和矫正路径逐册分析。
1.获奖册:委托方认为该册必须区别于其他5册,以显示足够的分量感、宏观性和“紫金奖”特质,而“奖杯”图案不足以承担这些要求。责编将此意见反馈给设计师,双方进行了多次沟通,决定回归到大赛的核心素材上,确立了以“紫金奖Logo”为主题图形的设计方案,相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奖杯”,此“Logo”明显更具个性特质,也彰显了赛事的品牌性,因此方案初步通过。
2.综合册:“鼠标”图案缘于“综合赛”的“网络时代的品质生活”主题,但是可以代表“网络”概念的图形有很多,“鼠标”的意思只是擦边并不居中,相比来说,现代社会触屏的交互操作则更为主流,委托方提出这个图形必须要换。经过大家多轮斟酌,责编向设计师建议了“@”图形,其主要是从分册主题“网络时代”展开主题图形联想,发现这个符号的契合感十足,亦颇具时代感。新方案汇报基本通过,委托方要求再柔和灵动一些即可,后期设计师又对此图做了倾斜变形,完全通过。
3.建筑及环艺册:戏谑一点说,“罗马斗兽场”可能更贴合《世界建筑史》或者《世界人文旅行图册·意大利卷》这样的图书主题,对于一个本土建筑设计赛事来说,概念偏差略大,“形”极度不准。设计师曾尝试将原来的外国古建主题更改为类似“天坛”的剪影,以厘清赛事的本土感。但此图仍有歧义,仍逃不出《中国建筑史》或《中国人文旅行图册》的“魔爪”。委托方提出“斗拱”建议,虽相比增加了细节感和工程设计意味,但毕竟同属古建范畴,也不契合本册“我们的街道”的现代建筑设计主题,该册图形的矫正过程并不顺利。
图2
4.公益广告册:公益广告和“铅笔”有什么关系?虽然铅笔和六边形图案经常会和草图与创意相联系,但是从公益广告的标题角度来看,其设计确实不算合理。委托方提出质疑后,设计师从“创意”角度改用了“大脑”图形,仍被责编否定。责编提议用内含“紫金奖logo”的“灯泡”来对应专项赛“我们的正能量”主题,该创意虽仍略显生硬,契合度上却已明显胜过“铅笔”。此修改未获委托方认可,要求仍需向“公益广告”“正能量”“传播”等角度扩散开去寻找更适合的图形。
5.民间工艺与时装设计册:几何形连衣裙样式太生硬,美感欠缺,更不用说无法传达民间工艺这层主题。在艰难的矫正过程中,设计师先是改成了更有文化感和包容性的“T恤”,得到的反馈意见却是“老头衫”能代表民间工艺和时装吗?接着方案又被迫经历了软质“连衣裙”阶段,时装感增强之余,庄重感与简明性却损失不少。设计方案进入拉锯战,大家疲于左突右击,应付各路意见。如何找到更对的图形已成为设计师、责编甚至是委托方的心头病。
6.陶艺册:“茶壶”图像更接近于“紫砂”意向,而不是明确的“陶瓷”概念,需要我们进行更准确的提炼。我国丰厚的陶瓷文化让此题迎刃而解,设计师以更具陶瓷识别度的“梅瓶”造型更新,梅瓶极具中国传统美学意味的器型和身段,一图中的,人见人爱,成为本套方案中最早尘埃落定的定稿图像。
经过第二步清理图形和标题歧义的矫正,设计方案共有两册完全通过,一册初步通过。相对轻松的改进过程可归结为两种原因:一是设计主题自带的唯一性素材的合理使用,二是设计主题天生具备高识别度素材资源。而其他未通过的几册,并非不具备这些优势,但确实干扰因素较多,其封面个性化的要求也更高些。这就需要设计师安下心来深挖细究、旁敲侧击,力求超越既有方案。
第三步:细化整理——深挖细究标题自带的差异性
消除图像与标题之间歧义的过程,是逐步舍弃的过程,这种自我否定和试错经历多半会让设计师处于茫然状态。如果方案必须要推进下去,就要用理性的思考消解感性的焦虑。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封面。因为每本书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不同的标题天生具有不同的意义,设计师如果够努力,不停地反观标题和图书内容,自然会触摸到这不同之处,加上其合理的图形转译,这样的自带差异性方案一定更经得起推敲。
经过第二步清理图形和标题的歧义,余下的三个封面方案都进入了瓶颈阶段。封面方案深入的同时,图书内页也逐渐完善定稿,编辑和设计过程也由粗放渐转内敛。责编对专项赛特点的把握、各方的反馈意见、委托方的设计要求均日渐准确。这些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也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改进思路,最终方案按时达成,且获得了委托方认可(见图3),收尾状况简述如下。
1.获奖册:主题图大Logo和封面左上角赛事名称固定组合中的小Logo重复,确实不妥。恰在此时,新素材从天而降,委托方提供了一套衍生的水滴状Logo,上图效果比之前的Logo要好,在抽象意味上也有别于其他5册,基本达到了本册的要求。
2.建筑册:我们否定了“古罗马斗兽场”“天坛”“斗拱”的设计思路,急需合适的替代图形。“群策群力”方法在此生效,直接负责该书内容的建筑专项组提供了大赛委托方所在地南京市地标建筑“紫峰大厦”的意向,设计师认同并及时寻取了合适图片制作了以“紫峰”为主角的街道剪影。此图形不仅简洁美观,也准确契合了“我们的街道”主题。虽然有时设计师会不满意作者过多的指挥和意见,但作者方提供的合理化建议,有时也会成为设计师的指路明灯。
3.公益广告册:我们废掉了“铅笔”和“灯泡”的设计方案,新图形悬而未决,各方增补的意向要么太狭隘,要么太土气。责编和设计师皆无头绪时,决定从书稿作品中碰碰运气,无意中翻到了这张“心WIFI”图,瞬间拨云见日。这是一位参赛者的“正能量”主题海报,用在封面上效果非常理想。该册的成功之道也是这套书里的异数,从书稿内容中寻找最契合的素材,原是稀松平常的封面设计之道,但是对于本套书来说,却也是踏破铁鞋了。
4.民间工艺与时装设计册:各种衣服形式的既有图形均词不达意,书稿内容多是具象且不宜扁平化的照片,无法复制广告册的成功经验。该册责编贡献了另一道灵光——传统手工艺和服饰设计中的盘扣与如意结意向,此概念既有中国传统审美意味,又极为贴合专项赛名称。经过大家慎重的图像选择和后期加工,最终的上图效果着实精彩,为整套书的封面设计完美收官。
图4
从图4的丛书效果图可以看出,除了主题图形,本套方案的配色也可圈可点。硬精装的《获奖作品集》为区别其他5册平装本,采用了明度最低的深褐色,既暗示了本册的重量级,又便于突出金色赛事标志,此标志也采用了击凸工艺。综合赛取“网络时代”的科技感,选用了蓝紫色系。建筑册取草绿色底,配深蓝建筑剪影,表达了人造建筑与绿色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公益广告册为撞色之最,蓝橙对比,散发出公益广告普遍推崇的简明清爽特质。民间工艺与时装册的橙色与桃红,深谙民族传统服饰的配色之道。而最后一册陶艺的深紫与翠绿,还原了瓷窑内所上演的“火与土”的氛围。6册书排布成列,无论是其阵容感,还是个性度都经得起推敲。
暗度陈仓:意向—主题—图形
本套方案从设计到定稿历时约45天,此间,设计师和责编们互通有无、群策群力、从善如流,实现了一套方案的破茧化蝶。回顾整个“‘构图—找形—细化整理三步走”的过程,也暗合着“意向—主题—图形”的主线。
方案之初露锋芒,胜在“意向”,主题图像对应书名(赛事名)的思路,赋予了此方案独一无二的特质。我们经历了数次改稿阶段,则是不停地阐述、延展并回归书名(赛事名)和赛事主题的过程,无论是建筑册的“斗兽场—天坛—斗拱—紫峰”,还是广告册的“铅笔—大脑—灯泡—心WIFI”,又或是时装册的“硬裙—T恤—软裙—盘扣”,(图5)都无不在践行着这样的阐述、延展与回归。
图5
从中也可看出,设计师最初的灵光乍现,若想一直绽放到最后,必须是最终的“图形”准确契合了最初的设计“意向”和图书“主题”。设计意向是主观的,图书主题是客观的,最终图形却是蕴含了丰富主观意味的客观形式,这也是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以恰切的客观形式来进行精准有效的主客观信息传达,实非易事,也正因此,一套看似普通的图书封面方案,就不那么普通了。
如开篇所述,本文意在通过重现和梳理一套现实版的主题图像提炼过程,来说明一个“对”的封面设计是怎么来的。案例中的主题图形之所以要一遍遍修改,除了委托方的主观意见在不断完善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之前的主题图形在整体突出时代性、本土化以及彼此的和谐度上尚有欠缺。落地之初即一语中的方案自然要归因于设计师的卓绝智慧,但在短期内经过“山重水复”的层层优化而到达“柳暗花明”的理想终点,就要考验设计师的理性意识和责编对设计师与委托方意见的协调能力了。本文的“三步走”案例并非为了证明参与本方案的设计师和责编团队已具备怎样的能力,只是笔者在阶段性工作之后,进行的一次编辑实务总结,重在整理封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和责编必须具备的素养和把控能力,以便有效运用到日后的其他工作中,将来少走弯路。笔者一点浅见分享出来,也希望和同道切磋,有所精进。